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本是大忌,叠字也难掌控,却成就了《黄鹤楼》韵律之美,余音绕梁。不过也就这样了,意思是没多大意思的,写得再美也不过是宦游文人的乡愁。
《登高》完全不一样,韵律之类已经不重要了,它就是史诗片段。从肃穆到低沉,古典文明的唐宋之变,安史之乱的历史转折点,士人的际遇和求索,全在里头了,读之令人沾襟。
黄鹤楼先写时间再写空间,写时间由近及远,写空间由小及大,读完之后不觉要抬头望向远方,最后一句烟波江上使人愁,像是一幅画的留白,让人意犹未尽。登高先写空间再写时间,写空间由小及大,写时间由远及近,读完之后不觉低头看看眼前
后人推崇登高,我想主要是登高格律严谨,已经成为七律的范本,而黄鹤楼在格律上还稍有不合,但在意境上黄鹤楼高出登高太多了。
黄鹤楼的神来之笔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登高的神来之笔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黄鹤楼写在盛唐,他的愁只是想家的乡愁。登高写在安史之乱后的残唐,他的愁是心忧天下的国恨家仇。境界上登高要高黄鹤楼一个档次不止。
诗歌和现代文章一样要讲究立意。由于诗人所处年代不同,所思所想所忧所虑皆不一样,所以最终表达的意思和意境有差别。但从诗歌本身的特点而言,登高全诗对仗,格律意境趋于完美,表达的是家国情怀,黄鹤楼这首诗朗朗上口却将时空和情景交集与诗人表达的乡愁浑然一体,因此诗歌本身意境上不分仲伯,但客观上,登高的立意更高。
其实好的诗词除了基本的格律、遣词造句,更重要的是引发读者的情绪和共鸣!登高一遍读不懂,读懂了能够感受到杜甫那种对家国和对自己的那种情绪情怀!而黄鹤楼读一遍和读一百遍,都是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