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唐太宗传召11岁的徐惠侍寝,谁知她磨蹭好久都不来。李世民等得不耐烦,正准备对姗姗来迟的徐惠发飙,而她却灵机一动,一招便让李世民转怒为喜!
徐惠出身官宦世家,为东海徐氏之后,祖父曾任延州临真令,父亲徐孝德任果州刺史,可谓家世显赫。
她从小天资聪颖,是有名的才女。传言她五个月时就能开口说话,四岁时便能熟读《论语》、《毛诗》等经典文章。
徐惠的父亲徐孝德是一个思想开明的人,并不认同当时一些“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面对徐惠早早表现出的天赋,徐孝德非常高兴,时常教导女儿读书写字。
徐惠八岁时,徐孝德为考验徐惠的学习情况,让她仿照《离骚》作诗一首。
徐惠仅思考片刻,便提起笔写下了一首《拟小山篇》,此诗音韵和谐,意境清幽,虽是仿照《离骚》,却也又多了一丝别致。
徐孝德看完女儿的作品,不由得十分惊讶,寻常人家的子女,八岁尚能写字读书,就算是从小便细心培养,能作诗的孩子也少之又少。何况徐惠作的诗,形式工整,又十分清丽,实在是难得。
随着徐惠慢慢长大,她的神童之名逐渐传开,一些她的诗流传到了宫中,被唐太宗得知后,唐太宗对徐惠的才华十分好奇,便把她召入宫中,作为才人。
徐惠进宫后,并没有放弃读书写作,反而抓住机会,阅读更多的书籍。在这样勤奋的学习下,她写作的思路更加敏捷,写下的诗文也更加优美。
有一日,唐太宗召幸刚刚11岁的徐惠,徐惠梳妆打扮了很久才到。等待了许久的唐太宗十分生气,面无表情的看着迟到的徐惠,周围服侍的下人都被这样的场面吓到,纷纷低下头回避。
迟到的徐惠看到生气而一言不发的唐太宗后,并没有十分无措,她先是对着唐太宗温柔一笑,然后缓缓靠近唐太宗,当场做了一首《进太宗》:“朝来临镜台 ,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诗文的大致意思为“古人要花千金才能博美人一笑,陛下一纸诏书就能把我召来吗?”字里行间,如此骄纵,不仅仅没有在对迟到道歉,而是在责怪太宗没有耐心。
可唐太宗听后,没有因为徐惠的冒犯生气,反而觉得这样直率的徐惠十分可爱,被引得开怀一笑,本来紧张的氛围也烟消云散。
徐惠不仅喜好阅读诗文,还广泛涉猎各种史书。晚年的太宗一边兴建宫殿,一边计划征兵攻打高丽。徐惠知道后,想起了前朝杨广因为三次征战高丽,耗空了国库,使得百姓怨声载道,最终揭竿而起的历史,不由得十分担忧。
自古后宫不得干政,徐惠身为后宫妃嫔,本没有资格过问皇上的决策。可为国担忧的徐惠不顾自己的身份,提笔写下一篇劝谏唐太宗少征战、少兴土木、多为百姓着想的政论文章,后人将其称为《谏太宗息兵罢役疏》。
唐太宗看了后,对徐惠爱国爱民的格局十分惊叹,对徐惠提到的“国家安定时心智容易骄纵”的观点也很赞同,他不仅没有责怪徐惠,还对她大加赞赏,连带徐惠的父亲,也因此升了官职。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曾留下遗诏,命所有没有孩子的后宫妃子,都到感业寺出家为尼,这条圣旨就连赫赫有名的武则天也不能违背。可徐惠却被唐太宗特赦,可见其对徐惠的喜爱。
徐惠对此十分感动,但也因此更加思念已经离世的唐太宗,整日寝食难安,不久后就生了一场大病。
家人看着病倒的徐惠心中十分担心,请了许多大夫为她诊治,可徐惠认为自己是心病,药物是治不好的,便拒绝服药。
她时常泪流满面,只言太宗待她情深义重,希望去侍奉在他的陵寝左右,想要一直陪伴在太宗身旁。思念成疾,又不愿服药,唐太宗去世的第二年,徐惠便因病而死,年仅二十四岁。
继位的李治被徐惠的深情感动,追封她为贤妃,并将她葬在唐太宗昭陵的石室中,也算满足了徐惠生前的心愿。
徐惠对唐太宗的深情,本非无源之水,也源自唐太宗对她的欣赏与宠爱。
徐惠的才华与性格,即使是当时繁盛的唐朝,也是特别的,少有人家愿意让自己的女儿读书写字,即使是才女,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歧视。
唐太宗的宽容和鼓励,对于一个身处封建时代的女子,是十分珍贵,让人动容的。
徐惠的一生短暂却又热烈,幼时因出众的天赋被人称赞,入宫后又因自己的才华受到了唐太宗的宠爱,最后又追逐着自己的爱情而离去,犹如昙花一现,在短暂的时间里,充分的展现了自己。
这样的才女,在离去时虽然令人惋惜,但是在那个时代,这样的早逝却也并非一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