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2年,张居正因病去世。万历皇帝在痛哭流涕中悲痛恩师离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追赠其为“文忠”。然而,这一切哀痛和荣誉仅仅维持了一年,万历便下令剥夺张居正的所有职务和谥号,并抄家逮捕,最终甚至开棺鞭尸。那么,这位曾经的一代名臣为何会落得如此结局?
张居正所处的的大明,正处在风雨飘摇的边缘,由于嘉靖帝长期疏于政务,导致朝政混乱,财政赤字严重,积弊已久,国势日益衰退。面对这样的烂摊子,张居正深知单靠空谈的文官是无法挽救大明的。他针对明朝吏治的弊病,着手实施了考成法。
明朝的官僚体系因冗员过多、效率低下而广为诟病,特别是由朱元璋创立的言官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专门有一群官员负责无休止地弹劾,很多官员热衷于站在道德高地上死谏,不断折磨皇帝却不做实事。张居正敏锐地意识到,要振兴大明,必须进行务实改革。考成法因此应运而生。
考成法的实施旨在考核官员的政绩,每一项工作都被登记在册并规定了具体考核内容和完成期限。考核机制的严格执行间接淘汰了一批尸位素餐的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极大地改善了吏治。这一改革表面看似简单,实则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蛋糕。
除考成法外,张居正还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隆庆元年,国库仅剩三个月的开支,以后年年空虚,土地兼并问题十分严重。明朝的税收主要靠土地,但由于大批土地被官僚地主隐匿,官府赋税越来越少。张居正推行《清丈条例》,对全国土地进行了彻底丈量,增加了纳税土地数据。最终出清丈的土地大大提高了国库收入。
基于土地兼并和实物税的混乱,张居正提出了一条鞭法,将所有税收合并为统一的银两税。这不仅简化了税制,还避免了侵占和盘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民从土地束缚中逐渐解脱出来,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
张居正改革的实际成效显赫。万历八年,太仓存银近八百万两,粮食库存可以支撑十年。然而,张居正的改革虽然一时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危机,但却注定了他的悲惨命运。改革触动了大量既得利益,在他去世后,文官集团联手对他进行了清算。
在张居正去世后,万历虽然刚开始还相当勤政,但很快发现到他所面对的是整个文官集团,不是个人的问题。尽管张居正已经不在,朝廷内部的冲突依旧不可调和。最终,万历选择了彻底怠政,不理朝政。万历十五年后,他终究是以彻底不上朝的方式来对抗整个文官集团的压制。
总的来说,与张居正类似的改革者,由于动摇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根基,尽管对国家有巨大贡献,但个人往往难逃被清算的厄运。历史上的诸多案例,再次印证了改革者的道路总是充满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