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雄安出土龙首进京修复记

河北新闻网 2025-01-07 08:41:29

2024年12月6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考古方舱内,工作人员正在对龙首进行清理修复。河北日报记者 李 畅摄

双眼圆突、别致犄角、飘逸曲线……2024年12月6日,记者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考古方舱内,见到了在雄安新区发掘出土的两件唐代龙首。工作人员正在对它们进行清理、研究和修复。

“这两件龙首是在雄安新区古州城遗址一座唐代高等级寺院遗址的砖瓦坑中发掘出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雄安考古队队长何岁利告诉记者,这两件龙首是用在建筑上的脊首,为陶制。唐代龙首本就罕见,而陶制物品又不易保存,这两件文物能历经上千年保存至今,可谓极其珍贵。

龙首的清理修复并不简单。记者看到,两名身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拿着小刷子,耐心细致地一点点清理龙首上的杂质。方舱内,超声波振荡器、烘干机、显微镜等设备一应俱全。此外,一箱箱整齐摆放的纯净水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些纯净水是用来清洗文物的。”工作人员边对文物进行清理边介绍。经过初步清理后,龙首会被送进超声波振荡器,用纯净水“洗个澡”,再用烘干机烘干。接下来,要进行脱盐。由于两件龙首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渗入大量可溶盐,这些可溶盐有可能对文物造成损坏,需要用纯净水浸泡,把可溶盐泡出来。浸泡、烘干、清理,反复开展,直到将可溶盐彻底清理干净。

龙首清理修复过程中,也会运用高科技手段。据了解,下一步工作人员将为两件龙首做CT扫描,掌握其内部结构,以便于后续的修复工作。

发掘出土时,两件龙首都已掉落大量碎片。这些“零件”放在托盘里,并被细心地编上了号码。大大小小的“零件”形状各异、纹路复杂,工作人员需要像拼图一样,精准找到每一个零件原本的位置,并把它们拼接上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好在,数字虚拟修复技术给工作人员带来了极大帮助。“我们后期会搭建3D数字模型,把全部‘零件’扫描导入系统中,借助数字技术先在虚拟空间做一轮拼接,然后再实际进行拼接,效率会大大提高。”工作人员说。

经过细致清理,两件龙首原本的面貌展现得越来越清晰。它们不仅圆润壮实,身上还有彩绘——龙首眼珠为黑色,眼珠周围的眼线为绿色,耳后上方有部分白色。

“两件唐代龙首的出土,对于研究我国龙文化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雄安千年历史文脉的重要实证。”何岁利表示,唐代是我国上万年龙文化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龙并非皇权的象征,而是一种被认为具有保护作用的瑞兽,普通百姓也可以使用龙形象。这一期的龙壮实圆润、气宇非凡,极大丰富了我国龙文化内涵。

“相信随着后续的修复和研究,我们将看到这两件龙首更加完整的形象,也将更深入地了解它们在雄安这片土地上经历的生动故事。”何岁利说。(河北日报记者 康晓博 李 畅)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