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女孩给中国大使写信:我是郑和水手后裔,想来中国

星揽史说 2024-11-18 15:20:39

2004年,一位肯尼亚女孩联系中国大使馆,声称自己是郑和水手的后裔,想要前往中国。

消息传出后,不少人都表示震惊,甚至有人怒骂:撒谎也要打草稿吧!

说这个话的原因是,肯尼亚距离我国实在是太远了,况且郑和就是个宦官,怎么可能有后裔呢?

然而经过专家鉴定后,发现此人确实有着中国人的血脉。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女孩后来来到中国了吗?

沙里夫身世之谜调查

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看到信件后,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毕竟此时距离郑和下西洋已经过去600年了,怎么会突然冒出来个后人?

但本着严谨的态度,郭崇立还是前往肯尼亚东北部的海滨拉穆群岛调查。

随后,一行人来到了拉穆群岛,在这里,他们见到了信的主人沙里夫。

她站在那里,就像是一幅融合了东西方特色的画卷,和周围的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她的肤色并不是那种典型的非洲人黝黑的肤色,而是相对较浅,嘴唇也不像当地人那样厚实,线条更加精致。

头发微微卷曲,与非洲人那种紧贴头皮或者极度卷曲的发型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样的外貌让大家心中都泛起了嘀咕,难道她真的和中国有某种联系?

跟着沙里夫,他们来到了她的家。一进门,就被一个小包裹吸引了目光。

沙里夫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里面是一包青花瓷片。这些瓷片虽然已经破碎,但是每一片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瓷片上的纹路细腻而精美,那釉色在昏暗的屋内依然散发着独特的光泽,专家们一眼就看出这是明朝特有的工艺。

沙里夫的母亲走了过来,眼中满是自豪和深情,她告诉大家,他们是郑和手下水手的直系后代。

当年,那些勇敢的水手在这片遥远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和当地人通婚,就这样,一代一代延续下来,才有了沙里夫。

这些瓷片,对于他们家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物品,更是家族的精神寄托,承载着先辈们对故土的思念和家族的传承。

不过,沙里夫也有过一段让人心疼的经历。

她一直对那些有着黄皮肤黑头发的人有着特殊的情感,也一直期待着能和来自祖先故土的人分享家族的故事。

有一次,一群人来到了村子里,他们有着和中国人相似的外貌,沙里夫满心欢喜,以为终于找到了亲人。

她热情地把他们邀请到家里,还拿出了家族传承的青花瓷碗。

她兴奋地和这些人讲述着家族的传说,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然而,没想到的是,其中一个人不小心把碗打碎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沙里夫愣住了。

后来,她才知道,这些人根本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自己就这样被欺骗了。

不过,那只碗虽然碎了一部分,但碗底 “大明宣德” 四个字依然清晰可辨。

它依然顽强地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在岁月的洗礼中保存了下来,成为了家族传承的重要见证。

好在我国专家们告诉她,这些瓷片可以用特殊手法粘起来,这才让她重新展现笑容。

之后,沙里夫的妈妈带着大家来到了西尤村一处安静的地方,眼前出现了一座座坟墓。

这些坟墓是用石头垒成的圆锥形,看起来十分古朴。

墓碑上的字因为长时间的风吹雨打已经有些模糊不清了,但是仔细看,还是能辨认出那是汉字。

看到这些,郭崇立心中的疑惑顿时消散,他确信,600 年前,那些勇敢的中国水手一定在这里生活过,而沙里夫,就是他们的后代。

此后,越来越多的专家来到帕泰岛西尤村。

他们带着各种工具和研究资料,深入探究这里的居民和中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试图揭开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

郑和船队与帕泰岛渊源

当年明成祖朱棣为加强大明与海外国家贸易往来、展示国威,想到了派船队出海这个办法。

而担任此次任务的就是郑和。虽然他是个太监,但他的航海技能那是相当厉害。

1405 年,郑和率领着船队向着西洋进发了。在接下来的28年的事件中,他带领船队航行了七次,历经了三十多个国家。

而他途经肯尼亚的事情就发生在第四次下西洋的时候。

当时船队来到了东非麻林国,就是现在肯尼亚的马林迪市。

当船队准备离开的时候,意外发生了,部分船只在帕泰岛触礁了。

没有办法,他们只能将部分水手留在这里,等待着下一次船队路过这里时将他们带走。

那时候帕泰岛的居民还处在原始社会,看着闯入自己领地的陌生人,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冷漠和敌意。

但是郑和的船员们可没法在意这些,因为他们发现岛上的村民正被一个大难题困扰着,那就是有凶猛的蟒蛇出没。

这些蟒蛇体型巨大,在岛上横行霸道,村民们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来对付它们,只能每天担惊受怕。

船员们看到这种情况,就默默地行动起来,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工具,设下巧妙的陷阱,最终把那些可恶的蟒蛇给解决了。

这一下,村民们对船员们的看法开始改变了。

后来,船员们还把自己耕田、织布、制作陶器的本领教给了村民。

时间长了后,船员们和当地的女子相爱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

然而他们左等右等,都没有再等到郑和的船队,于是他们只能叮嘱自己的后代,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

留下的船员在去世后,坟墓都朝着东方,那是他们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却没想到他们这一等就是六百年。

其实郑和的船队当年是回来过的,《郑和下西洋》纪录片的导演吴建宁经过考证。

发现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时候,在帕泰岛附近有船只沉没事件。

在一个类似 “上家村” 的地方,还有明朝的沉船遗迹,甚至还发现了带着明朝标记的瓮罐。

除此以外,当地的渔民在海域作业的时候,多次捞起了保存完好的古瓷器和陶罐。

这些宝贝有的上面刻着奇怪的符号,其实那是汉字,有的印着龙的图案。整个肯尼亚有 40 多处中国古瓷遗址。

这也可以肯定,明朝时期的团队肯定是途经过这里的。

2015年的时候,考古学家在曼达岛附近发现了 3 具人骨遗骸,经过鉴定,这些人有中国血统。

专家推测是郑和下西洋时期在这儿生活的人。这些发现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历史的大门,证实了沙里夫和中国的渊源。

沙里夫的寻根与奉献

而沙里夫由于从小外貌就与当地人不同,再加上他们家一直流传的故事,也被当地人认定为“中国女孩”。

在她 17 岁那年,心中就种下了一个坚定的种子 —— 去中国。

她知道,要去中国的路程太远,必须得有足够的钱,还得学好中文。

于是,她把能省的钱都省下来,一分一厘地攒着。

同时,她也想尽各种办法学习中文,比如去当地的中文餐馆里请求他们教自己中文等等。

对于沙里夫来说,中文的单词对她来说十分难懂晦涩,但她没有丝毫退缩。

她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嘴里不停地念着那些陌生又奇妙的发音,反复书写那些复杂的汉字。

夜里,她常常在昏黄的灯光下学习到很晚,眼睛熬得通红,但她从未想过放弃。

就这样,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终于拿到了高中毕业证。

然而前往中国这件事,光靠自己是完成不了的,于是她写了封信给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这才有了之后的事。

幸运的是,郭崇立将她的情况反映给了教育部后,沙里夫获批以留学生的身份公费去中国留学。

7 月,她满怀期待地踏上了飞往上海的航班。她之所以选择上海,是因为听说祖先可能来自附近的太仓。

到了上海后,她参加了太仓举办的郑和下西洋 600 周年庆典。

庆典上热闹非凡,她看着周围的一切,感觉像是在和祖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内心充满了感动和自豪。之后,她来到了南京。

在南京的两年,她沉浸在中文的学习中,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和老师同学交流,参加各种语言活动。

慢慢地,她的中文越来越好。后来,她毅然选择了中医专业,这一学就是七年。

她心里一直有个美好的愿望,就是把学到的中医知识带回肯尼亚,去帮助那些贫困的儿童。

在这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她经常和远在肯尼亚的妈妈通电话,兴奋地向妈妈讲述在中国的点点滴滴。

从古老的建筑到热情的同学,从精彩的课程到繁华的街道。

学成归国后,她给自己取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中文名字 ——“郑华”。

回到肯尼亚的她,在一个小诊所开始了自己的行医生涯。

她用自己学到的中医技术为乡亲们看病,很快,她的名声就传开了。

不仅如此,她经常去那些偏远的村庄,那里的贫困患者没钱看病,她就无偿为他们治疗。

她的医术就像神奇的魔法,让许多患者恢复了健康,大家都把她当作 “神医” 一样敬重。

她的身影穿梭在各个村庄之间,给无数人带来了希望和健康。

曾有人询问她为何不留在中国,沙里夫只说,因为肯尼亚是她的根。

结语

沙里夫的故事令无数人动容,正是因为她的努力,才让我们得知中国人曾经的足迹,同时,她学成归国后的选择一样令我们敬佩。希望沙里夫之后也能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新闻会客厅:《专访18岁肯尼亚女孩:我坚信我是郑和船员的后裔》-2005-7-13

2.中国侨网:《夏瑞馥:我是非洲“中国女孩” 祖先是郑和水手》-2006-8-22

3.央广网:《总台记者看世界丨远在非洲之角的这座肯尼亚古镇,为何被称作“中国瓷器的仓库”?》-2023-10-28

4.国际在线:《考古学者发现郑和下西洋时代可能有中国人留在东非新证据》-2017-8-2

5.中国新闻网:《肯尼亚“郑和水手后裔”南京上大学圆了中医梦》-2005-9-20

1 阅读: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