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是孔子对于向他人学习这一点,提出的自己的看法。
而作为儒家思想的建造者,孔子本人自然也拥有极高的地位,除了他的思想流传至今之外,他还有一个身份也是被广泛熟知。
他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关于如何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因材施教等方面有着相当独到的见解,在他的学生之中也不乏出类拔萃之辈。
弟子们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观点,从孔子身上得到好的教育,从而启蒙走向不同的道路,但孔子为何会成为后来的“圣人”,是不是也该有一个老师指导?
人们对于他的老师并没有多大的概念,甚至不知道他也是有老师的。而最让人惊讶的是,被孔子奉为老师的那个人,在当时不过才七岁!
孔子之师项橐,这个名字大众并不熟悉,更不知道他跟孔子处在同一个时期,比孔子小上许多。
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他的名字却是传遍了多地,更有一国之主想要请他前往,给国家献计献策。
他名扬四海的原因,只有一个,他被孔子奉为老师。当时的孔子已经是很多人口中的“圣人”了,圣人的老师自然非同凡响,一定有着很高的学识与能力。
当时齐国国君多次派人,想要邀请项橐前往齐国,为齐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但奈何项橐此人心中只有自己的故土,并不想离开鲁国的地界,所以无论齐国的人前来拜访多少次,都被他给拒绝了。
这样一来却是惹恼了齐国国君,对于不能为自己所用的才子,自然想要赶尽杀绝,避免他成为敌国的一杆枪。
项橐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虽说死因还有待考证,但他被孔子奉为老师这一点却是板上钉钉。
童叟无欺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项橐和孔子之间留下了很多的典故,他们第一次见面,孔子就被这个七岁的小孩所吸引。
周游列国,已经拥有极高地位的孔圣人路过此地。正好看到了正在地面上拿着树枝描绘城池的小孩,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因为觉得有趣,便上前凑了个热闹,绕着他画的城池走了一圈。被当时只有七岁的小孩叫住,质问他为什么不从门进,反而绕到后面去了。
一般的人可能会觉得是小孩子在玩闹,不跟他一般见识。但孔子却觉得这个小孩子十分有趣,甚至还反过来质问他的门太小,人怎么能进。
谁想到听到这的项橐直接用手上的树枝比量了一番,画了个更大的门,让孔子这样身量的大人能够经过。
当时的孔子其实是想要将这个小孩收入门下,教导他知识。
但看上去这个小孩对他没什么兴趣,所以便提议两个人打个赌,回答对方的问题,要是输了就拜对方为老师。
一大一小进行打赌,这就是童叟无欺这个成语,典故的由来。
让孔子没想到的是,自己真的被这个七岁的孩子给比下去了,三问之下,自愧不如,恭恭敬敬地拜了他为自己的老师。
难孔子当时孔子率先问他,天上有多少个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
挂在天边的星辰没人能够完整地数出来,地上的五谷更是不知道有多少,但面对这样似乎无解的问题,项橐却表现得十分从容。
他回答,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直接将原本的数字,换成了更大的度量,从而完美的回答了孔子的难题。
在他回答上来之后,孔子也觉得很惊讶,并且这个回答完全没有任何的问题,而且回答得相当漂亮。
轮到项橐问问题,他问的问题看上去很平常,全都是一些生活方面的问题,关于动物和植物的。
松柏一直是青的,这些都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也很快答了上来,他给的回答是,因为内里坚韧,所以松柏一直是青的。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回答其实并不正确。但这是在两千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在当时人们的认知中,这样的回答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项橐当即便提出了质疑,除了松柏之外,竹子不也常年青翠,难道竹子也内里坚韧?可明明竹子内部是空心的。
这个问题一出,孔子当即没有办法回答,顿时觉得自己比不上项橐,当即便认下了之前的赌约,恭敬地拜项橐为自己的老师。
而当时才七岁的项橐就做了孔子的老师,他的名声一下子传遍了四海,让很多人都好奇,这个才七岁的孩子,到底才能有多大,竟然能够让孔子自愧不如。
而这也跟孔子本身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三人行必有我师,哪怕是个孩子,也能够教你很多的道理。
结语孔子在自己赌约输了之后,没有毁约,而是按照之前的约定,拜项橐为师,没有半点因为对方的年纪小,而觉得丢脸,反而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提高。
项橐没有因为对方比自己的年纪大而怯懦,反而自如地应对难题,回答得十分完美。
生活之中,也有很多的东西并不是自己熟知的领域,身边看上去不起眼的人,很有可能拥有着让人惊讶的学识。
不同的领域之中,有着不同的人才,这些人才不论年纪,也没什么高低贵贱。
孔子见到项橐,觉得他是个将来能够成器的人,所以想要做他老师,但一场赌约下来,反而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
没有因为对方年纪小,没什么资历,就看不起他,也没有因为对方赢了他,觉得自己面上无光,而是真的按照之前的约定,实现自己的诺言,这是现如今很多人做不到的。
时至今日,仍然很多人拿着资历压人,殊不知自己也有很多东西并不了解,无论是孔子还是项橐身上的这些品质,都是很多人需要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