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此前,现在的以色列政府正在面临极大的压力。在国际社会上,各国给以色列打上了“好战国家”的标签,甚至直接称呼以色列总理为“战争犯”。不仅于此,以色列内部也在爆发强烈抗议,居民要求内塔尼亚胡政府不要聚焦于战争,而是把重心放在人质问题上。
抗议活动参考消息网报道称,但内塔尼亚胡只同意短暂停火用来交换人质,不肯答应哈马斯同时提出的“核心要求”,这样的矛盾让以色列无法解救人质。而哈马斯还在不断发布人质视频,用来向以色列施压。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威胁称,不要继续扣押以色列人质,如果等自己上任后,哈马斯还不释放人质,那么后果相当严重。
很显然,特朗普在替以色列撑腰,想要减轻内塔尼亚胡的压力。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若未能及时解救人质,首当其冲的是个人与执政团队的领导权威受到重创。在一个重视强力与决断力的社会文化语境下,领导者的无能为力会直接关联至国家意志的软弱,使内塔尼亚胡的形象受损,公民对他的能力与决心产生质疑。
特朗普要知道,连续的挫败不仅削弱内塔尼亚胡在国内的支持率,还会引起民众的普遍焦虑,担心自己是否还能得到政府的有效保护,国家的安全保障能力成了悬在心头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在民主体制下,这种信任危机极易转化为政治动能,被政治对手巧妙捕捉,用作抨击政府无能、软弱的利器,试图瓦解现有政权的基础。反对党会将人质事件放大为失败案例,借此煽动民众不满,集结起强大的反对浪潮,甚至可能提前触发选情变动,加速政治周期的迭代。内塔尼亚胡及其政党在接下来的选举中将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原有的选民根基可能松动,部分转向持观望态度,或者倒戈投向竞争对手。
内塔尼亚胡而且,未解救的人质成为一道伤疤,刺痛着每一个国民的心,其家人悲苦无依的画面占据着主流媒体版面,引发全民共情。长时间的情绪积累会演化为街头抗议示威,乃至暴乱骚乱,原本就处于紧张边缘的以色列社会可能因这一突发事件瞬间引爆,稳定性受到冲击。民众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变成了积极参与者,对政府表现出严重不信任。
以色列同时,这种情绪高涨的社会环境极易加剧内部矛盾,既有的种族、宗教、政治分歧可能被再度激活,原本就复杂的国家认同感愈发模糊,形成部落化趋势,彼此间的隔阂日益加深。在人质危机的催化作用下加速发酵,国家整体的团结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凝聚力遭受侵蚀,原本坚固的国家基石变得岌岌可危。
还有,国际社会不会对以色列的困境保持沉默,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信息传播体系下,未能成功解救人质的消息迅速跨越国界,成为各国媒体报道的热点话题。
抗议活动对于一直强调自身安全实力与全球影响力的以色列而言,此次事件无疑是对其外交能力的重大打击,让外界质疑其在全球事务中的谈判技巧与策略有效性。
在此背景下,以色列可能发现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减弱,影响力缩小。原本依靠强大的外交实力建立起来的合作网络可能松动,特别是在中东这个地缘政治极度敏感的区域,任何一次失误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使以色列在与其他国家的互动中处于不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