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佬,永不空军“。这句流传在垂钓者之间的戏谑之词,总是带着几分自嘲和幽默。有时候钓不到鱼,钓鱼爱好者就去搞一点泥鳅黄鳝之类的东西,总之主打一个“绝不空军”。
近期,广西百色一位网友可能由于钓鱼实在“钓伤了”,无奈之下只能趁着夜色去河边抓一点东西,这样才能不空手回去。没想到他这一出手,竟有意外收获——一不小心就抓获了一条上斤重的巨型割鳅!
2024年10月11日,广西男子@山农小林在网络上分享了自己夜抓割鳅的经历,当日他戴着白色手套,来到一处山间小溪,在割鳅经常出没的地方搜寻。
对钓鱼佬来说,摸鱼抓虾也是他们的必备技能,男子没过一会儿,就在一处石头缝里发现一条体型巨大的割鳅,正潜伏在水底。
好家伙,看着它的体型就觉得是个大货!
男子赶忙戴上手套,慢慢伸手去抓,在手套的帮助下,水里的割鳅被抓了上来。这割鳅体型粗壮,表皮覆盖着不规则的花纹,头部细小,好像一条“水中青蛇”。
这种叫“割鳅”的鱼,通常被称为刀鳅、刺鳅,它的背部带有一排锋利的尖刺,一般情况下不敢直接用手抓,所以男子只能戴上手套,以防手掌被它那尖如锯齿的后背给锯到!
这个场面,相信7080后的网友们都经历过,还记得小时候这种割鳅很多,小河沟里经常可以抓到,但见到它们的时候总会心里发怵,害怕被它刺伤。有时候抓到了也是扔给家里的鸡鸭吃掉,谁也不愿意冒着手掌被割破的风险,去收拾它们。
割鳅,在两广、福建一带,还被称为“猪麻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并不清楚它的含义,后来打听了一下,这是客家人的叫法。
说起“猪麻锯”这三个字,老一辈的客家人估计都不陌生。这家伙浑身滑不溜秋的,还带着点锯齿状的鳍,活脱脱一把缩小版的锯子。
据称,在客家话中,“猪嫲”即母猪的意思,意思是这种刀鳅肥肥的样子,就像刚生完猪仔的母猪一样,一个“锯”字代表它们很像木匠师傅开圆木的锯子,十分锋利。
这东西,可是7080后们的童年回忆啊。
所以,当很多网友看到或听到“割鳅”、“刀鳅”或“猪麻锯”的时候,都会回忆起童年的生活。
一位来自广东的网友回忆道:“小时候在河里摸鱼,最怕的就是碰到‘猪麻锯’,它的背鳍像一排坚硬的锯子,一不小心就会被割伤。”
另一位网友则感慨地说:“那时候的‘猪麻锯’可多了,现在却越来越少了,真是怀念啊!”
小时候,村里的池塘、小溪里,总能见到它们的身影。那时候,咱们可没现在这么多玩具,钓“猪麻锯”就成了一大乐事。
还记得那时,一根竹竿,一条细线,一个自制的浮漂,再挖几条蚯蚓当饵料,就是咱们的全部装备。往河边一坐,能钓上一下午。那时候的“猪麻锯”,数量多还很贪食,一见到饵料就猛扑上去,往往还没等你反应过来,就已经把它拉上了岸。
只不过,钓到这种鱼的时候,大家并不待见它们,大多时候它们会成为鸡鸭的饲料,带回家剁成几节,家里的鸡鸭见了就跟疯了似的,一个劲上去抢食。现在想想,有点可惜了,像这种小鱼,如今已经很少能见到了。
“猪麻锯”对水质的要求可不低,得是那种清澈见底、无污染的水域,才能见到它们的踪迹。所以,这次这位广西男子,夜间到清澈的小溪中才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只不过,这次他抓到的这只“猪麻锯”,体型确实大了点,超出了不少人的想象。
这些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咱们身边的水域环境可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要再找到这种儿时的回忆,已经越来越难了。如今,“猪麻锯”也越来越少见了。
随着饮食态度的转变,“猪麻锯”也由之前的鸡鸭饲料,变成饭桌上的高档货,据广东、广西一带的网友透露,这种小鱼要价60-120一斤,现在想吃一条还真的属于“奢侈”的梦想。
其实,相信大家怀念的并不是它们的味道,而是儿时生活的回忆!
各位7080后小伙伴们,还记得这种“猪麻锯”吗?
广西叫(那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