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评价历代皇帝时,曾说道:崇祯是个好皇帝!
毛主席的话有绝对的权威性,他对历史人物的剖析,非常独到。
既然,主席都说崇祯是个好皇帝,那么,崇祯这个“好皇帝”为什么会成为“大明末代皇帝”?
1、为何毛主席说“崇祯是个好皇帝”?什么是好皇帝?
我认为,一般来说是有一些指标的,比如管理,比如用人,比如勇于决断。
而崇祯能够成为“好皇帝”,有三大重要理由。
第一,崇祯一上任,就敢收拾了魏忠贤。
从传统角度看,崇祯的哥哥朱由校不是个好皇帝。
首先是不务正业,明明是皇帝,可天天痴迷于做木匠活。其次是不好好管朝政,重用宦官魏忠贤,这个九千岁做了不少坏事。第三是治国无术,没有什么高超的水平。像嘉靖皇帝,几十年不上朝,朝廷依然能正常运转。木匠皇帝不行!
很遗憾,崇祯皇帝朱由检,接的就是木匠哥哥的班,当时仅仅17岁。
一个十七岁的孩子,愣是走出了一波骚走位,先是调查事情、拉拢官员、收集证据,之后,在合适的时机,雷霆出击,铲除了魏忠贤一党。
从此,阉党祸国之事就不存在了。
这样的一个有魄力的年轻皇帝,称得起一个“好”字。
第二,崇祯非常节俭,为人正直。
崇祯上任后,明白一件事,国家并不富裕,想要兴盛大明,必须开源节流。
不得不说,“开源”这是技术活,除了加大税收,崇祯根本做不来。但节流的事情,崇祯做得非常像回事,他非常节俭,不愿意乱花费钱,甚至,有些衣服上都有补丁。
这画面是不是有些熟悉?
像不像后来甲午战争前的日本天皇?为了日本能够胜利,自己节衣缩食,捐献大部分财产给日军,只为了战胜中国。
崇祯是真节俭,这也影响到了皇宫上下,甚至一些官员。
从崇祯崇尚节约,不愿随意耗费钱财来看,此人心中有大局,为了大局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
第三,崇祯在用人上还是有创新的。
自古以来,每个皇帝想要干好,最重要的就是两件事,一是会制定方向,二是会用人,会搭班子。
在用人上,崇祯是很有想法的,他重视能力,而不是“学历”。他用人,不见得就用科举出身的,只要有能力,不是科举出身的也行。
明末清初史学家黄宗羲评价说:“取士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矣。故毅宗(即崇祯)尝患之也,为拔贡、保举、准贡、特授、积分、换授,思以得度外之士。”
啥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崇祯用人不受科举的制约。
面对强敌时,崇祯曾使用官员推荐的游方僧申甫。这在其他朝代,不可想象。
对于内阁人员,崇祯也放弃了历代皇帝只使用“翰林大学士”的做法,不是大学士,也是可以的。山东人张至发进了内阁,他就不是翰林大学士。
崇祯很喜欢“举荐制”,大臣们如果有发现合适的人才,也就可以举荐给他。
袁崇焕,能说会道,军事上有见地,很多人举荐他,崇祯就重用他。
总而言之,崇祯在用人上不拘一格。
一个皇帝,勤俭节约,一上台就能果断废了宦官魏忠贤,用人上不拘一格,如此的皇帝,说他是“好皇帝”,绝对是名副其实的。
2、崇祯这个好皇帝,为何成了末代皇帝?好皇帝,不等于“有为的皇帝”。
有为的皇帝,有手段,最后有结果。崇祯不是很有手段的皇帝,他的结果是上煤山自杀。
崇祯这个好皇帝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何丢了“国”?
表面上看,原因有好几个,实际上,本质只有一个。
下面我们拆析一下。
崇祯任上面临了这么几重困难。
一是,天灾不断。
明朝的晚期,仿佛老天都故意做对。
在崇祯任期内,不是旱灾,就是蝗灾、水灾,或是地震、瘟疫。
天灾的具体的次数难以精确统计,但是,每年都有天灾,这跑不了,从崇祯元年到崇祯十七年,几乎每年都有重大自然灾害的记录。
影响最大的就是长达十多年的北方旱灾。
天旱久了,蝗虫就会作乱了。北方旱灾,南方又是水灾。各种天灾,再加上地震、瘟疫,这日子实在太难了。
二是,北方民族老捣乱。
这边,大明天灾不断,东北那嘎达的女真,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崛起了。
游牧民族崛起后,一般都会南下抢夺更多的利益,于是,东北边关压力重重。
边关紧张,就会带来两大麻烦,一是要派大批军队驻守,二是要花费大量钱财。
这北方民族能被一下子打翻还好,但人家就像打不死的小强,韧劲了得,不仅打不死,还越来越强。
崇祯压力山大。
三是,农民起义成了大气候。
一个国家,很多时候不是“死”于外患,而是死于内乱。
东北的女真,和大明军队在边关针锋相对,国内,大明国内的农民起义如星火燎原般迅速发展。
这些农民起义军的组成,主要就是吃不起饭的农民,他们因为各种灾难、赋税等,活不下去了,起义成了一个重要的选择了。
先是闯王高迎祥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队伍越来越庞大,后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风头无两,成为一时的天之骄子。
农民起义,不管吧,破坏力挺大,去管吧,要花费很大,且不容易完全消灭。
久而久之,农民起义成为崇祯的心头大患。
在外忧内患之下,崇祯在不得已中丢了国家,上了煤山。
其实,内忧也好,外患也罢,能让大明完全倒下的本质原因只有一个:崇祯解决不了“钱从哪儿来”的问题,受了天灾,百姓流离失所,国家的赈灾粮、款没有,或者不能到位。东北女真崛起,边关要花费巨大费用,如此,朝廷还得加大赋税。本来,就没啥收成,赋税一提高,百姓没活路了,就得起义造反了。
那么,国家没钱了,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其实也有,就是从江南富绅那里想法获得更多的钱。但是,怎么取?朝廷也没好办法。所以,有个观点是:如果魏忠贤不死,一定有办法从江南富绅那里榨出更多的钱来,而不是让普通百姓没有了活路。
其实,魏忠贤在不在都一样,魏忠贤在了,宦官集团一样祸乱朝政。
一句话,崇祯此人优点挺多,是个好皇帝,但不会敛财,有时候还有点“疑心病”,这就导致局势会无法逆转地走向深渊。
如果,明朝末世的皇帝是朱元璋的话,大明会不会活下去?会的。朱元璋手段太多了,军事能力又非常强,这样的皇帝,在艰难环境下都能创造传奇,何况是有些底子的大明?
但是,和平年代是出不了朱元璋这样的大才的。
朱由检已经尽力了,他已经发挥出了所有的能力了,只是,他的能力不足以解决内忧外患。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