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特别是皇帝总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少女,有什么深层原因?

借古论今事 2025-04-15 11:45:41

一看历史书真是让人惊讶,古代那些皇上都结婚生子特别早。长孙皇后在13岁那年就成了李世民的媳妇,孤独皇后嫁给杨坚的时候也就14岁。顺治皇上13岁就有了儿子牛钮,而康熙皇上,他老妈生他的时候才14岁。

要说令人惊讶的,那肯定是汉文帝刘恒了。他和儿子汉景帝刘启的年龄差距才14岁,而刘启之前,刘恒居然还有4个儿子。

算一下时间过得有多快,真是太让人惊讶了。

那问题就来了,为啥这些古代的人这么早就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了?

特别是皇上,为啥都偏爱娶那些才十三四岁的小姑娘?

【一、为了早日亲政】

咱们都听过一句话,那就是“先成家后立业”。这个说法,古人那是相当赞同。

不少皇上,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坐上了龙椅。比如说康熙,他8岁那年就当上了皇帝,顺治也是,6岁就登上了皇位。

这些小皇帝年纪轻轻的,啥经验也没有,基本上就是挂着个皇帝的空头衔,真正的权力都在朝廷里的大臣或者皇太后那里攥着。

时间一天天溜走,小皇上也在慢慢长大。等他们长到一定岁数,就逐渐明白了当皇帝是咋回事,心里头也开始盼着哪天能“自己做主”。所以,小皇上自然而然地就盼着早点亲政,好掌握大权。

到了这个关头,问题就冒出来了。

当权的那些人,肯定不乐意皇上这么快就把大权接过去。再说了,就算没有那种急着抢权的人,别的大臣因为不相信小皇帝,也会对他亲自执政感到不放心。

因此,要想皇帝亲自处理朝政,得先让他证明自己有“成人”的能力。

那要怎么来证明?其实结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你看,就连皇帝都娶老婆生娃了,还能说他是个“小孩子”吗?

因此,皇上为了能早点自己掌权,通常都会很早就成亲。

小皇上要成家了,那肯定不能找个年纪大的新娘子。

清朝顺治时期就有个规矩,满族的八旗家庭里,13到16岁的女孩子,每隔三年就得去参加一次选秀。

可以看出,皇上挑选的妃子通常都是年纪相当或者比自己年轻的女子。

同时,能当上皇后的人选没几个,所以皇后普遍年纪都不大。

说实话,就算是皇上,挑皇后这事儿也不能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选皇后,不光得瞧家世、看个人品行,最关键的是得对皇上稳坐江山有好处。

另外,皇后往往出身于某些特定的家族。这么多条件摆在那儿,能选的女子就不多,到了适龄的就更是屈指可数了。

比如说,在清朝那会儿,皇太极娶了才15岁的哲哲,目的就是为了跟科尔沁部落拉上关系。康熙,也娶了才11岁的赫舍里氏,为的是跟大臣索尼结盟。至于后来的皇后,很多都是那拉氏的人,这主要是因为从太后那会儿起,就想把皇后的位子留给自己家的人。

回望过去,汉昭帝刘弗陵坐上皇位那会儿,霍光已经是手握大权的大将军了。霍光和上官桀两家关系不浅,是亲上加亲。汉昭帝,11岁就娶了上官桀的孙女。要说这新娘子上官氏,结婚的时候才6岁,这在古代,算是年龄最小的皇后了。

因此,皇帝结婚这事儿得和政治扯上关系,而且越早办越好。

【二、为了绵延子嗣、后继有人】

从老早以前,皇位传承这事儿,除了早期的禅让制,后来就变成了世世代代相传的规矩。从夏朝那会儿起,这种世袭的制度就一直被用着,直到清朝彻底结束。

世袭制度的关键就是得有儿子,这样才能把皇位传下去。要不然,皇位就可能被皇室里的其他人给占便宜了。就像宋仁宗那样,他一辈子都过得挺好,可就是因为没有儿子,所以这方面就吃了亏。

另外,老一辈的人觉得孩子多就是福分大,生养众多后代被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

《礼记》里头讲婚礼那段是这样说的:“婚礼,就是把两个不同姓氏的家庭结亲,一来是敬奉祖先,二来,也是为了传宗接代。”

说白了,人们结婚主要就是想有个孩子,皇帝这事儿上也不例外。

《孟子》里的《离娄上》这一篇提到:“不孝顺的行为有好几种,但没有后代被认为是最严重的。”

就是说,要是没了后代,那孝敬长辈的事儿就断了,从这就能看出,孩子在古代人心里面,那真的是特别重要。

这种观念在古代很是流行,从高高在上的皇帝到平平常常的老百姓,大家都盼着能多生几个孩子,觉得这样才有福气。

所以,古代人在生孩子这事儿上竞争挺激烈的。当然了,他们之所以早早地生孩子,还有其他的一些主客观因素在里头。

首先,古时候的人们普遍没现在活得长,像是在周朝和秦朝那会儿,平均寿命也就大约20岁,到了唐朝,能稍微长点到27岁左右,一直到了清朝,也才勉强提高到33岁上下。

要想这辈子多生几个孩子,那就得早点结婚、早点要孩子,这就是为什么古人普遍结婚早的原因。

另外就是要增加孩子的成活率。想想看,古代的医术跟现在比起来那真是差远了。老话说“生孩子就像在鬼门关走了一遭”,这话不光是说女人生孩子有多危险,也说明孩子生下来后,要面对很多无法预料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能不能顺利出生是个难题,而且出生后能不能健康养大也同样让人担忧。

因此,为了保证不会失去太多小孩,只好多生几个。生的多了,就算每个孩子的生存机会小了点,但总体上能存活下来的孩子还是不少的。

要想让孩子数量多一些,那就得多生。这样一来,又绕回到了“早点结婚才能多要孩子”的老路上。

【三、为了稳固权力】

皇帝的那些妃子们住的地方,跟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是连着的,这事儿明摆着。

古时候,男女之间界限分明,没法自由恋爱来决定结婚对象。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婚事,就成了爸妈,特别是老爸必须要管的事情了。

许多老爸在担当父亲这个角色时,通常不会先问女儿乐不乐意,而是先琢磨女儿出嫁能给家里带来啥好处。

从那些大臣的角度来看,他们一个个都盼着赶紧把自家年轻漂亮的女儿送进皇宫当妃子。

皇帝给皇后封了位后,就表示他已经是个大人了。后宫里还有好多位置空着,得赶紧找人补上。

这时候,有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会把自己家的闺女推出来,以此显示对皇上的忠诚,想跟皇上拉拉关系。

皇帝,也得靠这些人撑腰,或者说,他得让大伙儿瞧见,自己是个赏罚有信的人,所以就很乐意把这些人家的闺女接到宫里来。

因此,为了抓紧时机让女孩进宫,只要她们到了合适的年纪,就会马上被送进去,当然,这年纪肯定不会太大。

齐妃的爹叫李文烨,是个当官的。她15岁那年,就嫁给了当时的王爷胤禛。在胤禛争夺皇位那会儿,齐妃可是给了他不少支持。

说白了,皇帝那边也有闺女,就是皇家的公主。她们有个特别大的任务,那就是通过嫁人,来帮皇帝稳固他的权力。

古时候,好多周边的部族头领,都会向当时的皇上低头认输,皇上为了让这些人安心听话,就会把自己的闺女嫁给他们。这样一来,有了这层亲戚关系,那些归顺的人也就老实多了。

有些王公大臣,因为立下大功,或者特别受皇帝宠爱,皇帝就会把自己的闺女许配给他们,用来彰显皇家的深厚恩典。

皇家公主出嫁时,通常都不会拖到年纪太大。

其实吧,有时候情况紧迫,真的没法让女儿在宫里再多待几年。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皇室很在乎老百姓的看法。要是公主出嫁时年纪太大,被老百姓笑话,那皇室的威严可就受损了。

馆陶公主刘嫖,15岁时就嫁给了堂邑侯陈午,这位陈午还是世袭的爵位。皇太极的大女儿固伦敖汉公主,13岁就远嫁到了蒙古。乾隆的闺女固伦和孝公主,也是13岁就嫁给了和珅的儿子。这么看,就算是皇帝家的闺女,嫁人也不会拖得太晚。

【四、为了做天下生育的表率】

咱们都明白,古代时候的生产工具那叫一个简陋,既没有现在的高科技全自动设备,也见不到飞机大炮的影子。那时候,不管是种地还是过日子,啥都得靠人们自己动手来干。

因此,人多力量大,人口数量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生产能力。

有人存在,就意味着有吃的、有买卖可做,还有保护家园的士兵,日子也能过得安稳。

因此,历朝历代都非常看重人口数量的增加。

春秋战国那会儿,天下大乱,到处都是战火连天,特别缺人手。所以那时候有个规矩,说的是:“女孩子要是到了十七岁还没嫁人,那她爹妈就得担责了。”

别的朝代,规矩也都不一样:汉朝刚开始那会儿,女孩子最晚15岁就得嫁人,要是到了这岁数还没结婚,那就得多掏钱交税。到了唐朝,规定女孩子15岁就得成家。明朝更厉害,要求女孩子13岁就得嫁出去。

这样一来,女孩子的结婚年龄就被定在了十几岁这个阶段。

不过,就算有了那些规矩,大家就一定会想着结婚生子吗?事实并非如此。

男人娶媳妇得给彩礼,这对普通家庭来说,可不是个小开销。

另外,古代时候,很多男子都想着先干出一番事业再考虑娶妻生子。到了宋朝,流行起了“考场选婿”的风气,那些高官富户都盼着能挑个考中进士的女婿进门。

因此,很明显,男方这边其实不太想“早早结婚”。

这时候,就得靠皇上这个老大来带个头了。

通常情况下,皇上干啥,那些大官们就会跟着干啥,接着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家,还有寻常的老百姓,也都一个个学着做。

比如说,唐宪宗在长安城里搞了个大活动,把“佛骨”请来进行供奉。这一来,全国上下都抢着去拜佛骨。有钱人出手阔绰,捐了不少钱;没钱的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诚心,甚至在自己头上、身上烧几个洞,来表达对佛的虔诚。

大家对皇帝的崇拜热情特别高,简直有点过头了。

因此,说到结婚这事儿,皇帝也得给老百姓做个榜样,得赶紧成亲,找个年轻姑娘,多生几个孩子。

要带动其他人跟着这么做才行。

【五、为了规避“不可抗力”】

这个无法避免的事情,说白了就是得为亲人守丧。

在古代,“孝顺”这事儿特别流行,古人对孝顺看得非常重。

《孝经》里头讲:“孝顺,就是品德的根基,教育也是打这儿开始的。”

古人觉得,孝顺是做人的根本,跟道德紧密相连。要是不孝顺父母,对他们不好,那不光会让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就连当官升职也会受牵连。

要是父母亲人不在了,咱们该怎么做才算是尽孝?

要是有人在朝廷里做官,家里头的老爹老妈过世了,甭管你官当得多大,手头事儿有多紧急,都得马上告假奔回家去。要不然,人家就会说你“不孝顺”。

另外,还有一个挺关键的尽孝方式,那就是为逝去的亲人守丧三年。这事儿,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高高在上的皇上,都得照着做。

这三年里头,咱们不能操办婚礼,也不能搞任何喜庆的事儿。

因此,为了减少这种说不准的风险,一旦皇宫里的太后病得厉害,或者家里的长辈病情严重,人们就会想着通过娶媳妇来“转运求吉”。

说白了,就是家里要是有个儿子,那就得赶紧让他把婚给结了,不然的话,还得再多等上三年。

换个角度想,要是家里有闺女,那这事儿就更让人操心了。

女孩子青春就那么几年光景,要是再碰上家里老人离世,忙前忙后三年就过去了,大好时光就这么溜走了。到时候,想找个婆家都难,谁愿意娶个“大龄剩女”进门,“姑娘拖来拖去就成了心病”。

因此,大多数家庭都绞尽脑汁,想着怎样能早点把自家的年轻姑娘嫁出去。

其实,古代男人,就连皇上也不例外,为啥偏爱十几岁的姑娘?说白了,关键还是为了“保住权力”和“传宗接代”。并不是因为这些姑娘长得有多水灵,年纪轻才是重点。

【六、古人认为女子十三四岁就成年了】

其实大伙儿心里都明白,古人爱早成家,但为啥偏偏大多选在十三岁?

他们觉得女孩子到了十三岁,就已经可以生孩子了。

《黄帝内经》里头讲了,女孩子到了十四岁,任脉就通顺了,太冲脉也变得旺盛起来。

就是说,女孩子到了14岁,身体特别有活力,气血充沛,这时候身体就能开始排卵,有了生育的能力。

女孩子大概到了12到14岁,就会开始来月经,这表示她们的身体已经发育成熟,具备了生育能力。

因此,古代的男士,尤其是皇上,都会挑这个岁数的女子。他们觉得这些女子身体强健,可以多生养几个孩子。

说白了,古代女子就像是个“宝贝”,结婚主要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不是因为两个人相爱才走到一起。

但实际上,不是每个女孩到了十三岁就真的长大了。就算身体发育得像大人,心里头可能还是个孩子。所以说,古代那种早早结婚的规矩,对女孩子来说真的不太好。

有些会因为年纪太小,身体受到伤害。这也是为什么好多古代皇后没能生出嫡子的一个原因。你想,她们早早地就嫁给了皇帝,两个人都还不成熟,生孩子的机会能有多大?等以后长大了,谁也不想再去提那些不好的过去,也就不再有后续了。这样做,反而没达到想要的效果。

【小结】

古代时候,特别是皇上,偏爱娶那些才十三四岁的年轻姑娘,理由就如之前所说。这种做法,在他们那个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下,算是挺正常的。

但现在来看,这样做确实不太妥当。现在的社会,更讲究身心都要成熟,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稳固又健康的夫妻关系。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