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力量让农村热土变凉

农科甘肃 2025-01-08 16:23:45

前段时间回家给一位病故的老人送葬,惊奇的发现全村凑不够抬棺送葬的八个青壮年,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能,但现实让我异常吃惊。

翻开历史的扉页,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六七十年代,城市青年都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教育,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陶冶情操,锻炼自己,这一运动既增强了青年们动手能力,也明白明白了生活的艰辛,粮食来自不易。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好多人回城后,思想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埋怨环境不好,待遇不好。

那段时间,农村热度大增,红旗招展,歌声嘹亮,知识青年成了农村的一大靓点和特色,即使再远的山村也有稚嫩的城里青年。知识分子完全和农村生活融为一体,大自然的残酷让生活无忧的青年人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半年吃不到肉是很平常的事,重体力的劳动,常使青年们叫苦连天,看书听广播就是最好的文艺生活,其它的连想都不敢想。

物质的匮乏,清一色的思想教育,不容有半点的质疑和批评,只能向巍巍青山、悠悠河流诉说衷肠。可以说从开始的好奇,到最后的没有办法,直到硬着头皮上,每个知识青年的内心都发上了变化。要想逃离农村,唯一的办法就是和队长、支书搞好关系,否则永无出头之日,仅有的回城指标也是空中楼阁。

年轻人的活力无限,农村的潜力也被这把火点燃,唱歌、跳秧歌、写标语、开展各种竞赛,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改变,农村人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知识青年对农村生活,农民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新思想在新的土壤里孕育了新的文化和生活,最明显的是,粮食产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得到提高,生活也得到改善,尽管贫穷是不争的事实,但人们的心里都是一片火红,没有隔阂,没有压力,简单地说没有尔虞我诈,知识青年喜欢这片热土,也在这片热土上抒写了自己的青春。

随着工业化高速推进,中国从一个农业大国迈进了工业大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各种机械得到普及,生产效率翻番,村村通政策让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昔日的手工操作,依靠人力,靠天吃饭的局面得到改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原来交的公购粮、农业税被取消,农民种地国家还给补助。

记得小时候,一个生产队就一台12马力的手扶拖拉机,如果你是驾驶员,那就在村里神一般的存在,别人看你的眼光都要高出一头,十里八乡的漂亮女孩都愿意嫁给你,开会、逢年过节拉着村干部,非常神气威武的出村。如果和驾驶员关系铁,能搭个顺风车,回来能在村里说一个月。

后来,村集体解散,分产到户,每到三伏天夏收时,套牛用碌碡碾场的场面已经被东方红四轮拖拉机替代,手扶拖拉机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四轮拖拉机一般35分钟就可以碾完,速度非常快,虽然分产到户,但农业社遗留下的集体操作习惯没有改变,大家互帮互助,几十个青壮年热火朝天劳作的场面,依然记忆尤新,小孩子们在柔软的麦草堆上爬上溜下,非常开心,一直玩到晚上,看着漫天繁星在麦草堆里睡着。

夏收后犁地,收玉米也是青壮年的主要任务,地要犁三遍,在太阳的炙烤下,让土壤熟化,来年才能有好收成,红艳艳的土地一眼望不到边。秋收后的各种秸秆晒干打捆,作为冬天取暖、喂牛羊的饲料存储起来。很快冬天就来了,天寒地冻,冷风怒号。这个时候土炕的温暖会让你度过一个惬意的寒冬,各种易燃的物质都会被塞进炕洞,一把火燃为灰烬。每到黄昏,烧炕后燃烧的各种物质分子弥漫在空气中,构成农村特有的味道,母亲在用力的喊着孩子的乳名,像歌唱家在吊嗓子一遍又一遍。

八十年代初,由于农村机械的普及,城市的快速发展,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一部分青壮年劳力就离开农村,来到城市谋生,头脑灵活或有一技之长的,做个小生意,初中辍学或毕业的就在饭馆打个工,有吃的还能学个手艺,是当时最流行最划算的选择,也有什么都不会的,就在建筑工地干小工,刚开始一天就6元,后来涨到12元,主要是给大工打下手,吃饭管够,睡大通铺,自带被褥,每天要干9个小时以上。从那个时候开始,青壮年大量向城市转移,只有夏收和春节才回农村,在城市里呆过后,生活习惯、说话已经和农村的距离开始拉大。如果农村青年要出人头地,当时只有两种办法办:考学和当兵,外出打工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到了九十年代,一部分头脑灵光的农村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在繁华的城市站住了脚跟,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创办自己的生意铺子,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对家乡的青年也产生了虹吸效应,成了青年们的学习榜样,也先后加入了这些企业和公司,在农村贫瘠的土地上。家长们为了节省成本,认同了一种怪论,上学没有用,挣钱才是硬道理。好多优秀的农村青年迫于此种怪论的影响,也从家庭经济状况考虑,无奈的放弃了学业,接受了现实,来到城市谋生,在别人的白眼和谩骂中一步步成长,肩负着村里的荣耀和父母的期望艰难的度过每一天,有人坚持了下来,继承了师傅的衣钵,有的自立门户,也有的没有坚持下来,在迷茫中一直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时间长了也就成为农村人眼中的“二流子”。

千禧年后,农村开始出现空心村,城镇化的高速推进,犹如一个巨型怪兽,全国每天3500多个自然村被吞掉,农村和城市的鸿沟被一夜跨越,昨天还是一个小山村,今天就成了开发商楼盘中最牛的地理位置,这种直击灵魂的改变,让世代为农的村民猝不及防,一时间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赔偿款就是个天文数字,数都数不过来。有了钱,住大房子,开漂亮车子,干什么都要面子,成了有钱人,仿佛昨天的农村生活已经成为耻辱记忆。

在物质的暴击下,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巨变,农村年轻人来到城里,在这片土地上野蛮生长,忘记了昨天,也忘记了农村的根,俨然一副城市人的优越感,农村印象已经被抛在九霄云外,最害怕人说自己是乡下人,也害怕同村的人找,以免成为村里的办事处,原本淳朴的关系在物质利益的影响下蒙上了一层阴影,少年已经不是昨日的少年。这种来自社会力量的冲击,让男孩变得更努力,压力倍增,当老板,挣大钱成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同时对女孩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坚守农村相夫教子,种地养家的思想发生根本转变,在城里,不种地也可以生活的很好,只要嫁个有钱人就可以,一时间,有房有车有存款成了择偶的硬性指标,也是丈母娘选女婿的标配。相比之下,农村的房子就拿不出手了,就算富丽堂皇,家里良田多多也入不了丈母娘的法眼,这就是农村适婚青年的现状。就算结了婚也是负债累累,一套城里的商品房、一辆普通的代步轿车、结婚、装修房、家电、家具这些累计下来,在三线城市的县上也要五六十万元,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贷款是免不了的事,在偿还中,随着孩子的出生,婚姻关系还能走多远都是一个未知数。

农村的男青年因为物质满足不了适婚女性条件,就结不了婚,农村走出来的女青年,在感受了城里生活条件后,也已经回不到农村,原本的婚姻价值观在现实面前被冲的七零八落,宁愿不结婚,也不愿意将就着结婚,农村原来的婚丧嫁娶人山人海的场面已经消失,唯有老人离世后,送埋时会有几十人,结婚都在城里举办,因为在城里买了单元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城里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农村没有人了,准确的说是没有青壮年了,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儿童,有人开玩笑说,现在农村来个狼,都没有人赶。

国家一直在提倡振兴乡村,鼓励返乡创业,也给出了很多诱人的条件,但由于配套不到位,村民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差距,年轻人回去的很少。没有年轻人的注入,农村的发展就是空谈,再好的政策和计划都是白搭。农村成立的专业合作社看起来非常多,真正能创造效益的少得可怜,愿意回家种地的农民更少。

有些区县对农村土地集体流转,承包给一些大企业或种粮大户,对土地进行大型机械作业,效率很高,产值很大,改变了原来小块作业的不利局面,总体上发掘了土地潜力,降低了劳动成本。但存在问题也很突出,由于是承包,追求价值就是很明确的目标,对土地利用要达到最大化,采用化肥就是最直接的手段,原来的土肥成本大,费人工被直接弃用,轮休种植由于要交承包费也被同样放弃,每年只犁一次地,大量的使用各种化肥,造成土壤板结、硬化,踩上去硬邦邦,种出的粮食和蔬菜没有了儿时的味道,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身体出现了各种怪病,连医生也找不出病因。

生活在农村的人越来越少,年龄大的是故土难离,要落叶归根,儿童是没有办法,父母都在打工,只能留守农村,条件允许的基本都去了城市,青壮年都在城里有房,回农村成了一种放松旅游,或者就是看看年迈的父母,心已不属于农村。

改革开放才五十多年,农村的原来的热闹已成为历史,曾经的记忆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生产力的提升让农耕文明退出历史舞台,农村的土地已经降温变凉,机械化和智能化文明已成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标志,我们不能说谁对谁错,更不能做新时代的“唐吉坷德”,要在新的生产力加持下,创造更多的价值,享受美好幸福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寻找最接地气的办法,创造性的让孕育中华文明的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焕发新活力、新价值。

作者:任艺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