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米深的定陵地宫:考古时最先进去的不是人,一开门冒出一阵黑烟

四月去旅行 2023-12-11 02:56:41

前文有提到,明十三陵有三大看点,即长陵的地面建筑,定陵的地宫,天寿山的风shui。在看过了长陵的楠木大殿后,定陵的地宫也是明十三陵之行的必到之处。

定陵之痛

这是明十三陵里唯一开放地宫的帝陵,其主人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他是明朝的第13位皇帝,共在位48年,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年少时聪慧勤奋,励行改革,开创“万历中兴”;在首辅张居正逝世后,他开始贪图享乐、肆意敛财,28年不上朝,慢慢把大明推向绝境。朱翊钧的定陵也是整个明朝修建周期最长最费钱的皇陵,当年役使的军卒、工匠就达三万余人,陪葬物品也极其奢华丰富。

上世纪50年代,以郭沫若、吴晗为代表的考古专家团队得到了政府的批准,决定执行挖掘十三陵的计划。他们最初的目标其实是朱棣的长陵,却始终未找到长陵地宫的入口。没想到遇到一次降雨后,定陵地宫的探沟露了出来,于是决定先拿较小的定陵“练手”。正是这次阴差阳错,导致了中国考古史上最大的灾难。

1956年5月,定陵的试掘工作开始,一度因为缺乏经验屡屡受挫。直到指路石碑被挖掘出来,上面刻着“此碑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根据碑文考古团队最终找到了地宫入口的金刚墙,便是纪录片中那个著名的梯形开口。当时拆下第一块砖后,一阵黑烟从洞口冒出,众人吓得四散奔逃。回去后经过讨论,大家决定放一只活鸡进去,第二天发现那只鸡安然无恙,才敢进入地宫。于是,那只鸡成了考古时第一个进入地宫的活物。

之后,定陵内的棺椁与丰厚的陪葬品第一次展示在尘世前。悲剧的开端始于如何保护定陵中出土的近3000件文物。落后的技术以及盲目无知的考古意识,对于珍贵文物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很多文物尤其是丝织品瞬间灰飞烟灭。更悲剧的是,到了那十年,地宫被暴力摧残得面目全非,石碑被泼上了油漆,万历帝与皇后的骸骨被当作批判对象,拖到附近山谷中挫骨扬灰。定陵事件后,我国痛定思痛,全国范围严禁开掘皇陵,除非是保护性挖掘。

寻访定陵

相比长陵,定陵留下的地面建筑少得可怜。进入景区大门后,第一个院落只剩空荡荡的汉白玉台基。在台基之上,原本是定陵祭祀的第一座标志性建筑——祾恩门。

第二个院落依旧是须弥座式台基台基,台基之上原本应该是定陵的祾恩殿,如今只剩几个柱础。通过柱础和留下的历史资料,定陵的地面建筑也曾恢弘高大,奢华精美。

祾恩殿之后便是棂星门和方城明楼,棂星门与方城明楼之间照例是石五供,样式与长陵基本相同。回家导照片时才发现定陵景区还在石五供下方的祈福带上玩了一把谐音梗。

参观定陵的路线建议是先地宫再登明楼,这样的路线比较顺。进地宫之前,可以先参观地宫入口外的定陵博物馆。博物馆内陈列了一部分定陵地宫挖掘时艰难保留下来的文物,数量不多,真品以生活用品、金银细软为主,最为重磅的金丝翼善冠与十二龙九凤冠都是复制品(真品很少展出)。博物馆顺路参观即可,不必停留太长时间。

探秘地宫

因为地面建筑留存不多,从景区入口到地宫入口基本是长驱直入,定陵参观的重头戏就在地面27米之下。在前往地宫入口的路上,还能看到1956年时考古队员首先发现的定陵“隧道门”遗址。也正是因为偶然发现了这道隧道门,定陵地宫的发掘正式开始。

地宫的平面布局仿明皇宫内廷建筑,由前、中、后、左、右五座殿室组成。沿着后来修建的盘旋楼梯一路向下,游客参观从左配殿开始。

左配殿上方为长方形穹顶,全部由巨大的青石垒砌而成,规模却远胜清裕陵。左配殿的棺床上发掘时便空无一物,因为这里原为后妃安葬墓室,由于明英宗朱祁镇废除了后妃殉葬制度,因此地宫的左配殿只是一个摆设,建设只为遵循祖制。右配殿与左配殿从规制和内容完全相同,暂时关闭不能参观。

配殿的一旁,放置着当年最后一道墓穴门被顶住用的顶门石。当时的考古人员从门缝伸进铅丝套,将顶门石套住慢慢移开,石门才被打开的。

从左配殿经过中殿,直接来到后室。棺床之上放置着三个大型红漆棺,两侧则是数十个小型红漆箱,全部是复制品,只为为大家复原地宫发掘时的模样。中心的主棺为万历皇帝的棺椁,左右各为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棺椁。旁边26个楠木小箱子则用来安放随葬品。

从后殿而出,终于能好好参观中殿纵向排列的三组宝座,分别对应一帝二后。原本呈品字型摆放,后来为了方便游客参观,改成了一字型纵向摆放。最靠近后殿的为万历帝宝座,汉白玉座椅上有龙形浮雕。前方摆放着五供和装长明灯的明青花大缸,不过因为地宫内缺乏氧气,当年打开地宫时灯早已熄灭。

同时也可以看到大型歇山顶汉白玉石雕门,被玻璃罩保护了起来。大门以石仿木,将属于皇家规制的殿堂大门样式放到地宫之中,横纵各九的乳钉及兽首都反应着皇家应有的威仪。大门两侧下方则是青石雕刻的莲花座,同样精彩绝伦。

地宫的出口位于前殿的金刚墙处,从这里离开地宫,正好衔接登上明楼的楼梯。

方城明楼

定陵的明楼为砖石结构,楼上额枋正中,榜书涂金“定陵”二字。定陵的方城没有像长陵那样在城下设券洞,而是在左右两侧设置了露天的台阶。这也是明十三陵中唯二的砖石结构明楼(另一座是永陵),其余均为木质结构。整个明楼四角及台阶包括枋、椽、斗栱等建筑细节,全是由白石所雕琢的预制石件组成。正因如此,这两座明楼历经四百余年而安然无恙。而长、景、献三陵明楼,则于1935年和解放初期修缮而成。

明楼上方为万历的圣号碑,上面刻有“大明 神宗显皇帝之陵”几个大字。”碑身呈红色,是由于过去被泼过红漆,后来虽经过清洗,但还是留下了沧桑印迹。

写在最后

参观定陵时我一直在回想今年10月去上海闵博看的“万历那年”特展,联系当下在定陵的所见所闻,我仿佛看到了大明王朝晚期、一个夕阳帝国的余晖。万历朝的辉煌已成旧梦,从当初选址,到300多年后被发掘,定陵确有太多的谜团。

离开前回望明楼与远处黛色的山脉,感慨再精妙的feng水宝地,也无法保证朝代的延绵不绝,唯独疏朗开阔的景色可以让人心情愉悦。

7 阅读: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