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星奖》到美食直播间:朱学虹的跨媒介叙事与城市文化传承

杨柳说 2025-02-15 17:04:14

从荧屏到直播间:上海文化的跨媒介叙事者

这种跨越二十五年的时空对话,恰如黄浦江的潮水,裹挟着城市记忆的碎片,在数字时代的河床上冲刷出新的文化印记。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虹的转型绝非偶然。

当她在讲述光明邨鲜肉月饼的32道褶子时,镜头总会适时扫过墙上泛黄的《五星奖》剧照,这种跨媒介的互文叙事,正在重塑数字时代的集体记忆。

天然美的时代符号与集体记忆

在医美机构遍地开花的上海静安寺商圈,学虹的直播间意外成为审美教育的另类场域。

媒介迁徙中的文化守夜人

在传统电视收视率持续走低的今天(2024年上海地区电视开机率已跌破12%),学虹的转型轨迹暗合着文化传播的范式革命。

这种全媒体叙事矩阵,恰是海派文化在数字时代的生存策略。

学虹在直播间重现《五星奖》经典开场白时,会自然切换到普通话与沪语的双语模式,这种语言策略既维系着本土文化认同,又创造着新的互动仪式。

流动的盛宴:从电视时代到数字餐桌

当学虹在直播间复刻凯司令栗子蛋糕时,屏幕另一端可能是曾看着《五星奖》写作业的70后主妇,也可能是刚学会用筷子的00后留学生。

这种代际共享的美食叙事,正在重构上海的城市意象。

据饿了么数据,其直播间推荐的德兴馆焖蹄面外卖量,在节目播出后三小时内激增40倍,这种即时转化印证着文化记忆的商业潜能。

更具启示性的是她对媒介特性的精准把握。

这种新旧媒介的对话,恰似她坚持用钢笔书写菜谱的习惯——在数字洪流中保留着传统的温度。

她的自媒体内容团队,核心成员竟是当年《五星奖》的幕后班底,这种代际传承,让海派文化在媒介迭代中始终保持着基因的延续性。

结语:永不消逝的电波

在苏州河畔的直播间里,学虹轻轻转动着老式收音机的旋钮,背景音流淌出周璇的《夜上海》。

这个充满隐喻的画面,恰是海派文化在数字时代的生存寓言——当电波变为数据流,当荧屏转为手机屏,真正的文化传承者永远知道如何让记忆保持鲜活。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媒介会老去,但城市的文化基因永远能在新的载体里找到宿主。

0 阅读:0

杨柳说

简介:追逐光年外的梦,记录宇宙间细腻光影与幻想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