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正康骨科-夜间痛vs活动痛:肩周炎与肩袖损伤的四大区别

深圳正康骨科医院 2025-04-15 10:13:43

肩关节疼痛是困扰许多中老年人的常见问题,但“肩膀痛”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同的病因。其中,肩周炎(俗称“五十肩”)与肩袖损伤最易被混淆。虽然两者都会导致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但致病机制、症状细节及康复方式差异显著。普通人如何通过症状初步判断?本文梳理五大核心区别,助你科学辨症。

一、疼痛特点:静息痛 vs 活动痛

肩周炎:以“静息痛”为主,尤其夜间疼痛加剧,常伴随肩部怕冷、怕风,即使不活动也可能出现持续性钝痛或灼烧感。

肩袖损伤:疼痛多与特定动作相关,例如抬手、投掷、提重物时出现锐痛,休息时疼痛减轻。部分患者仅在手臂抬高至60°-120°范围时出现明显疼痛(即“痛弧现象”)。

二、活动受限:全面僵硬 vs 特定角度受限

肩周炎:肩关节主动与被动活动均受限,表现为无法完成梳头、后背扣内衣、外展抬臂等动作,且被动活动时疼痛感与主动活动一致。

肩袖损伤:被动活动范围通常大于主动活动。例如,患者自己无法抬起手臂,但他人辅助可抬至更高角度,且疼痛多集中在特定动作或角度。

三、病程发展与自愈可能

肩周炎:病程具有“自限性”,通常经历疼痛期→冻结期→解冻期三个阶段,约1-2年可能自行缓解,但可能遗留轻度活动受限。

肩袖损伤:不会自愈,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肌腱完全断裂,甚至导致肩关节功能永久性丧失。

四、伴随症状:肌肉萎缩与痛感范围

肩周炎:早期可能出现肩周肌肉(如三角肌、冈上肌)痉挛,长期活动减少可导致肌肉萎缩,但压痛点多分布于肩关节周围(如肱二头肌肌腱沟、喙突等)。

肩袖损伤:疼痛可能向手臂放射,且存在明确“痛点”(如冈上肌腱附着处)。若损伤严重,可能出现上肢无力、无法完成对抗阻力的外展动作。

五、年龄与诱因差异

肩周炎:好发于40-70岁人群,女性多于男性,常与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长期肩部制动或受凉相关。

肩袖损伤: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或长期从事投掷、游泳、搬运等肩部高负荷活动的人群,急性损伤多由跌倒、撞击等外伤引发。

普通人如何初步判断?

夜间痛是否明显?若静卧时疼痛加重,肩周炎可能性更高。

能否完成梳头动作?若主动与被动活动均困难,更倾向肩周炎。

是否存在“痛弧”?外展手臂时60°-120°区间疼痛,可能提示肩袖损伤。

重要提醒:以上仅为症状参考,确诊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如超声、MRI)。若疼痛持续2周未缓解,务必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