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识丁的王平临危不乱,投奔刘备后以自身实力维护蜀汉的稳定

史海撷英 2024-11-17 21:19:41

常言道,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有一种人,大字不识几个,平时因为自轻,话不多,几乎没什么存在感。但每到关键时刻,却能展现出惊人的实力,担得起事,让大家刮目相看。蜀汉“平安三侯”之一的王平就是典型代表。

王平字子均,巴西郡宕渠(今四川省渠县)人。

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宕渠地区生活着一群被称为賨人的少数民族。由于生存环境恶劣,賨人民风彪悍,经常被朝廷征召,充当前锋,东征西讨。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袭取成都。正常情况,这股力量应该为刘备收编。但由于曹操先下手为强,趁孙刘火拼,派张颌进攻巴东、巴西二郡,将当地的巴夷、賨人迁往洛阳。因而王平也就随族人归顺了曹操。

在洛阳期间,因出身不高,加之目不识丁,王平一直未得到重用,仅仅只是代理校尉。不出意外的话,他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不过,刘备与孙权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后,很快就发动了汉中之战。而这场战争改变了王平的命运。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月,黄忠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一时间,汉中曹军惶恐不安。为稳定军心,曹操率领大军进驻阳平关。王平当时也参加了此战。

刘备

得知曹操前来,刘备踌躇满志,表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事实证明,刘备没有吹牛。双方相持近一个月,曹军后勤出了大问题,不少士兵逃亡。见此情形,曹操下令撤退,并故技重施,将汉中及武都郡的百姓迁走。但这一次迁民,事发仓促,引起了民意的巨大反弹。王平心生不满,遂率众投降刘备,获得升迁。

当然,此时刘备麾下猛将如云,重要位置轮不到王平这个降将来坐。因此直到街亭之战前,王平都只是牙门将、裨将军。

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陇右地区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而降。

消息传到洛阳,魏帝曹叡亲征至长安,令大将军曹真率军防御箕谷方向的赵云,又令右将军张郃率五万骑兵翻过陇山,支援陇右。

诸葛亮派马谡前往街亭阻滞张颌,坚持到主力平定陇右诸郡。王平由于生性谨慎,被任命为马谡的前锋将军:“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王平

战后,由于表现优秀,诸葛亮提拔王平为参军,封亭侯,统领由南中蛮夷组成的强弓部队——无当飞军。王平也因此成为蜀汉一次北伐失利后,少有的不降反升的将领。

太和五年(231年)春,诸葛亮第四次伐魏。

蜀军先发制人,包围祁山堡,并在祁山堡东北修建卤城,作为己方大营。当时,由于曹真病重。于是曹叡改派司马懿为统帅,迎战诸葛亮。

得知司马懿前来,诸葛亮留下王平继续攻打祁山堡,自己率主力前往上邽,打算破坏上邽附近尚未成熟的麦田。司马懿军为了保护麦田,日夜兼程。

待魏军抵达上邽之东后,已是疲惫之师。不得已,司马懿只好下令凭险坚守,原地休整。

见司马懿不动,诸葛亮下令回军卤城,未能彻底破坏上邽麦田,使得这批粮食日后成了魏军与蜀军对峙的资本。

司马懿用兵素以“侵掠如火”、“兵贵神速”著称。所以坚守一段时间后,司马懿立即采取攻势,率军进至卤城。

司马懿

历史上司马懿与诸葛亮的交手并不多,仅两次。此役是两人的第一次正面较量。

张郃认为蜀军长途来攻,“孤军食少”,必然想要速战速决。建议大军不动,分出一支奇兵,截断蜀军后路。但估计是首次交锋,司马懿极为谨慎,并未采纳。这导致魏军诸将十分不满,暗中讥笑司马懿道:“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兵法云:致人而不致于人。善战者,都视把握主动权为第一位。事后复盘来看,司马懿的决策没什么毛病。面对诸葛亮摆在明面上的围点打援,司马懿的拆解很到位,一直都在为己方累积优势。

对峙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决定豪赌一把,命令王平解除对祁山堡的围困,将全部军队集中在卤城。司马懿见机,派张郃打通了卤城与祁山堡之间的联络,并命他攻卤城以南的的王平,自己则率众进攻卤城以北的诸葛亮主力,力图以钳形攻势,击败蜀军。

四年前,正是张郃的突击,打败马谡,让蜀军丧失大好局面;而此次作战,魏军的胜负手又是张郃。只要他能打败王平,蜀军危矣。好在王平不是马谡,他再次临危不乱,扛住了张郃的进攻。“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据《汉晋春秋》记载,是役,蜀军大胜,斩获魏军的首级三千级,获得战利品玄铠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张。不过,这段记载与《晋书》所述内容存在出入。并且战后魏军一众将领皆有封赏,而蜀军无人封赏。因此也有观点认为魏军才是胜方。

诸葛亮

然而史书可以糊弄人,战线不会。同年六月,李严因督运军粮不力,派人假传圣旨,让诸葛亮撤军。诸葛亮以为是刘禅的意思,只好引军退回汉中。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中了埋伏,死于木门道。木门道在卤城的北面,如果魏军不是先前大败,何至于以往北跑?应该往南推进才对。

所以,整个逻辑应该这样的:蜀军北伐,先发制人。司马懿为稳住军心,下令固守,并布局围困诸葛亮。对峙两个多月后,司马懿自觉时机成熟,与诸葛亮决战,但没打赢,只能退后,再次凭险自守。又对峙一段时间,诸葛亮收到退兵“圣旨”,布置好埋伏,反杀张郃。

此战,司马懿虽败,但临危不惧,退敌有功,因此战后获得封赏。诸葛亮虽胜,但也有失职失责,因而功过相抵,继续筹备北伐。

可惜,留给诸葛亮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在五伐期间,病死于五丈原。

诸葛亮死后,魏延因与杨仪不合,率部作乱。

诸葛亮非常重用魏延,不仅给他独立领兵权,甚至到自己快死了,还非常信任魏延,让他负责断后。只是魏延自视甚高,认为诸葛亮虽死,但还有他魏延呢,克服中原的大业怎能因丞相一人之死而荒废呢?并且,魏延还不甘心给杨仪垫后。这才率本部人马日夜兼程,赶在了杨仪大军前面,烧毁了回去的阁道。“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王平

魏延死后,汉中太守一职空缺。王平因平乱有功,继任汉中太守,后任安汉将军,辅助车骑将军吴懿镇守汉中。

景初元年(237年),吴懿病故。王平接替吴懿,继续镇守汉中,并进封为安汉侯。这表明,王平在加入蜀汉集团18年后,跻身一线将领之列。

不过平心而论,王平此前在街亭收拢败兵,在卤城硬抗张郃,以及平定魏延之乱,都是以下属身份执行上级命令,缺乏独当一面的表现。而真正体现其大将之才的,则是击退曹爽的兴势之役,这一战才是王平的巅峰之作。

正始四年(243年),蒋琬病重,回军驻扎在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第二年春,曹魏大将军曹爽率军十余万攻汉中。

曹爽选在春季出兵,其实很有讲究。当年他爹曹真大举伐蜀,把时间选在秋天八月,结果遭遇延绵月余的大暴雨,无功而返。这一次,曹爽充分吸取教训,避开雨季。

关于进军路线,曹爽也和当初曹真多路分兵不同,他选择集中兵力,走傥骆道南下。

蒋琬

听闻曹爽来犯,汉中诸将惊慌失色,纷纷主张固守汉、乐二城。理由很简单:蜀军主力已随蒋琬移至涪县,此时汉中仅三万兵力,难以硬抗,不如固守待援。

汉、乐二城建于太和三年(229年)。其中的汉城位于定军山附近,乐城则位于汉中盆地东部的城固县一带。这两座军事要塞,一西一东,保卫着汉中盆地的安全。但论地势,汉、乐二城并不算险峻,起不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它们只是临近河流,补给便利,不易被攻破。鉴于此,王平反对固守待援。“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余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

兴势山在今天的洋县境内,守住这里,即可扼住傥骆道的南端出口。御敌于国门之外。

为什么王平不亲自守兴势山呢?因为魏军兵多,可以分兵进攻。王平只有驻守在二线,才能临机调配预备队,阻击从其他小路包抄来的魏军。

从部署上不难看出,在防守方面,王平继承了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不保守,但也不冒险。蜀汉这点家业,经不起折腾。除非对方出现巨大失误,否则稳字当先,永远没错。

不久后,魏军穿越傥骆道,来到骆谷口。刘敏自知兵少,便事先派人将军旗插满山上,绵延百余里,虚张声势。曹爽不知蜀军底细,还以为对面是大部队,只好按兵不动。

曹爽

由此就能看出,曹爽不是领兵打仗的料。

行军作战,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搜集情报。倘若曹爽做足情报和调查工作,知道蜀军虚实,就不会白白浪费时间,坐失良机。一个月后,费祎率援军赶到。曹爽则因为走傥骆道,运粮困难,后勤补给人员怨声载道,纷纷放声痛哭。

这时候,其实胜负已分。但曹爽却因为要面子,没有第一时间撤退。

摸清前线形势后,费祎果断派兵绕到魏军身后,布置了三道封锁线。

傥骆道本就狭窄难行。现在主道又被蜀军占领,魏军可谓进退不得。曹爽得知后路被断,慌忙下令撤退。为了杀出包围,魏军拼死力战,损失惨重。

兴势之战后,车骑将军、武亭侯邓芝在东,防备东吴;镇南将军、彭乡侯马忠在南,坐镇南中;镇北将军、安汉侯王平在北,抵御曹魏。三人保卫蜀汉边境十多年的平安,被百姓称为“平安三侯”。

正始九年(248年),王平病死在汉中前线。

胡济

王平死后,曾任诸葛亮主簿的胡济出督汉中。但胡济似乎没有得到诸葛亮真传,能力远远比不上王平。

甘露三年(258年),姜维一改御敌于汉中之外的旧战术,提出诱敌深入,拉长魏军补给线,关门打狗的新战术。这其实就是当初汉中诸将主张的打法,如果王平还在,肯定坚决反对。可胡济却不仅不反对,反而支持姜维。而也正是这一策略,后来让钟会轻取汉中,并最终导致蜀汉灭亡。

试想,如果此时王平还在,蜀汉就不会改变汉中的防御策略,汉中不失,邓艾偷渡阴平是找死。或许蜀汉也能多活几年。而当初若非王平力排众议,后果不堪设想。说王平为蜀汉续命十几年,并不为过。

纵观王平一生,虽然生长于戎旅,手不能书,所识不过十字。然觉悟颇高,对用兵有深刻独到的理解,终成大器。“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使人读史、汉诸纪传,听之,备知其大义,往往论说不失其指。遵履法度,言不戏谑,从朝至夕,端坐彻日,㦎无武将之体,然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十一年卒,子训嗣。”

1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