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明珠系列:中国钢铁技术筑就世界最强工业体系

蔷薇的日记 2024-12-11 16:41:22

这几天工作有点忙,只好把之前的文章重复发一遍,请大家见谅!

中国能发展成世界工业年增加值最高的国家,并非偶然,而是先辈们花了数十年忍辱负重地努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取得的!可以说世界上不会再有一个国家能够复制这种成功经验,因为世界上再没有一个文明可以伪装成一个国家,并且具有如此凝聚力、受到使命召唤一般使得子民前赴后继,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去争取其他人的美好未来!老郭去年计划写一个《薅明珠系列》来介绍我国在一些重要领域从无到有,并成为我国发展重要支撑的故事。只是这个计划有些庞大,我过高的估计我的能力,到目前为止才写了十几篇,但是出人意料地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好评。

后面有空我还会再补充其他领域的故事,现在我将这些文章先整理成方便大家查阅的链接合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指导。薅明珠系列(老郭原创)薅明珠系列:几十年来,我们在各种皇冠上薅了多少明珠?薅明珠系列:绝去工业化发展之路的中国火电技术薅明珠系列:中国钢铁技术筑就世界最强工业体系薅明珠系列:“谁也打不过”的中国移动通讯技术薅明珠系列:等米下锅的中国石油工业薅明珠系列:

击溃日本自信心的中国大飞机薅明珠系列:世界上最成功的“市场换技术”之中国高铁薅明珠系列:急死美国人的中国登月计划薅明珠系列:中国飞机发动机“心病”一朝去,海阔天空任翱翔薅明珠系列:中国“基建狂魔”炼成记薅明珠系列:遥遥领先的中国智慧化港口薅明珠系列:大国金箍棒,中国的“五年计划”薅明珠系列:只有中文说明书的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薅明珠系列:有“北斗”走夜路再也不怕偏了薅明珠系列:中国的大国重器,美印蒙过羞,让欧美好日子成过去!

钢铁绝对是一个文明发展最核心的基础,特别对于现代工业来说,如果没有钢铁做王冠骨架,再璀璨的工业明珠也无法挂在王冠上,甚至连明珠都无法成形。钢铁是农机设备、国防、军工、石油、造船、航天、基建、装备制造、轻工业等等工业的基础材料,钢铁工业对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功不可没!

因为钢铁工业如此重要,在1960年版的5元人民币上,就专门有一个钢铁工人的形象。

我国钢铁技术在整个人类文明来说,都算是起步最早的几个国家之一。中国早在春秋晚期,冶铁诞生不久,就已向炼钢过渡,长沙杨家山65号楚墓(春秋晚期)中曾出土一把铜格铁剑,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钢器。而湖南战国楚墓出土铁器共241件,品种30多种,中国的炼铁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铸铁技术比欧洲使用铸铁的时间要早2100多年。

曹操《百辟刀令》中“往岁作百辟刀五枚,适成,先以一与五官将,其馀四,吾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将以次与之。”据说曹操耗费三年之久请名匠为他炼制了这五把宝刀,命名为“百辟刀”,意思是说它极为锋利,连妖魔鬼怪都会被它吓跑。而百辟刀使用即是最早的炼钢技术“千锤百炼”。

曹操的百辟刀为百炼钢工艺制程

然而到了近代,中国钢铁工业被西方完全碾压,在清末鸦片战争中,被西方铁船钢炮轰破了国门。1949年中国钢产量为15.8万吨,仅占全球的0.1%。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钢铁主要发展历程为:

1890年代末,清政府开始重视工业发展,钢铁工业开始萌芽。

1904年,沪江造船厂建成,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国有钢铁企业。

1911年,辛亥革命后,各省开始大量兴建钢铁厂,如湖南宁乡和广西桂平等。

1927年,政府在河北省承德地区、汉口市等地设立多家钢铁企业,如承钢、汉钢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工业被取缔,但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各地开始建设钢铁企业进行军需生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对钢铁工业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改革。

1958年,中国大跃进时期中央提出了“钢铁是我们的生命线”的口号,全国动员,增加钢铁生产,但由于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等原因失控,造成了严重的供应短缺和经济损失。

1966年,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钢铁工业受到了破坏和冲击,生产大面积停顿。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钢铁工业也开始进行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引进外贸资本等。

1990年代,中国的钢铁工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逐步实现规模、技术和管理上的升级,如沙钢、宝钢等企业开始崛起。

2000年代以来,中国钢铁工业经历了快速增长、过剩产能、市场萎缩等一系列问题。政府开始推动供给侧改革,对产能过剩的企业进行淘汰,加强环保治理。

汉阳钢铁厂

回顾历史,解放前不算,新中国花了70多年的时间来追赶世界钢技术,如今中国钢铁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是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

建国后70多年的追赶史,可以大致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年)

这30年,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两个黄金发展期”、“三次基本建设高潮”和“一段坎坷、曲折路”。

在“一五”期间,中国钢铁重点是对当时现有的钢铁生产工艺装备进行恢复、扩建、改造,以满足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急需,苏联援助中国建设156个工业项目中,包括鞍钢、本钢改扩建、武钢、包钢、齐齐哈尔钢厂新建等共8个钢铁项目,8个钢铁项目占156个项目的总投资额近一半,可见当时政府对钢铁的重视程度。然面中国几乎是全盘照搬苏联的模式,毛主席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之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认真总结学习苏联经验教训基础上,转变到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走大、中、小相结合之路。这一转变,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苏联的援建和“一个重大转变”引发了中国钢铁业的“两个黄金发展期”:

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年均增钢80万吨,年均增长31.6%,到1957年达到了535万吨。

2.第二个黄金发展期是国民经济调整期间(1963~1965年),年均增钢185万吨,年均增长22.4%,到1965年达到了1223万吨。

在第一阶段的“三次基本建设高潮”是:1)“一五”计划实施苏联156个援建项目中的八大钢铁项目的建设,2)1956年规划并开始建设的“三大、五中、十八小”,3)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这三次基本建设高潮的开展,为新中国钢铁工业日后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其后,1958年“大跃进”的高指标、大办钢铁、浮夸风,“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坏、整顿、再破坏,以及其后的“闹翻番”、“洋跃进”等脱离实际、违背钢铁工业发展规律的行为,使中国钢铁工业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走了一段三起三落的坎坷、曲折路程,使中国钢铁工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也正因为我们太重视钢铁了,才会掀起钢铁建设高潮,并误入歧途。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中,国家对钢铁工业的总投资为615.28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26.46亿元,占85.6%;更新改造投资88.8亿元,占14.4%。

钢产量由1949年的15.8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3178万吨,年均增钢100万吨;钢材板管带比由1952年的12.3%提高到1978年的32.3%;低合金钢、合金钢比由1962年的10.1%提高到1978年的16%;钢材自给率由1953年的61.25%提高到1978年的72.66%;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2.54吨标煤。这30年取得的成果,为后30年中国钢铁工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

在1978~1992年的14年中,中国钢铁工业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钢铁工业从国外引进了700多项先进技术,利用外资60多亿美元。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共计1465.43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59.72亿元,占51.8%,更新改造投资705.71亿元,占48.2%。

70年代末,一项以二十二个成套引进项目为主的工业运动,使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得以产生,直接影响了我国未来的钢铁行业布局,并发展成为了我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钢铁集团。

“六五计划”( 1980年-1985年)开始,国家确定引进“三千项”技术。这次技术引进可以说更偏向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引进,这个时期我国工业才算开始搭建技术功底,而宝钢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消化吸收日本新日铁技术后,在1985年实现一期工程顺利投产。

宝钢的建设对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通过成套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宝钢实现了硬件方面的赶超,使中国钢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至少缩短了20年。

宝钢建设过程也非常不易。20世纪80年代,宝钢建设暂停时,日本的设备供应公司要求中国赔偿,而中国企业认为日本公司要求赔偿不够友好,所以宝钢恢复建设时就 “敲打”日本,把2050毫米热连轧机改订德国设备,大概4亿美元,这可是一个不小的订单。后来,日本派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来到北京商谈此事。日本方面向我们道歉,请求给日本一个机会。中央综合考虑后订购了日本神户制钢的1900毫米板坯连铸机,而2050毫米热轧机和2030毫米冷轧机都是德国的设备。

宝钢建设为我国钢铁装备国产化提供了很好的依托工程。宝钢一期所有核心设备基本都是进口的,只有约12%的边角结构件是国产的;到二期时,改为合作制造,国产化率大大提高;到第三期,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后来像包钢改造、攀钢改造、曹妃甸的建设等,我国钢铁设备基本上实现了国产化。钢铁工业整体水平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

1978年上海宝钢总厂建厂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1993-2000年)

这个时期是我国钢铁工业深化内涵式扩大生产的阶段,其突出特点是着力“一个适应”,实施“两个转变”。“一个适应”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两个转变”指由发展数量规模为主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转变,由钢铁产品长期数量短缺向控制总量转变。这两个转变极大促进了钢铁工业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钢铁工业以前基本上都是依托大城市发展起来的,随着城市功能不断拓展,钢铁厂成为城市的污染源之一。在这一时期,我国提出了对钢铁行业进行结构调整,一是钢企搬迁,二是钢企业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这两项都是关于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把首钢迁出首都,对宝钢进行重组都经过了反复的论证和抉择,这些让很多少在感情上和思想上都难以接受的事,这一期间都进行了重要的决策。

在这七年里,我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476.06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为1446.14亿元,占比41.6%,更新改造投资2029.87亿元,占比58.4%;钢产量由1993年的8954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12850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产钢国和消费国。

第四阶段:增长时期(2001年以来)

2001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钢铁工业的发展有了一系列新变化。

首先,在规模上

在这一阶段中,我国钢铁工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钢产量连续跨越2亿吨、3亿吨、4亿吨的台阶,2008年钢产量超过5亿吨。2001—2008年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0%,占全球钢产量的比重从17.8%提高到38.2%,在世界钢铁业的地位显著提升;钢铁产品的进出口格局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彻底结束了我国钢铁材料供给不足的历史。

2006年,我国出口钢材4301万吨,进口钢材1851万吨,全年实现净出口2450万吨,结束了1949年来连续57年钢材净进口的历史,实现了由净进口国向净出口国的历史性转变,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钢铁短缺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国钢铁短缺时代宣告结束。

其次,在产品创新上

一大批高端钢铁产品的研发生产保障了国民经济各主要用钢行业的升级发展,宝武、鞍钢、首钢、河钢、马钢、本钢等企业研发生产的汽车用钢板,宝武、首钢等企业研发生产的高品质取向硅钢,产品质量已跻身国际第一方阵。

2021年,全球特钢生产国主要包括瑞典、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等,这些国家占据全球特钢约60%产量以及约80%的贸易量。其中,日本是特钢产业总体水平最高的国家,以高度专业化生产闻名于全球,20年日本特钢产量占全部粗钢产量20.77%。

但是,自2012年起,中国特钢专利申请数量反超日本并持续保持绝对的领先地位。2021年,中国特钢专利申请量超过6000项,而美国和日本的特钢专利申请量均在500项以下。

而从进出口贸易来看,我国特钢行业呈现进口替代的趋势。从总量看,我国特钢进口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出口量逐年减少,侧面反映我国特钢需求总量的长期增加。从价格上看,进口特钢的单价有所下降,出口特钢均价呈上升趋势。反映我国对海外高端特钢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国内产品的制造水平逐年提高。近年来,我国高端制造加速,进口替代趋势愈发显著。

写在最后

钢铁行业从上游铁矿石,到中游的粗钢、结构钢、工具钢、特种钢,再到下游的汽车、航天等工业,整个产业链非常长、影响非常之巨大,70多年来,我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有巨大影响力的一极。

“十三五”规划以来,国产钢材共有282项品种的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实物水平,20项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实物质量水平,2018年钢材自给率达到106.7%,国产钢材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8.7%,22大类钢材产品中,有17类钢材产品自给率超过100%。

日本钢产量20%用于生成特种钢,并且其特种钢出口排世界首位,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当中国特种钢出口量超过日本时,必定是日本经济再次迷失30年的最后一根稻草!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