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女孩养育专家STEM女孩养育专家2025年04月10日 13:57湖北
莫言说过:家是一个人最初的情感滋养地,也是最容易产生伤痛的地方。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家人表现出不耐烦甚至态度冷漠,面对外人非常友好客气。这种“内冷外热”的现象并非罕见,反映了现代家庭关系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1.曾被家人伤害过
有心理学家曾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则用一生治愈童年。”
对亲人产生怨气,其根源在于曾经被伤害过。可能是小时候在情感上缺乏关怀,也可能是因为在生活中经常遭遇责备甚至惩罚时,而埋下的情绪创伤。
心理学上认为,童年时候的经历会塑造一个人对亲密关系的认知模式。
许多父母会以“为你好”的名义控制孩子的生活,不允许他们表达真实情绪,甚至用过激的方式教育。缺少温暖和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无法满足,会在内心积累不满和压抑,时间一长就会对家人产生冷漠甚至疏远。
出于本能的情感防御,他们会对家人表现出冷漠和不耐烦,以此避免再次受到伤害。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父母的情绪稳定,孩子的身心才会健康。
2.父母间矛盾冲突情绪波及
《亲密关系》一书中说过:父母对孩子而言是造梦机器,也是行为范式,父母关系中的爱与行为,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日后的生活点滴。
如果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和睦,孩子往往会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甚至卷入父母的矛盾之中,成为“牺牲品”。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孩子很难感受到真正的安全感,甚至会感到亲密关系充满了压力。这些负面情绪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待家人的态度。
3.过度溺爱与包办
有些家庭溺爱孩子,事无巨细地包办孩子的一切。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产生以自我中心的倾向,把家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应当的。导致孩子长大后在家里缺乏主动承担的意识,对家人也失去了真正的责任感和感激之情。
被过度溺爱和包办的孩子,容易产生“社交化失衡”的现象:对待外人会表现得彬彬有礼,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让他们懂得“对外人要有礼貌”;但面对家人却态度冷淡,因为他们习惯了家人无条件的付出,将其视为应得的。
他们对家人表现出不耐烦,是缺乏真正的同理心,觉得父母的包容是义务,这反而淡化了彼此之间的关怀。事实上,这种不耐烦并非刻意,而是长期被溺爱和包办下形成的情感冷漠和依赖心理。
要改善这种冷漠的态度,需要正视家庭中的情感问题,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求,并努力从心态上改变。世上总有你不得不讨好的人,但也总有些人,是你真正喜欢的。在不喜欢的人那里丢掉快乐,又在喜欢的人那里忘记快乐,那样不值得。
离你最近的人,更需要小心呵护,好好珍惜:
01 多换位
《平如美棠》里,饶平如劳动改造时期,只能给妻子寄信。有时妻子给他写:“我很气你,我越写越气。”把笔一扔,一两个月不再来信。
当他想到妻子要带孩子,每天背水泥受的苦,就脾气全消,只剩下心疼。家人之间,没那么多对错是非。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当你心里不再只有自己,脾气也不会来得太轻易。
02 多冷静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愤怒的时候,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眼里盯着坏事,看不到别的,自然都是负面情绪。但只要你停下来,听听音乐,看看书,或是静静地自己待着,等到你舒缓下来,遇事平和,面对爱的人,可以有话好好说。
03 多感恩
作家晚晴有个读者,以前要么对家人冷暴力,不断压抑自己,要么干脆大发脾气,把家里弄得鸡飞狗跳。后来她开始往好处看:孩子爱看电视,她就制定了计划和奖惩规则,每次孩子完成了,她就发自内心地赞美。老公下厨,她本来觉得理所当然,也开始夸他,渐渐觉得在大门口就闻见饭菜香,真的很舒服。
感恩多了,就造就了快乐,快乐积攒多了,好事就会源源不断。再讨好外人,你也不过演着他们生命中的配角。笑对身边人,你才真正主宰了自己的生活。
对亲人暴躁,对外人和气,总会不知不觉失去很多,等到幡然醒悟,身边早已空无一人。想想我们穷极一生,不过为了眼中景,碗中餐,身边人。而你的态度,其实你一直有选择。对身边的人再好一点吧。
声明:文章创作来源于网络,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联系。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关注【STEM女孩养育专家】 每天解锁一个育儿真相, 不做“灭火父母”,要做“心灵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