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 最早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部落和家族议论大事的场所,犹如后来的家族祠堂。由此又引申为国君与大臣商议国事的地方,即朝廷,庙堂。后专指奉神的寺庙。
庙的繁体字写作廟。

庙字金文1

庙字金文2
从金文字形看,最初的庙应是在野外河边建起带廊的棚舍。趁早晨太阳刚刚从草丛中升起时开始祭祀活动的。

庙字小篆
庙字小篆用 “广” (棚舍)和 “朝” (早晨、 朝拜)会意 “廟” 是早晨朝拜祖先的棚舍(场所) 。
那么,祭祀的谁呢?
结合宗庙的解释,一般来说,庙里是祭祀祖先的场所。
由此引申代指诸侯前来朝拜天子。
《诗经·小雅·沔水》云:“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郑玄笺:“诸侯春见天子曰朝,夏见曰宗。”这或可理解为周朝天子接见地方诸侯的一种制度:即,春天接见外姓诸侯前来述职,而周室诸侯则在夏天前来觐见。

诸侯觐见天子
周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轮到没有官职的平民百姓那里,因生活条件及社会地位所限,则没有庙可用来祭祀先祖,因而只能在居住、祭祀两用的“寝”里举行祭祀先祖的活动。不仅如此,平民百姓在家中所祭祀的先祖,也不能像天子或士大夫那样称之为“考”“王考”“皇考”“显考”“祖考”等,而只能称为“鬼”。即《礼记·祭法》中所说的“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对周天子而言,只有出了七服的远祖才称为鬼;而平民百姓的父辈故去,便直接称为鬼了。
“鬼” 指鬼魂。《说文》:鬼,人所归为鬼,表示鬼源于人但不是人,鬼是人的归途,古人认为人死后成鬼。其实,在古代,鬼并不是非常恐怖的存在。

后来,鬼引申指一切精灵鬼怪。
这既是殷商以来祭鬼(故去先祖)的延续,也是这一传统发生变化的开始。这为后来“家庙”“家祭”“祠堂”等词的出现奠定了社会基础。

汉代以前,庙里供奉祭祀的一直都是已故先祖。但到了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祭祀江河山川、阴曹地府、地望城池之神的场所。作为祭祀鬼神的场所,庙还被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夫子庙、武圣庙等。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被俗称为庙。

寺庙里供奉的各类佛祖以及面目狰狞的护法,也都和传统意义上的鬼神一样,拥有呼风唤雨或庇佑祭拜者的法力。显然,在这一时期,鬼神和佛教诸神的概念发生了重叠。而大多数处于社会弱势的平民百姓,又没有专门用于祭祀鬼神的场所,便只好前往寺庙进香祭拜,以求得庇佑。佛教在中国得以昌盛,和这样的历史背景不无关联。
朝堂叫太庙
大多数是妖魔鬼怪
南无阿弥陀佛
“庙”由为了怀念有名气大的道教和先辈们居住地,提供烧香祭拜的“庙里”!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无为三昧?即说颂曰: “无为性寂静,于中无所著, 亦复无出离,但有假名字。 为执着众生,而说彼名字, 能如是了知,名无为三昧。” ——《大宝积经》
古称朝堂为庙堂,祭祀是万礼之源。庙分神庙和宗庙,宗庙是氏族和宗族的祖先。原神庙多祭鬼,后来增加了某些信仰,诸如太乙神,泰山神等等。到南北朝时期,神庙多被佛门占有。唐宋时期,这些神鬼部分又被请回道观,大部分绝了祭祀。
有病还是傻子,谁的庙就供谁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