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的硬汉文化悄然消失,街头巷尾的电影海报上,留着长发、脸庞精致的美少年成了主角。而这一切的背后,竟然藏着一个冷战时期的阴谋策划者——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
(日本荧幕最后的硬汉)
他提出的“去雄化”计划,逐步让日本男性褪去了阳刚气质。你能想象吗?从日本到韩国,再到中国,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阉割战”,正悄无声息地蔓延。
中国的“小鲜肉”们,是否也在这股潮流中被“阉”了?
“文化大杀器”——从硬汉到美少年当年二战结束,日本在美国的掌控下,满目疮痍的国家开始重建,然而不仅是建筑和经济,美国还准备“重建”日本人的精神。美国冷战大师乔治·凯南,在外交战场上一向有一套,而这次,他的目标不再是导弹和间谍,而是日本男人的“雄性气质”。
说起凯南的“文化去雄化计划”,这绝对是个阴险的招数。日本战后作为美国的“小跟班”,凯南觉得,既然物理打压了日本,还不够,得从精神层面削弱,尤其是“战斗力”的根源——男人的阳刚气质。于是,一场从根本上“软化”日本男性的行动开始了。
这计划可不简单,说实话,美国自己也没完全预料到它会这么“成功”。正力松太郎,一个曾经的日本战犯,摇身一变成了美国在日本文化改造的执行者。
这个人可不简单,当年他可是号召无数日本青年上战场侵略别国的“铁血将军”,如今却成了美国推销“柔弱美少年”的幕后推手。
正力松太郎的高招就是用娱乐节目“洗脑”。他建议美国通过娱乐圈的影响力,在日本推崇阴柔美,把那些肌肉硬汉从荧幕上彻底“下架”。
于是,曾经的武士精神被逐渐取代,长发飘飘、柔美面孔的小鲜肉成了主流形象。而这股阴柔美的风潮,从日本开始扩散,慢慢渗透到整个东亚文化圈。
当年铁血战士,如今变成了温柔少年,没人能料到,这场“文化去雄化”的行动效果如此“显著”。美国也没想到,这股风会吹得这么远,最终甚至影响了整个亚洲的男性形象。
韩流偶像的“娘炮旋风”接下来,美国人“得意之作”延伸到了韩国。你可别小看韩国,那是个接受“外来文化”极快的地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的文化产业开始发力,而此时,美国和日本的文化正密集输出。韩国的年轻人迅速吸收了日本的这一套,把长发、柔美脸庞的形象搬上了自己的荧幕。
有意思的是,韩国的娱乐圈在这股娘炮风潮中,竟然也玩出了新高度。他们不再需要魁梧的硬汉,而是捧出了一个个皮肤白皙、身材纤细的男偶像。
韩国的综艺、韩剧、偶像团体,纷纷跟上了这个“潮流”,开始推崇那些举止优雅、笑容温柔的男星。这些偶像的走红,也带动了整个东亚的偶像文化输出。
而这时,美国就像一个幕后策划人,笑看自己“去雄化”的成功。而韩国也没闲着,通过各种偶像团体、韩剧等,开始向中国输出这股娘炮文化。
那时的中国娱乐圈,正处在偶像经济的起步阶段,面对韩国那些“精致”的男偶像,很多中国年轻人都被吸引了。
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各种韩流男团。这些男团不光颜值在线,还会唱会跳,关键是,韩流偶像所代表的“柔美”形象,几乎成了亚洲男性的“新标杆”。
于是,中国的娱乐圈开始纷纷效仿,推出了自己的“小鲜肉”形象。而这些“小鲜肉”,无一例外,都是清秀脸庞、温文尔雅,与传统的“阳刚硬汉”形象大相径庭。
这时候,有人该问了,这股阴柔美的风潮,难道中国人就一直欢迎吗?其实不然。自从这股风潮进驻中国以来,围绕“小鲜肉”的争议从未停止。
不少人认为,这种娘炮文化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男性的阳刚之气,甚至有人质疑,这种文化的渗透,会不会影响到中国年轻人的性别认知?
娘炮文化在中国的落地与反击中国的社会风潮往往有自己的独特走向。虽然韩流和日本的娘炮文化风靡一时,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这种柔美的男性形象。
事实上,在中国,“阳刚之气”的概念一直根深蒂固。中国古代有武将、英雄的形象,近代也有革命烈士、解放军战士的榜样。对于这些传统阳刚形象,很多中国人一直非常推崇。
然而,随着娱乐圈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小鲜肉占据了荧幕。比如一些当红小生,他们的形象与传统的“硬汉”形象相差甚远,不仅五官精致,还喜欢染发、化妆。这种文化现象迅速引起了不少人的担忧。有些家长表示,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男孩,已经越来越不像男子汉了。
娘炮文化的到来,确实让不少人陷入了焦虑。有人认为,这种文化将会逐渐削弱中国男性的阳刚气质,影响未来的国防和社会安全。
特别是在国家提倡“阳刚之气”的背景下,娘炮文化显得格外扎眼。甚至有网友调侃:“中国的小鲜肉们,一个比一个娇贵,真遇到事儿了,谁能指望他们上战场?”
而另一边,也有不少年轻人对娘炮文化持开放态度。他们认为,时代变了,男孩不再需要靠肌肉和拳头证明自己。反而,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表达,才是现代社会的趋势。对他们来说,小鲜肉不过是文化潮流的一部分,不应该因此受到过度的批评。
这些争论甚至蔓延到了娱乐圈。面对公众的质疑,不少“小鲜肉”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男性形象不应该只有一种标准,柔美的形象同样可以成功。与此同时,也有不少艺人开始尝试在柔美和阳刚之间寻找平衡,力求既保留柔美气质,又不失男子气概。
不过,娘炮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随着萨德事件的发生,中国对韩流文化的引入进行了限制。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娘炮文化的传播。
与此同时,中国年轻人的民族自信心开始上升,尤其是随着本土文化的复兴,比如汉服潮流的兴起,让不少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男性形象。
尽管如此,娘炮文化在中国依然存在。面对这个现象,社会舆论仍在持续发酵。有些人认为,娘炮文化的盛行是外来文化入侵的结果,是美国和西方的“阴谋”,目的是削弱中国的男性气质,降低国家竞争力。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文化多元化和包容性,才是现代社会应有的价值观,阳刚与柔美可以并存,娘炮文化不过是其中的一种选择。
不管你站在哪一边,娘炮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和传播,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它的背后,不仅反映了文化的渗透与冲突,也折射出社会对性别认知的不断调整与思考。
而未来,娘炮文化是否会在中国继续生根发芽,或是被阳刚之气所替代,还需要时间来揭晓答案。
参考资料:
从硬汉风靡到娘炮盛行,日本的“娘炮文化”,美国曾是推手? 环球网 2021-09-22
娘炮文化是如何在中国形成的?昆仑策网2024-10-08
娘炮文化的前世今生,当心中国被“去雄”.知乎时光回声202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