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结束,全国秩序基本走上正轨,而在新中国即将成立的初级阶段,各行各业都需要发展,经济建设是最为主要的,在战争的影响之下,我国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来促进全国的进步,后来的总理李鹏就是其中之一。
但当时的人们对他似乎并不怎么看好,毕竟还是一个碌碌无名之辈,而年龄相对又较小,所以在1981年,李鹏即将担任电力部部长的时候,就曾有人提出明确反对,甚至还遭到了多人联名写信投诉.....
那么李鹏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历程,后续的发展又将如何?
反对意见的出现
彼时,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少之又少,虽然有很多人都从战火之中走来,论起打仗自然当仁不让,但涉及工程修建这就有所欠缺。
毕竟每一个国家型的大工程,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设施,主要是为后代之人着想,为了保证其稳固性,所以需要十分专业的素养和科学的监管模式。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在选择相关负责人时需要十分谨慎,不仅要兼具能力与责任,还需要向公众证明自己的能力。
比如我国三峡水利工程的修建工作,作为人造的大型水电站,至今依然让人记忆犹新,乃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调节水能和电力平衡的重要设施,当修建的决定下达时,究竟谁能来挑起重担就成了一大难题,毕竟难度摆在这里。

水电站的修建不同于跨海大桥的设置以及工厂的拔地而起,它需要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到当地水文和电力状况,从而实现两者的相互配合,中央在一番考虑之后,最终决定由李鹏担任电力部长,但这项任命却引起了一番波浪。
在当时中国人民的刻板印象之中,年龄就代表着资历和经验,甚至是难得的专业水平,而当时的李鹏太过年轻,相当一部分人都不看好他,认为让这样一个年轻的小子去担任电力部长是不太明智的选择,所以都提出了反对意见。
不仅如此,在李鹏上任之前,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最难以应付的就是人民群众的呼声,除了领导阶级的反对意见之外,中央还收到了不少联名信,全部都是反对李鹏担任电力部长,这对于即将上任的他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各种的质疑与反对声音之下,李鹏所代表的已经不再是自己,如果这项工程干不好,甚至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就在在外界都不怎么看好李鹏时,老一辈的革命家陈云站出来为他说话,表示李鹏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完全有能力担任这项任务。
这个理由足以让其他人心服口服,毕竟当时的赴外留学,和现在的含金量大有差别,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外出留学,大都是国家派遣,并非出国“镀金”,而是学一些真本事。
毕竟在当时,不是谁都能拥有外出留学的资格,这种基于国家建设需要的外派,他们都会投入一百二十分精神,在祖国欠缺或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深入钻研,学成之后回国,并积极投入到国家建设中来,李鹏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他虽然年轻,但也有报国的热血,所以才会努力获得留学苏联的资格,并进行了水电相关专业的学习,所以完全有能力担任电力部长,也算是用自己的实力打破了质疑的声音。
苏联的留学经历
1948年7月,当时全中国还没有完全解放,但位于极北地区的哈尔滨却十分安稳,这里已经远离战火,当时的李鹏还是哈尔滨油脂厂的协理员和党支部书记。
原本生活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直到有一天,东北局领导人李富春夫妇把李鹏请到了他们家里,开门见山地表示:“如今党和军队的作战形势非常好,东北全境几乎快要被解放,全国的胜利即将到来,我党未雨绸缪,为了促进国家的建设,要选出一批人外出学习”。
这并非是一时兴起,而是党中央在深思熟虑之后下达的命令,因为我们深刻意识到,国家需要独立自主的存在,而不能一直依赖于外国的支援,所以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才,先派一批人去苏联学习。
其中大部分都是烈士子弟,李鹏也在其中,毕竟在全国胜利之后,工厂,企业,机关全都需要人才来支持。

只不过对于李富春的建议,李鹏并没有当即答应,而是考虑到诸多现实因素,他刚刚从前线回到哈尔滨,自己的主要工作还没能完全掌握,并没有精力考虑其他事情。
李富春十分细心地发现了这一点,所以补充说道:“没有必要现在就给出答案,你可以回去之后和母亲商量一下,然后再回答”。
李鹏的母亲1947年才来到哈尔滨,在东北区担任妇联的工作,后来又调任第四中学校长。
李鹏在回家之后首先和母亲进行了商量,母亲的态度是支持的,她为儿子能有出国深造的机会而感到骄傲,但对于李鹏本人来说,不仅没有妈妈那样的兴奋,反而在一番考虑之后似乎不太愿意去,为此两人之间还闹过别扭。
李鹏认为自己当前的工作环境还不错,并且全国即将解放,他也不太愿意离开岗位到苏联去,但母亲很快对其进行反驳,正是因为全国快要解放了,国家才需要大量的专家和人才,更需要一部分人出国学习,而不是只停留在当前的岗位。

另外,李鹏对苏联学习存在某些担忧,毕竟这不是第一次外派,以前的某些同志,在去苏联学习回来之后,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李鹏自己也担心在回来之后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国情,所以不太愿意前往苏联。
母亲听说之后依然耐心劝说,明确表示,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犯教条主义错误,况且曾经的颠沛流离,应该让自己更加重视和珍惜外出学习的机会,回国之后奔赴国家需要的岗位。
李鹏在听了之后终于领悟,他读懂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和国家的期望,最终决定同意去苏联留学。
很快党中央就批准了去苏联留学的相关名单,没有我们所想的成群结队,只有极少的21个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背负着国家的希望乃至民族的前景,李鹏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所承担的是党和国家的重托。
最终在1948年8月下旬,包括李鹏在内的21个人从哈尔滨乘坐火车出发,穿越国境线奔赴苏联,而这一段出国留学的经历,对李鹏自己而言是一种难得的丰富与提升。
术业有专攻
来到莫斯科之后,李鹏进入动力学院选择了水电专业,因为在李鹏看来,电气化对于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当年的苏联也在通过电气化,加强共产主义建设,电力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外就是苏联也有一座水电站,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电力设施乃是全苏联人民的骄傲,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李鹏也对祖国未来充满了希望,最终让他下定决心的还是三峡水电站修建的消息。
专业的选择是对李鹏能力的又一次肯定,苏联留学期间在电力领域的相关学习让李鹏完全有能力担任电力部长。

而李鹏自己也没有因为有出国留学的经历而变得骄傲,在回国之后,选择从基层开始干起,夯实自己的基础,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李鹏回到东北磨练了11年时间,在此期间,他辗转各处,了解到了电力系统的不同领域,在许多火电厂和水电厂都有工作经历。
从吉林省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李鹏把自己在苏联的所学实现了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不仅有了理论基础,他拥有了实践作为支撑,从实习副厂长到厂长,从后来的动乱时期到逐步回暖,李鹏对电力的相关经验已经十分丰富。
所以说他担任电力部长无可挑剔,虽然看起来年轻,但资历和经历却不输给任何人。
这才是真正的外出留学生,不仅仅是李鹏,新中国初期的外出学子,都满怀着一腔建设祖国的热情,他们都是在获得真才实学后回来建设祖国,谋求光明的未来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官祥,黄自贵.赵君陶动员李鹏去留学[J].党史博览,1998,(01):29-30.
[2]崔远珍.李鹏与三峡工程建设[D].福建师范大学,2014.
[3]李泉.李鹏宜昌三峡行纪略[J].湖北文史,2008,(02):7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