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和宋教仁一直被看做是孙中山最重要的助手,以及同盟会的先驱。
可是很少会有人说起,在成立同盟会前他们也有过一个自己的组织,华兴会。
如果说咱们上期讲的光复会成立之初是披着教育的外衣,那这个华兴会则是披着商业的外衣,不过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反清。
今天的中国帮派史,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同盟会的重要前身,中国近代革命的先驱,华兴会。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黄兴出生在湖南长沙的一个地主家庭。
黄兴自小就是个文体两开花的人物,文能考取秀才功名,武能打得一手巫家拳。算起来黄兴和光复会的秋瑾也算是武术上的同门。
1898年,已有秀才功名的黄兴被选中,派往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建的两湖书院读书。这个两湖书院是专供湖南、湖北年轻才子进修的学府,可以看做是今天武汉大学的前身之一。每个省只选200人,是个名副其实的精英学堂,黄兴的长沙老乡也是同盟会的战友章士钊也进过两湖书院。
四年之后,黄兴又被选入公派日本留学的名单,不过并不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而是弘文学院。相对于陆士,这个弘文学院在国内互联网上的名气很小,不过民国早期来这留过学的精英可是相当耀眼。比如我党的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国党元老胡汉民、毛主席的岳父杨昌济、新中国之初的副主席也是民盟主席张澜、文学家鲁迅、地理学家李四光,等等等等。
黄兴,也是其中之一。
宋教仁,也是湖南人,湖南常德人。
他比黄兴小8岁,出生在1882年,这时候已经是光绪年间了。
1903年,21岁的宋教仁来到湖北武昌,进入美国圣公会开设的文化书院读书。在武昌,他先是通过“士官三杰”之一的吴禄贞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后又与刚刚从日本回国的黄兴相识。宋与黄两人都来自湖南,同样家境殷实,同样有秀才功名,也同样心向革命,很快便结为了挚友。
咱们上期讲光复会的时候说过,1903年因为沙俄拒不履行撤出东北的承诺,日本人又因为同样想觊觎东北所以又一煽风点火,当时大批在日的大清留学生们就被煽动了起来,组成了拒俄义勇军,致电时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凯请求回国与俄开战。其成员后来大多数均加入到了华兴会和光复会中。而黄兴也是其中成员之一。
后来日方迫于国际压力,解散了这支义勇军队伍,团体便改名为军国民教育会,其大多数成员态度也从拒俄转变为了排满。
再之后,随着这批学生从日本毕业回国,也将革命的火种带回到了大清。其中一批人去了上海,成立了后来的光复会。
而黄兴,则回到了长沙。
最初黄兴毕业回国先到的武昌,和宋教仁便是在这时相识的。
在武昌的黄兴来到母校两湖书院做演讲,可能是内容比较炸裂非常有鼓动性,所以武昌当局很不满,因为两湖学院的院长是武昌知府兼任的。当时的武昌知府叫梁鼎芬,是个坚定的保皇党,辛亥革命后大清都亡了还能愿意去给溥仪当老师,张勋复辟时也积极参与,这样的人面对黄兴的骑脸输出还能忍?于是便把黄兴赶出了湖北。
被驱逐出湖北的黄兴索性回到老家搞事,宋教仁也随着黄兴回到了湖南。
1903年11月,黄兴以自己过生日为由,召集了一帮好友来家中。主要目的当然不是给自己过生日,而是干革命。
经过一番商议后,大家决定成立一家叫“华兴公司”的矿业企业,公司口号是“同心扑满,当面算清。”折扣号搁过去文字狱那会儿,就算只是商业经营的含义也得给你砍了,但现在,老子就是要反清。
次年(1904年)2月,华兴会在湖南长沙正式成立,黄兴任会长,宋教仁、刘揆一为副会长。其成员多以两湖地区的知识分子为主,要么是留日的学生,要么是各新式学堂的学生,入黄兴的母校两湖书院以及日本弘文学院。
华兴会成立之后发展速度惊人,短短几个月就有了数百人的规模,而且都是当时的精英知识分子。很多成员也纷纷前往两湖以外的地区创建分会,为了搞统战还会与其他组织合作,如华兴会成员刘道一就与哥老会头目马福益合伙搞了一个同仇会,并接受华兴会的领导。
此时的华兴会嫣然已经成了当时大清最有影响力的反清组织,所谋甚大。
黄兴原本计划想在慈禧七十大寿生日的当天,也就是1904年的11月16日(十月初十)在长沙起义。并在浏阳(长沙)、醴lǐ陵(株洲)、衡阳、常德、岳阳、宝庆(邵阳)等湖南多地均布置有人马。只可惜起义的消息还是提前走漏,黄兴、宋教仁等只得仓皇出逃,避居日本。
宋教仁到日本后,进入到日本著名私立学府,东京六大学之一的法政大学读书。前任日本首相菅义伟就毕业于此。这份经历也让宋教仁再之后的岁月里更多的从事政法方面的工作,并参与起草了民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
也正是这次旅日的经历,让黄兴和宋教仁与孙中山相识,几人一拍即合,决定将华兴会与孙中山的兴中会合并,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为首,黄兴为副。
同盟会成立后,黄兴秘密回国,陆续领导了如防城、镇南关、河口、黄花岗等起义,但均已失败告终。
武昌起义爆发后,黄兴和宋教仁第一时间赶回他们熟悉的武昌,黄兴被推举为民国战时总司令,继续指挥革命军与清军在汉口和汉阳的作战。
之后,黄兴又赶往南京指挥作战,并成功攻下南京城。
宋教仁在这期间现实参与起草了《鄂州临时约法草案》,后和黄兴一起赶赴南京又于孙中山回国前掌握了南京政务。
1912年1月1日,刚刚赶到南京的孙中山马上便就职了南京临时政府的大总统一职。
黄兴出任陆军总长兼任参谋总长,婉拒了副总统的职务。
宋教仁则担任法制局局长,并参与起草临时宪法。
此时的黄兴、宋教仁与孙中山的关系已经没那么和睦了。
到了8月,同盟会又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组织合并,改组为国党。虽然孙中山仍被选为名义上的领袖即理事长,但并未就任,实际代理理事长的则是宋教仁。孙中山、黄兴均为理事会成员。
在随后的国会选举中,国党又拿下了最多的席位,成为民国第一大党。这也就意味着宋教仁将要组阁并担任内阁总理,这将极大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利,也将影响袁世凯是否能够继续出任总统。
于是便有了1913年初在上海火车南站的那场刺杀。
1913年3月22日,宋教仁在医院不治身亡,时年31岁。
真,出师未捷身先死。
孙中山随后发动二次革命,举兵讨袁。黄兴也在江苏相应,但终因不敌北洋军而在此流亡日本。
在日本期间,并未参与孙中山新组建的中华革命党。
其实黄兴在和孙中山的多次冲突终始终保持着妥协的态度,即便孙中山在1914年成立的那个宗旨为只服从领袖(他本人)的新政党后,即便没有参与,即便也有人劝他另立山头,他也仍然保持着只有孙中山一个人可以当领袖的信念。
即便好友宋教仁遇刺,黄兴也保持着克制,觉得应该通过更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虽然想法天真了些,但也能看出,这是个真正为国家考虑的人。
1915年,袁世凯称帝,身在美国的黄兴积极为护国军筹措军饷。
1916年3月,袁世凯去世。数月后黄兴回到国内,但很快便因积劳成疾而入院。
1916年10月21日,黄兴在上海去世,享年42岁。
黄兴和宋教仁的相继离世,意味着华兴会的名字就此作古。
最初的另一个副会长刘揆一,也于孙中山死后彻底退出政界。
相比于光复会的强势,华兴会似乎一直很“温和”。
他们只想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只可惜在那个战火纷飞你死我活的时代似乎显得有些天真。
但,这份“天真”也是照亮黑暗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