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个关键点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

产教融合 2023-06-08 09:47:21

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三大战略任务之一,2023年5月16日的《光明日报》以专刊形式,从不同视角梳理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痛点难点,提出建设目标、思路和重点。笔者认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须把握统筹联合、协同创新和优化升级三个关键点。

一是统筹联合。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要依托产业园区,成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实体化运作的理事会,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有效统筹空间区位、产业集聚和创新网络,使其发挥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功能。为此,联合体成员单位应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通过共商培养方案、共组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实施学业考核评价,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广泛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岗位成才的中国特色学徒制,面向企业员工开展入职培训、岗位培训,面向农民工、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等,积极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同时,对标产业发展前沿,联合体成员单位共建区域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和产业学院,聘请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到职业学校全职或兼职工作,与专任教师共同开展指导就业创业、员工培训、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

二是协同创新。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要通过分工协作充分发挥耦合效应。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和投入力度,加强政策引导与组织协调,牵头制定人才需求与产业发展政策支持清单,搭建技术技能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利用财政杠杆撬动整合优质资源并进行宏观调控,打造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徒多方协同的命运共同体;行业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要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规划、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以市场纽带牵引联合体持续创新,推动联合体建立价值共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企业为主体、产-科-教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职业院校依据产业链分工对人才类型、层次、结构的要求,不断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布局,将专业群建设真正扎根在产业链上,进一步提升关键办学能力,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专业领域,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

三是优化升级。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要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根据市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情况与特色,整合优化产业园区空间集聚,优化政府相关保障政策措施的常态化、动态化供给机制,进一步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同时升级联合体多方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要素汇聚,探索“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新模式,推动创新联合体的组建;强化职业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以实际生产问题为导向的技术研发协同攻关能力,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促进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产品升级;提升工程训练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艺传承实践基地技术技能积累,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迭代;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数字化建设,融通联合体成员单位已有数据,促进资源跨平台、跨成员、跨区域共享,加大数据分析应用的力度、深度和效度,实现个性化、精准化资源信息的智能推荐和服务,提高治理的智能化、精准化、全面化水平,形成“数治职教”新模式,重构产业生态、教育生态。

自治联合共治 实现主体联合

学院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以瑞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依托,多主体联合,成立瑞安市产教联合体理事会,每半年召开理事会会议。充分发挥理事会聚能作用,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实施“规划决策—统筹协调—组织实施”三级运行模式,开展实体化运作,构建起人才共育的保障机制、过程共管与责任共担的运行机制和成果共享的激励机制等长效机制,打造政校行企多方协同的命运共同体。

院校联合区域 实现学城联动

学院集聚联合体内各类产教资源,将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有机联结,制定产教联合体发展规划。地方对深度参与联合体建设的学校、行业、企业给予税收、项目、土地、资源、经费等政策保障,积极推进瑞安学院二期建设,谋划三期规划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学院积极融入区域,在人才引进、科技研发、文化辐射、推动共富等方面助力瑞安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乡村振兴。同时,学院与区域行业协会、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打造产教融合平台,与瑞立、通力等区域优质企业共建校外产教融合基地,推动教育、经济、社会融合互动发展。

专业联合产业 实现专产联接

为适应园区发展需要,学院设置新能源装备技术等11个专业,形成与浙南产业相适应的专业新格局。实施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学院以“三教改革”为抓手,共编以实践为主体、知识重构为支撑的新型教材;以岗课赛证为标准,共建目标多元、方式多种、考核多样的教学评价,形成产业适应型的教学模式;探索“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培养—就业”预就业模式,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区域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内生联合外溢 实现内外联通

学院开展区域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校企合作共建混合所有制办学实体瑞安市温职毓蒙智能制造研究院,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与企业资源整合,实现内外联通。

学院立足地方企业技术研发需求,积极沟通需求、对接项目,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助力解决区域企业发展难题和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积极引进高水平科研领军人才,构建综合科创平台,开展电气自动化、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助力“瑞安智造”“瑞安创造”。每年开展产业工人、社区人员及中职教师等各类技能提升培训,将“订单式服务”转化为“可持续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实现“1+1+1>3”多赢目标

学院以共同育人为本,构建校企双方长期可持续合作、互融发展的生态循环,实现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学生赢在“择好业、就好业”。学院提前“把脉”,推行一体化、预就业模式,25%学生提前就业,成为企业“准员工”,其余学生就业率达到98.4%。

企业赢在“留住人、创好业”。产教联合体持续稳定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政校行企”综合运用资源,与师生团队共同研发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培育更多的创新项目,帮助企业扩展新业务与新市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学校赢在“好请进、易走出”。产教联合体引入研发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引进优秀产业导师,组建“双师多能”的职业教育师资团队,把学校“搬进企业”,将真实生产场景带进实践教学现场,助推“产、学、研、创、用”的聚合创新。

1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