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美国洛杉矶的一间小房子里,一名形容枯槁的中国女子凄凉地死在地板上,瘦骨嶙峋的身体上只覆盖了一张薄毯。她就是上个世界中国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之一,张爱玲。
她的遗嘱只有四行简单的字:遗体不要让任何人看见、不举行任何葬礼仪式、骨灰撒向空旷无人处、遗物留给宋淇先生。
她为什么拒绝举办葬礼仪式,甚至不愿让人看见她的尸体?又为什么将遗产全部留给友人,而不接济她潦倒的亲弟弟呢?
张爱玲
追本溯源,还是要从她带有悲剧性色彩的人生说起。破碎的家庭带给张爱玲的,除了成为天才作家的敏感细腻之外,还有不容旁人玷污半分的清高。
遗产送朋友不给弟弟?众所周知,张爱玲的童年并不幸福,父母离婚后,父亲很快再娶。继母的到来让本就不和睦的家庭变得更加鸡飞狗跳。张爱玲对家庭逐渐生出一种冷眼旁观的冷漠态度,她尽力将自己排除在父亲继母打造的尖酸刻薄的气氛中,既不谄媚讨好也不激烈抗争,只是用沉默保持着自己精神的高贵和自由。
唯一能让张爱玲收起这种冷漠的,只有弟弟张子静。她会夸张子静长得漂亮,会亲吻他的脸颊,也会把吃了一半的糖分给他,将自己书架上的好书精心挑选后全部送给他阅读。
如果弟弟受了气,她会被自己遭受羞辱还要难受百倍。
童年时期的张爱玲和张子静
有一次,父亲在继母的撺掇下,在饭桌上甩了张子静一记耳光。张爱玲瞧见弟弟在家里这么受气,心疼得眼泪刷刷地落下来,继继母用嘲讽她外露的感情:咦,你哭什么?又不是在说你,你瞧他没哭,你倒哭了。
这让张爱玲内心的愤怒彻底决堤,她摔了自己的碗筷,冲到浴室从里面反锁上,站在一面大大的镜子前痛哭流涕。她紧紧攥着两个拳头,咬牙切齿地发誓:我要报仇,我要报仇,有一天我要报仇。
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跟自己比起来,弟弟的骨气像一张薄如蝉翼的纸。
她正沉浸在悲伤中时,突然发现前一秒还在饭桌上被又打又骂的弟弟,竟然忘记了所有的屈辱,心没肺地在阳台上踢球。
之后的日子里,张爱玲更是发现不管父亲和继母怎样刻薄弟弟,弟弟都是一副尽力讨好的样子,似乎全然不在意自己自尊上蒙受的羞辱,对待他们一天比一天亲热。这让张爱玲感到孤单,她觉得自己与这个家庭格格不入,被孤立在一旁。
张爱玲
软弱的心性,这是张爱玲最看不起的东西。对张子静,她有了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憎恨,只是这种恨里还夹杂了很多爱。
直到她读到一封信,瓦解了她在家庭里仅存的这份爱,也彻底断送了她和弟弟之间的亲情。
那是1937年秋的一天,张爱玲因为在母亲家过夜未归,被尖酸刻薄的继母抓住了话柄,扬起手打了她。张爱玲伸手去挡,却被继母污蔑成“动手“,她涕泗横流地跑去告诉张廷重。
张廷重听后暴跳如雷,也不问青红皂白,朝着张爱玲就是一阵拳打脚踢。他一边挥拳一边凶狠地说:今天非打死你不可。要不是张家的老佣何干,不顾一切上前将这个对自己亲骨肉下死手的男人拉开,张爱玲恐怕真的会被打死。
但折磨并没有结束,始终不肯认错的张爱玲又被父亲锁进了一间堆满杂物的阴暗房间,不准任何人和他见面,还嘱咐看守大门的警卫务必看紧张爱玲,一步都不准她跨出。
在这间屋子里,张爱玲无意间看到了弟弟写的信,信上弟弟滔滔不绝地向亲戚们讲述,姐姐所作所为玷污了张家的声誉……
张爱玲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疼爱的弟弟竟然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耻辱。她沉痛地意识到,弟弟不仅已经背叛了她,而且已经成为了继母为虎作伥的帮凶。
张爱玲的心陡然落入无尽的黑暗之中,挨打的屈辱、被背叛的愤怒和多年家庭生活中积攒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将她对这个家仅存的半分留恋冲刷地干干净净。
冷漠,终于成为了她维护自己尊严的坚固铠甲。她不再对家庭里的任何人抱有期待和热情,对于弟弟也再没有过关爱。
后来弟弟曾多番请求她帮忙,她也始终没有答应。
张爱玲和张子静
1943年秋天,张子静想请姐姐给自己和同学合办刊物《飚》写一篇文章。当时张爱玲正红得发紫,就算整天什么也不敢只埋头苦写,也应付不了许多约稿。
因此,听完弟弟的来意,她直接冷冷地回绝:你们办的这种不出名的刊物,我不能给你们写稿,败坏自己的名誉。
或许是觉得这样直白的拒绝太过伤人,张爱玲又从书桌上找出一张自己的素描画,递给张子静:“这张你们可以做插图。”
就连去离开上海到美国去的计划,张爱玲也没有跟张子静讲过一句 。
当时张子静被调到浦东乡下教书,整天忙着政治学习,几乎没有机会回上海市区,也没有同姐姐见面。等到他有空回上海,第一时间就去扣了姐姐小公寓的门。谁知开门的竟是姑姑,姑姑告诉他:你姐姐已经去香港了,张子静怔怔地走下楼,便止不住大哭起来。
再后来,远在美国的张爱玲收到张子静的信,信上说他需要一间可以结婚的小房子,请求姐姐能资助一些。
张子静
此事关系到弟弟的终身大事,可张爱玲当时的经济也并不好,于是她再次拒绝了弟弟:我手头也有些紧,很抱歉,帮不上忙。
她对亲人的冷漠疏离,在他人眼里或许是一种不近人情的态度。
但谁又能理解她在家庭中曾经遭受过的侮辱暴力和背叛之痛呢?正因如此,她才会选择在将自己的全部资产赠送给挚友宋淇,而不是曾经让她失望透顶的亲弟弟。
为何不许任何人看遗体?张爱玲的美,就在于她那一份遗世独立的淡漠和高贵!
淡漠,来源于她对亲情、爱情的彻底失望;高贵,是她对自己尊严的绝对守护。
再说回她被父亲软禁的事情。没过多久,张爱玲生了一场要命的痢疾,父亲在佣人的哀求下,才勉强买来抗生素针剂。捡回一条命的张爱玲,趁两个警卫换班的空挡跑了出去,从此离开了这个封建的家庭,开始和母亲、姑姑在一起生活。
然而新的生活,并不如她想象中美好。逃离了牢笼的张爱玲,却也并没有如愿得到多少的温情,因为母亲黄逸梵对她的爱,是十分吝啬的。
黄逸梵给了张爱玲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决不肯因为她的到来而花费超过自己预算之外的钱。在她看来,大量的金钱应当用来维持自己高贵体面的生活,而不是花在别人身上,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女儿。
黄逸梵
1939年,张爱玲以远东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英国伦敦大学,正当她高兴时,母亲却给她浇了一盆凉水。
她以经济不济为由拒绝给张爱玲提供学费。而后,口口声声说没钱的黄逸梵竟然自己跑去外国游学。无奈之下,张爱玲只好放弃留学,转入香港大学读书。
尽管如此,张爱玲对母亲近乎吝啬的爱还是充满了感激的。她在学习上依旧非常用功,因此得到了英国教授弗朗士的私人奖励,800港币的私人奖励——这是她一年的学费。
张爱玲欢天喜地地捧着这笔钱给母亲看,谁知母亲转头就把钱拿去麻将桌上,输了个一干二净。由此,张爱玲和母亲的关系也走到了尽头。还未获得过亲情的张爱玲,对这种感情彻底绝望。
黄逸梵
但此时张爱玲心底仍有余温,她仍然相信世间存在温暖的感情。在遇到胡兰成后,她更是一头扎进了恋爱之中,完全抛下了自己引以为傲的自尊,变成为爱人低到地底的尘埃。只是她的满腔爱心,她心头仅存的那么一丝对爱的渴望,终究还是被辜负了。
其实怎么看,胡兰成都算不上是良配。
从年纪上看,张爱玲遇见他时才23岁,他却足足年长其14岁;从人品上看,他在汪伪维新政府宣传部政务次长,是著名的大汉奸,于家国大义上有失;从感情上看,胡兰成拈花惹草是家常便饭,在南京还早有两位娇妻美妾和数位妖艳情人。
然而事与愿违,这段感情没能给张爱玲带来安稳和幸福,也无法填补她内心的不安全感,在短暂的欢愉过后,剩下的只是一连串深深的伤害。1944年8月,胡兰成抛妻弃子,和张爱玲在湖南秘密结婚。但浪荡的天性无法被婚姻捆绑住,胡兰成心猿意马,很快又爱上了护士小周。
张爱玲曾“卑微”地要胡兰成做出选择,但渣得“坦坦荡荡”的胡兰成明明白白地告诉她,选择是对所有人的伤害,不如维持现状,大家各得其乐。
一次又一次的伤害,终于让张爱玲对胡兰成死了心。到1947年,胡兰成脱离险境后,张爱玲寄了一封分手信给他,并随信给了胡兰成30万元的“分手费”。
在这段感情的最后,从未向任何人低过头的张爱玲,说出了她一生中最卑微的话:我想过,倘使我不得不离开你亦不知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亵了。
这是张爱玲的爱情悲剧,也让她对人彻底失去了信任。对亲情、爱情的绝望,让张爱玲开始越发爱护自己的自尊,因为她发现除了自尊以外,自己别无所有。
正因如此,哪怕在人生的最后一程,她她才不愿意让自己的遗体暴露在众人的眼光之下,不愿意自己的遗体面对世人的参观评判,因此写下“不允许任何人看遗体”的遗言,将身体隔离在她所厌恶的氛围,高贵而体面地离场。
再无留恋张爱玲为何远走美国?答案已经很显然了。
故土对她而言,是一个不堪回首的伤心之地,与其继续留在痛苦的回忆里继续挣扎,倒不如到异国他乡开启一段新的人生。
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张爱玲离开了上海,由香港乘船去往美国。
与故乡诀别的张爱玲,将自己的幸福寄望于所谓的“美国梦”,只是异乡的土壤难以栽种中华之花,这个中国的惊世骇才女,在美国的日子并无绽放,只是日渐凋零,最终孤独死去。
美国的文坛并不欣赏张爱玲的文风,她写过几部小说都无人问津,经济更是窘迫不堪。几个月后,她遇到了和自己同样落魄的美国戏剧家赖雅,两人惺惺相惜,迅速闪婚。
这一年,张爱玲36岁,而赖雅已经65岁了。婚后,两人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间,赖雅体贴入微,每天都会为张爱玲准备好精致的甜点和咖啡,供她起床后享用。
这让一直有着小资情调的张爱玲非常受用,她享受着这一份温暖的感情,哪怕经济并不宽裕,她也乐得如此。
然而这种甜蜜的生活,没过多久就因为赖雅的中风戛然而止了。为了照顾生病的丈夫,张爱玲只好一个人扛起养家的重担,一边辛苦码字赚医疗费,一边悉心照料丈夫。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她,甚至还学习如何买菜做饭,活像个精打细算过日子的普通家庭妇女。
张爱玲和莱雅
1967年,赵爱玲47岁时,76岁的丈夫莱雅去世。爱人的离去,夺走了张爱玲身边的最后一丝温情。她又重新回到用冷漠包裹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孤僻,很少同人接触。
她对生活已经失去了全部的热情,一向爱吃美食的她竟然只将吃饭当成维持生命的一种必要手段。到了晚年,她几乎从不下厨,只靠罐头、牛奶来充饥,这严重损害了她的身体健康,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病时刻折磨着她,皮肤病更是直接引发了她在精神上的崩溃。
原本张爱玲只是在搬家时在冰箱底部发现了大量跳蚤,可她似乎着了魔一样,认为跳蚤钻进了自己的身体,终日浑身瘙痒,将皮肤挠得通红肿胀。
到了后来,她甚至觉得蟑螂跳蚤蚂蚁无处不在,只好一再搬家。据统计,张爱玲在美国弱频繁搬家的次数达到180次之多,可无论走到哪里,她似乎都摆脱不了心理上的阴影。哪怕周围环境干干净净,她也能感觉到有虫子在咬蚀她的皮肤。
晚年张爱玲
1995年,张爱玲的“精神幻觉”越来越严重,她认为跳蚤已经侵入了自己耳朵,因此头痛欲裂,忧心忡忡。为了给自己治病,她每天只能穿胶衣,照着将近13个小时的日光灯来治疗皮肤病,以缓解自己精神上的紧张。
这便是这张爱玲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无休无止的病痛折磨、令人心力交瘁的紧张情绪是她晚年的主旋律。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的一间简陋寓所里孤独谢世。孤僻的她没有朋友来拜访,直到7日后尸体开始腐烂,周围邻居闻到气味前来查看,她去世的消息才被人知晓。
人们惊讶地发现,张爱玲房子里空空如也,没有哪怕一件家具,空旷得可怕。就连将拖鞋、毛巾等日用品也是一次性的。这是张爱玲病态心理的一种体现,她对所谓虫子的害怕到了近乎疯魔的地步,认为一切家具都会成为藏匿虫子的场所,干脆全部扔了出去。
最后,这个一生爱美的天才作家只能可怜地躺在地板上,临死前身上只搭着一层薄毯。同她的尸体一起被发现的,还有那张遗嘱。
张爱玲
或许在生前,她对自己死亡时的落魄和凄惨模样早有预知,料定自己这样死去会成为大众传播的有一话题,她的落魄、她不堪细察的精神状况,都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一生骄傲的她,不愿意将自己生命最后时刻的狼狈展现在大众面前,更无法接受如此没有尊严的离开呢?于是,在临时前,她清楚地写下了自己的遗嘱,要求所有人不能看自己的尸体,以此保全自己人生最后的体面。
为何张爱玲还要求不举行葬礼呢?
因为她对灰暗的人世早已没有留恋了。亲情、爱情都曾让她失望透顶,她的心中没有牵挂的人和事,也就没有必要举行葬礼,让人假惺惺地对自己行一场告别礼了。
张爱玲薄情吗?
人人都说她性情薄凉,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弟弟,始终都态度冷淡,从不对其施以援手。她的一生也鲜少有交好的朋友,始终独来独往,最终客死异乡。
但笔者却要说,张爱玲的薄凉,或许只是一个用来保护自己的武器。她曾经对弟弟全心爱护,对爱人倾尽所有,只是命运从未善待过她,一次又一次地给她浇凉水,让她不得不在受尽伤害和失望后,建立起一座坚固的城墙,将自己同世界远远地隔离开来,用冷漠的眼光来维持自己的自尊,这才有了世人眼中的张爱玲。
恨为女儿身,志为男儿坚。
一切法从心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