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在冰天雪地的南极,竟然有那么多个科考站,目前我们知道的几个大国就都前赴后继地在这片白色土地上插上自己的旗帜。美国有6座科考站,日本有4座,那么我们中国有几个呢?
美国的5座科考站1916年6月生效的《国际南极条约》中表明了南极的主权的独立,它不归属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是全人类的财富。但是为了促进人类科学的发展,条约中通过了可以在南极建立科考站的需求。自此之后,陆陆续续很多国家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科考站。
说到南极科考的先驱,美国人绝对算得上是冲锋陷阵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们就在威尔克斯地建了个科考站,算是抢占了先机。但是初来乍到,经验不足,吃了不少亏。南极常年暴风雪,建站难于上青天。
更要命的是,当初选址也没选好。没过几年,科考站就被厚厚的积雪给埋了,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次教训让他们学聪明了,后来建站的时候就更谨慎了。
他们把房屋的离地距离增加,这样就能很好地保护建筑物,即使有强暴风雪来袭,因为建筑物下方是空挡,雪可以轻松通过,形成了一个通风管道,这样一来,房子就不会遭遇被埋的风险。
到今天为止,美国先后在南极建立了6座科考站,四座科考站是永久性质的,两座属于季节型科考站。
最早的是1956年的麦克默多站,随后就是阿蒙森-斯科特站。12年后又建造了阿蒙森-斯科特站和帕尔默站,最晚的是1975年的玛丽·比阿兹站。
建在空军反潜包围圈里的娜尔逊湾站和埃里克森站,其实就类似“季节工”,只在特定时间段工作,前者是1956年建的,后者晚了点,1967年才建。
美国建立的这么多科考站最出名的要数麦克默多站,它有个名号叫作“南极第一城”,它的容量巨大,说是一座城市一点也不为过,1300个人可同时居住在里面。
除了这个阿蒙森-斯科特站也是非常特别的一个科考站,它位于南极的中心点,美国选择这样一个地理位置,就是看中了它的战略价值。
在外面看阿蒙森-斯科特科考站,会发现他的造型非常奇特,像一对展开的机翼,整个身躯用液压千斤顶支撑。
其实这样的设计大有深意,因为它的高低可以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如果冰雪层逐渐增加,高度也随之增加。它的内部也十分宽敞,可容纳150人居住,也算是一个非常大型的科考站了。
日本4座科考站除了美国,日本的科考站其实也不少,作为亚洲的龙头,由于经济发展得早,日本也是早早就跑到南极建立了自己的科考站。
日本在南极的探险得从1912年说起,1912年1月16号,一艘200吨的小木渔船“开南丸”号,去到了南极罗斯冰架。虽然离南极点还有1000多公里,但这对亚洲来说可是破天荒头一遭。
从那之后,日本就不断派出船只去南极科考,而他们的第四代破冰船已经达到了2.2万吨的排水量,运输物资超过了1000吨,载人接近300人。
1956年他们的第一个科考站——昭和科考站建成了,后来逐渐又新建了3座,分别是瑞穗站、飞鸟站和富士穹顶站,四个科考站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南极大陆。
近些年来,日本的经济持续低迷,科考活动也大受影响,日本这些年都是进行小规模的科考活动,不过也获得了很多科考成就。
近些年来,日本为了检测超过100万年前的冰芯,日本正着手建立第五个科考站,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好奇,作为后起之秀的中国现在怎么样了呢?
中国5座科考站其实中国的科考站数量也不少,足足有5个,1984年中国科考人第一次踏上南极大陆,第二年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科考站——长城站。虽然它离南极圈还有一段距离,但在当时对中国的南极科考事业来说,意义非凡,
1989年2月26日,南极中山站宣告建成,最让人感动的是,当时远在南极的科考队员拿着收音机,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来的声音时泪流满面,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即使远在万里之外,队员们依旧能听到祖国的呼唤,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越来越多的科考站也逐渐形成规模。
2009年1月昆仑站落成,它的海拔高达4087米,地处南极冰盖最高处,那里的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空气十分稀薄。
可是这些困难都难不倒我们的科考队员,他们在那里为祖国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科技成果。
2014年中国南极泰山科考站正式建成,这座科考站的条件先进了很多,能够满足20人的同时生活。
而到了今年2月7号,中国在南极的第五个科考站——秦岭站正式开站了。这可是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之前我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科考一直是空白,现在终于补上了这块拼图。
秦岭站的规模十分宏大,占地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可同时供80名科考队员一起生活。
不仅如此,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的科研成果被用在了建造秦岭站上,它采用了极为轻质却高强度的材料,同时运用最先进的技术,不仅可以抵御低温,还有很好的耐腐蚀能力。
我国海洋局发言人曾表示,这座科考站建立的目的是更好地研究海洋生态,还能为大气物理和陆地生态提供参考,奠定良好的理论支撑,所以秦岭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且我们也不会满足于仅仅5座科考站,为了进一步发展科技,会有更多的科考站落成,我们也期待那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