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为何刘备没统一?其实后面还有一句

史今独畅 2022-08-26 15:33:41

在东汉末年,饥荒四起民不聊生,地方武装又分化中央致使皇权跌宕,乱世狼烟蠢蠢欲动的关键时刻,诛恶而堕恶的董卓揭开了新时代的大幕。

以剿灭董卓,靖难皇权为正当理由,十八路诸侯纷纷扬旗出兵,共力讨伐逆臣董卓,但诸侯一众各怀鬼胎,不能夯当一气,终日彼此勾心斗角摩擦不断。

先成者而不功则后来者居上,遂乱世中又出英雄人物搅动风云,汉臣曹操、汉皇裔刘备、东吴孙氏,三方派系各经多年苦心经营终成气候,彼此擎肘钳制,魏、蜀、吴三国鼎立中原。

三方争斗多年,终蜀先灭而东吴后亡,魏国则凭借前朝积累下的稳固地利,一路稳扎稳打,并最终在三方逐鹿的竞赛中笑到了最后。

只是可惜了蜀汉、东吴的能人英杰,放在别的时代当是一朝栋梁的他们,却是在这繁星璀璨的三国时代淡了光芒。

不是常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得其二,为何没统一?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

蜀汉的闪光

如果大家是从《三国演义》接触的三国,那么大家大概率会对刘备、对蜀汉、对为蜀国奉献的一众文武将士保有着最大的遗憾。

因为《三国演义》的故事便是以蜀汉一脉为主要视角的,这会使得读者们对于蜀汉的故事和人物都有更强于其他两国,以及其相关人物角色的呼应和代入感。

但即便是抛开《三国演义》先入为主的印象加分,在三国历史中,蜀汉也当称是“最可惜”的那一方。

因为蜀国不像其他两国,蜀汉君主刘备虽是汉朝皇族的后裔血脉,但其惟有名分正统,而无有立国立威的刚需资本,他一没领地,二无军兵。

但好在天路绝人之路,刘备的正统身份在民间大受肯定,刘皇叔的仁义之名更是响亮非常,以此为关键,刘备得到了民间民众的支持,并且其中也不乏有英武、惊世之才。

经过长久的磨砺和运营,刘备的势力一点点壮大起来,但却是立刻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彼时的刘备一众,相比于曹操和孙权仍显势微弱小,可的确也长成了一尾大鱼。

若不能尽快扎根,依地宜时的发展,那么便要成为曹、孙两家的砧上肥肉,可中原大地虽是广袤茫茫,但百里千里自有其主,刘备东挤西碰却难有容身之所。

进退维谷之际,刘备幸遇诸葛亮,诸葛亮为其规划大局,一出“隆中对”,为的蜀汉发展谋得了空间,同时也敲定了一整个时代的未来走向。

至221年期间,刘备再收谋士庞统,应了出世高人司马徽“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举荐。

后至221年,刘备顺利称帝,孔明、庞统一主局一随军,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位上将军为其征战四方。

就这样蜀汉在曹魏与孙吴的夹缝中成功生存,且以强悍的姿态占据中原几处要地,彼时的刘备便是“龙凤在侧,五虎随行”,正当意气风发之时。

蜀国灭亡的线索与疑惑

不少《三国演义》的读者朋友都会有一个通病,那便是会产生一个迷思,觉得蜀国本是一帆风水,但在输了寥寥几场战斗之后,便直接走向了灭亡,且再难有翻身之地。

在《三国演义》原著中,蜀汉凭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以及众将士的英勇血战,的确打出了一股“势如破竹”的连胜气势。

但是在经过荆州、夷陵和街亭三次失败后,蜀汉便直接气数见底,摇摇欲坠起来,对比之下,曹魏势力即便是连番失利,但却似乎是不疼不痒,总有余力去进行下一轮的行动。

这是因为蜀国本身便十分弱小,而魏国却是有着无比厚实的家底,输了仗便回家休整,大不了是待调养好了从头再来罢。

但蜀国却是完全不同,蜀国的发展计划是容错率极低且风险性极高的,每一步都要行得小心谨慎,每一次出兵都要力求有所建树,因为蜀国没有足够的,承担风险后果的资本。

而若不是有诸葛亮这样的顶级谋士主持大局,蜀国也必然是熬不到三国鼎立的局面的,但因为三次失败的重大打击,蜀国的气数还是见了底。

就此,读者们难免想起早时司马徽的话,既然刘备已经应了妄语,而且还超标准完成了指标,将诸葛亮和庞统一齐收入帐下。

得一人天下便能安定天下,那么蜀汉的江山基业不应该是和你家板上钉钉?可为何蜀汉最终却走向了灭亡呢?

为了解答疑惑,便有不少读者朋友结合原著内容,总结出了蜀汉灭亡的原因,而且还使用了对揆的形式,捎带回应了司马徽的话,这句回讖便是“子初孝直,亡一人汉室难兴”。

法正与刘巴

对应前后两句,前句中的诸葛亮和庞统,那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顶级的谋士了,那么这后半句中的子初和孝直是何许人?

他们够资格去与卧龙凤雏相比吗?他们又真的拥有兴复蜀汉的能力吗?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国家的兴盛离不开武力的支持,同样也不能缺少文化的繁荣,只有内部系统得体,外部强悍坚定,一个国家才有走向兴盛的可能。

像东吴,孙策生前便为孙权安排好了一切,外有周公瑾,内有张子布,而人才济济的曹魏也更是如此,军中五子良将,帐下五大谋士 郭嘉、荀彧、程昱、荀攸,贾诩。

但反观蜀汉,为了巩固势力拓宽地盘,蜀汉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外,而其内部便也理所应当地出现了空缺。

而子初与孝直,也就是刘巴与法正,正是能填缺而使其盈余之的无双国士,但可惜的是,两位大才皆是没能长久辅佐刘备便遗憾身死,或也是因此,蜀汉灭亡的结局便早已注定。

刘巴是前汉室臣子,最早是曹操帐下的谋士,但后因战事动荡而归于刘备麾下,益州一战时,刘备还为刘巴特下一道军令,谁若杀、伤了刘巴,那定会治其诛三族的重罪。

后刘巴归顺刘备,便随刘备迁入川地,不但与诸葛亮共同创作出蜀汉的手表法典《 蜀科》,还为刘备解决了最为重要的经费问题,将汉中要地的经济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再便是法正,法正是最早追随刘备的谋士,是刘备身旁的第一颗沧海宝珠,法正善出奇谋,善于识辨破阵,对于社稷的规划和运营维系也是见解颇深。

就连家大业大的曹操都曾感叹“吾手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意思是:“我曹操便览天下雄杰,为何独独得不到法阵相助?”

另外在诸葛亮视角中,如果法正在世,那么蜀汉定将规避掉“夷陵之战”带来的重大创伤。

《三国演义》中,刘备因关羽之死而怒发冲冠,将矛头冲向东吴,意欲不死不休,诸葛亮计算大局,深知此举不可为,但屡次谏言劝导却都是毫无作用。

尤其在收到前台军报,知晓刘备结营八百里,遭陆逊火烧殆尽后,更是心头绞痛,恶气难平,便悲叹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大意是:“若是法正在世,一定要阻止主君攻打东吴,即便不能阻止,也定不会沦落到如此惨败,致使蜀汉危矣。”

蜀国本身不具备充足的资源,更应到精打细算的过日子,有刘巴在内运营,蜀汉当不会面临贫穷匮乏的境地。

而若法正在,夷陵之战的败局或将不会出现,蜀国也不会因此元气大伤走上下坡路,但可惜现实不容假设,历史也不能重播。

结语

回望三国风云,英雄豪杰、奇人鬼才数不胜数,一众英豪在彼时代为国为己奋斗建树的同时,也在华夏大地印刻下一篇震古烁今的雄伟史诗。

遍览天下豪杰的主君刘备,宁负天下而使天下不负己的曹孟德,英雄少年雄霸江东的孙权...还有为基业杀身成仁的庞统,蛰伏五朝终取天下的司马懿,使人交之如醉酒的雄才周公瑾...

回忆三国,等等的三国人物便跃然纸上,灵动心间,三国就像是一杯需慢饮细品的上好茶饮,每一丝气味、每一口芬芳都使人回味无穷。

1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