我家孩子为什么不爱上学?

麓屿心言 2025-02-13 20:54:29

上学,成了一场“西西弗斯”式的苦役

多年前,我还在教育机构工作,那会儿总觉得,孩子们的眼睛里应该闪着光,对知识充满渴望。

可如今,当我再次走进校园,却发现很多孩子的眼神里,透着一股说不出的疲惫和……厌倦。

他们把上学当成了“苦差事”。

当下很多校园里孩子们的囚徒困境,是教育的“内卷化”,孩子们被各种评价要求裹挟着“困在系统里”。

但是,这“苦”到底是从哪儿来,又该怎么解?

01

当教育变成了一场“分数的军备竞赛”,“知识的甘甜”也就熬成了“分数的苦药”。

考高分、上名校,成了唯一的“成功标准”,至于孩子是不是真的喜欢学习,学到的东西有没有用?没人关心。

孩子们就像是“教育工厂”里的“产品”,整天盯着等待着出场的成功指标,每天被各种考试、排名压得喘不过气。

原本应该是充满乐趣的知识,被“标准化”的试卷给“肢解”得支离破碎,只剩下一堆需要死记硬背的“考点”。

更可怕的是,这场“竞赛”还越来越提前。

小学生就开始上各种补习班,小小年纪就背负着沉重的学业压力。

现在让一个12岁的孩子,去学15岁才应该学的东西,这不是“拔苗助长”吗?

长期下去,孩子的大脑长期处于“超载”状态,学习的热情早就被消磨殆尽了。

再说这教育资源,那也是“僧多粥少”。

好学校就那么几所,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拼了命地抢学区房、报课外班。

结果呢?孩子们的时间被排得满满当当,比996的打工人还忙。

这哪是学习啊,这简直就是一场“无间道”式的竞争折磨!

02

如果说“分数的牢笼”禁锢了孩子的身体,那么“数字的迷宫”则困住了他们的心智。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接触各种电子产品,手机、平板、电脑……玩得那叫一个溜。

短视频、网络游戏,这些东西,动动手指就能获得“即时满足”,哪像学习,半天看不见个“回头钱”。

你让一个习惯了“秒回”的孩子,去面对“十年寒窗”的苦读,这反差也太大了点。

更别说,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了,孩子们在网上什么都能看到,老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

他们会觉得,“我知道得很多,但好像又什么都不懂”,这种“信息过载”的焦虑,也会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抵触。

孩子提前过上了尽管“懂得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生活,这源于生活的素材积累的不够,但却被各种屏幕的素材挤满了,导致孩子还没有生活体会,就掌握了纸面流程。

03

当“00、10后”的“独立宣言”与“80、90后”的“经验之谈”碰撞,一场关于“意义”的追问便不可避免。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家里人“捧在手心里”。

他们更注重自我感受,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他们看来,“考上好大学”不一定等于“好工作”,“好工作”也不一定等于“幸福人生”。

他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开始质疑传统的“成功路径”。

当他们发现,现在的学习跟自己想要的生活“对不上号”时,自然就会觉得“没劲”。

我们通常说要热爱生活,但如果连价值感都找不到,又去从哪里获得这份热爱呢?

04

现在,如果我们把镜头拉近,深入到孩子的大脑里,会发现,过度的压力正在悄悄地“侵蚀”着他们的学习力。

科学家们发现,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孩子的大脑会受到“损伤”。

海马体萎缩、前额叶皮层发育受阻……这些听起来就吓人的名词,背后都是一个个被“逼”出来的“学习困难户”。

你越是逼孩子“努力”,他们可能就越学不进去,甚至产生“习得性无助”。

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把孩子一步步推向“厌学”的深渊。

当我们把学习当成是唯一的出路,那么无路可逃的孩子变会放弃自身存在的意义!

05

一场关于“教”与“学”的形式改革已然箭在弦上。

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讲一样的内容,用一样的进度。

这在过去可能是“高效”的,但在今天,就显得有点“落伍”了。

AI时代需要的是什么?是创造力、是批判性思维、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东西,靠“填鸭式”的教学,能培养出来吗?

当ChatGPT都能轻松搞定高考题的时候,时代的变化已经势不可挡,作为独一无二的人类一份子,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教”些什么?

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

当我们把教育的目标从单纯的“分数机器”转变为“全面发展的人”。让孩子不把上学当“苦差事”,教育育人的作用也就真正开始了。

0 阅读:2

麓屿心言

简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分享家庭沟通与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