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的逆风翻盘:从困境到AI巅峰

寻琴观看商业 2024-10-30 00:57:07
八年百倍,AMD 的华丽逆袭

短短八年间,AMD 的股价翻了超过一百倍,市值达到 3000 亿美元,几乎是英特尔的两倍,甚至超过了丰田和茅台。虽然英特尔在营收和市场份额上仍保持领先,但 AMD 的增长势头强劲,已经对英特尔构成了实质性的威胁。

与英伟达的竞赛:蓝海而非零和

在 GPU 领域,AMD 与英伟达的竞争态势与 AMD 和英特尔的竞争截然不同。AMD 与英特尔在 CPU 市场上的竞争更像是一场零和博弈,双方争夺客户和市场份额。

然而,在 AI 领域,AMD 与英伟达的竞争更像是一场共同开发蓝海的竞赛。正如苏妈所言,未来 3~5 年,AI 领域的潜在市场规模每年将达到 1500 亿美元,而目前的全球 AI 产能仅能满足不到 20% 的需求,这是一个需求远大于供给的市场。

只要企业能够研发出足够强大的芯片和产品,就不愁没有客户。因此,对于 AMD 和英伟达来说,这更像是一场与自身和技术的赛跑。AMD 不必击败英伟达也能在显卡市场取得成功,但在 CPU 市场,AMD 必须击败英特尔才能获得成功。

英特尔的应对与芯片行业的未来

面对 AMD 的强势崛起,英特尔在 2021 年更换了 CEO,并选择了一条与 AMD 截然不同的道路,将重心放在芯片制造上,投资 200 亿美元新建两座晶圆厂,力图在 2027 年追赶上与台积电的工艺差距。英特尔手中仍握有许多筹码,AMD 和英特尔之间的战争远未结束。

芯片行业的长期豪赌

芯片行业是一个更新迭代非常快的行业,一款明星产品就可能扭转企业颓势。但这只是消费者看到的表象。

AMD 的 EPYC、英特尔的酷睿处理器,以及英伟达的 CUDA,每一次突破的背后都是至少 3~5 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投入,这是一场豪赌。芯片企业不仅要推动眼下产品的研发、优化和销售,更要着眼未来 5 年的发展方向,不断进行判断决策,并投入大量成本进行押注。

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芯片产业的成功难以持久,一款领先的产品可能只能保持三五年的优势,之后就会被新的架构取代。这意味着芯片企业每隔 5 年就必须拿出巨额资金进行新的豪赌,以确保未来 5~10 年的竞争力。

持续创新与不确定性

从 AMD 的崛起、英特尔的转型以及英伟达的强势地位,可以看出芯片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和技术的快速迭代。英特尔斥巨资建厂,AMD all in AI 芯片并收购赛灵思,这些都是下一场赌注,也是下一轮交锋的序幕。

在芯片行业,赢家只是暂时的,只有持续创新和不断投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科技进步的齿轮在芯片领域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也意味着巨大的机遇与风险并存。

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谁能笑到最后,仍是一个未知数。

一、聚焦高性能,重铸核心竞争力

AMD曾经面临严峻的局面,在中低端市场苦苦挣扎。苏姿丰上任CEO后,将公司战略重心聚焦于高性能计算芯片的研发。

这一战略转变并非易事,但她坚信高性能才是未来的方向,并反复强调“高性能计算”的重要性。

经过两年的战略调整,2016年底,AMD推出了搭载全新Zen架构的锐龙芯片。Zen架构采用Chiplet(小芯片集成大芯片)技术,灵活性更高,良率也更高。

AMD后续的CPU和GPU产品都基于这一底层架构。锐龙芯片的性能提升目标是40%,但最终第一代产品实现了52%的提升,超越了英特尔同级别的八核处理器i7 6900K,且价格不到后者的一半。

虽然在技术上还未完全超越英特尔,但Zen架构为AMD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后几年,AMD持续优化Zen架构,势如破竹。2019年推出7纳米制程的Zen 2架构,应用于PS5、Xbox Series X/S和Steam Deck等游戏设备。

2020年推出Zen 3架构,2022年推出5纳米制程的Zen 4架构。凭借锐龙系列的强势回归,AMD在桌面CPU市场份额与英特尔重回均势。

二、拓展业务线,打造多元化增长引擎

苏姿丰深知AMD过度依赖CPU业务的风险,于2015年提出了游戏、数据中心和沉浸式平台三大重点增长领域。在成为CEO之前,苏姿丰就曾通过推动游戏业务帮助AMD渡过难关。

AMD收购ATI后,凭借CPU和GPU领域的优势,于2011年推出了APU(加速处理器),将CPU和GPU融合在一块芯片上。2012年,苏姿丰促成各大游戏机巨头选择AMD芯片,游戏业务每年为AMD带来数亿美元的利润,弥补了个人电脑端的亏损。

在三大增长领域中,游戏业务已基本垄断主机市场。而数据中心业务则是AMD近年来增长最猛、潜力最大的领域。

数据中心业务的客户包括云服务商和超级计算机等,对高性能、高能效比的芯片需求巨大。此前,该领域几乎是英特尔的天下,也是其核心业务。

为了抢占数据中心市场,AMD需要设计出顶尖芯片。这与苏姿丰提出的高性能计算战略不谋而合。

Zen架构推出后,AMD迅速推出了面向企业用户的EPYC(霄龙)系列芯片。经过几代升级优化,EPYC系列在性能上已超越英特尔对标的至强系列。

对于企业用户而言,服务器的总拥有成本(TCO)至关重要。AMD官网提供了一个对比工具,可以对比AMD EPYC芯片和英特尔至强芯片的价格、性能、功耗和TCO。

数据显示,同级别的芯片,AMD比英特尔便宜20%到50%,维护成本低10%到30%。尽管AMD的这种对比方式略显激进,但也体现了其对自身产品的信心。

虽然数据中心业务的客户转换成本较高,但亚马逊AWS、微软Azure云、谷歌云、IBM云等厂商已开始部分使用AMD的EPYC芯片。据悉,国内互联网企业的EPYC采购比例也相当高。

三、战略收购,扩张业务版图

为了进一步拓展业务领域,AMD斥资490亿美元收购了FPGA芯片巨头赛灵思。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是一种不同于CPU和GPU的芯片,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火星车、通信基站等设备。

AMD希望通过收购赛灵思扩大业务范围。

这笔490亿美元的收购并非易事。当时AMD的现金储备只有二三十亿美元。

AMD采用了换股收购的方式,即用AMD股票换取赛灵思股票。收购完成后,赛灵思股东每股可获得1.7234股AMD股票。

当时AMD市值约为1000亿美元,赛灵思收购价约为350亿美元。收购后,合并后实体的市值将达到1350亿美元,赛灵思股东将持有约26%的股份。

由于收购需要时间完成,赛灵思的收购价值随着AMD股价波动。收购宣布后,两家公司的股价呈现同步波动趋势。

到2022年2月14日收购正式完成时,AMD股价较宣布时上涨了近40%,赛灵思的收购价格也从350亿美元上涨至490亿美元。

四、乘AI东风,走向巅峰时刻

2023年,AI浪潮席卷全球,AMD迎来了第二次腾飞。作为市场上仅有的两家独立显卡公司之一,AMD推出一系列AI芯片,受到微软、Meta、OpenAI等公司的青睐。

2023年四季度,AMD数据中心业务环比暴涨43%,达到23亿美元,超过游戏业务,成为AMD的第一收入来源。消费端的锐龙系列也全部搭载了AI引擎NPU,性能提升60%,并开始大量上市。

目前,AMD已全面拥抱AI,其全线产品都针对AI进行了优化。

AMD的逆风翻盘是一个关于战略眼光、技术创新和果断执行的精彩案例。苏姿丰带领AMD聚焦高性能计算、拓展业务线、并购行业巨头,最终在AI时代迎来了巅峰时刻。

这一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和对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AMD的未来,值得期待。

豪赌ATI,意欲挑战双雄

2000年前后,CPU市场几乎由英特尔和AMD两分天下,GPU市场则由英伟达和ATI两家巨头竞争。彼时,AMD为了能同时在CPU和GPU两大领域占据优势,计划收购一家GPU公司以对抗英特尔。

考虑到英伟达市值约75亿美元,与AMD自身86亿美元的市值相差无几,收购风险较大,甚至可能反被并购。而ATI的市值约为50亿美元,虽然数额巨大,但AMD仍存在收购的可能性。

于是,AMD孤注一掷,耗尽18亿美元现金,借贷25亿美元外债,并以11亿美元的股票为代价,最终完成了对ATI的收购。

收购后遗症:商誉减值与英特尔的强势反击

AMD如愿成为了同时在CPU和GPU市场拥有相当份额的巨头。然而,这次收购并未如预期般带来辉煌,反而开启了AMD长达十年的至暗时刻。

收购ATI后的两年内,AMD就将ATI的商誉减记了26亿美元,这意味着这笔50亿美元的收购被认为至少价值缩水了一半。

虽然进军GPU领域的战略本身并没有错,如今AMD能在GPU领域与英伟达抗衡也正是得益于对ATI的收购。但过高的收购价格给AMD的现金流带来了巨大压力。

与此同时,感受到威胁的英特尔也开始发力。尽管从市场份额来看,AMD似乎与英特尔平分秋色,但实际上两者的差距仍然悬殊。

AMD的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利润率不高。当时的英特尔营收大约是AMD的10倍,市值更是AMD的30倍。感受到AMD的威胁后,英特尔开始全面调整,进行裁员和业务重组。

就在AMD宣布收购ATI三天后,英特尔发布了采用全新Core微架构的Core 2处理器,无论性能还是能效比都非常出色,再次拉开了与AMD的差距。此外,英特尔还实施了“Tick-Tock”战略,即一年更新芯片制程,一年更新处理器架构,不断自我革新。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英特尔将制程一路提升至14纳米,凭借其i3、i5、i7处理器重新占领了CPU市场。

陷入困境:市场份额下滑与巨额债务

此时的AMD,一方面为收购ATI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英特尔的强势竞争,市场份额不断流失。在CPU和GPU两大领域与英特尔和英伟达竞争的同时,AMD还要兼顾芯片设计和生产,现金流捉襟见肘,债务逐步累积高达50亿美元。

2008年,AMD无奈之下将自己的晶圆厂拆分出售,成立了GlobalFoundries,一方面是为了获得资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加专注于芯片设计。然而,接下来几年AMD推出的一系列产品市场反应平平,销售业绩从2010年开始持续萎缩。

CPU市场份额从最高时的近50%一路下滑至20%,服务器CPU市场占有率更是从30%跌至1%,市值跌破20亿美元,生存都成了问题。AMD只能不断裁员、削减成本,甚至出售了总部大楼以换取1.6亿美元的资金。当时,许多华尔街分析师都认为AMD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曙光乍现:苏姿丰的到来

然而,就在这 darkest hour,2014年,AMD迎来了新的CEO苏姿丰(Lisa Su)。苏姿丰拥有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曾在德州仪器、IBM等公司从事芯片相关工作。

她的到来,为AMD的未来带来了新的希望。

AMD收购ATI的案例,体现了科技行业并购的复杂性和风险。虽然战略方向正确,但过高的收购成本和竞争对手的强势反应,使得AMD陷入了长达十年的困境。这警示我们,企业在进行并购时,不仅要考虑战略协同效应,更要谨慎评估财务风险和市场竞争格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AMD的经历也展现了科技行业的残酷性,即使是曾经的巨头,也可能因为一次错误的决策而陷入困境。但同时,AMD的故事也充满了希望,在困境中,一位杰出的领导者可以带领企业走出困境,重新焕发生机。
0 阅读:14

寻琴观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