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时期,陈毅与粟裕作为华东野战军的一、二把手,因性格相投、配合默契,一度流传有“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佳话。
然而,少有人知的是,在陈毅老总之外,还有一人曾和粟裕保持着密切联系,此人正是华东局饶书记。
自1941年起,饶同志就长期担任新四军政委、华东局书记以及华东军区政委,一直是粟裕的上司。从这点看,“绕粟”合作时间并不少于“陈粟”。
按理说,以绕、陈、粟三人的能力,如果能齐心协作,华野所取得的成就必然能再上一个台阶,“绕陈粟”组合甚至有超越东北“林罗刘”的可能。
然而,天不遂人意。
陈、饶两人在新四军时期的那场纷争,不仅使得华野这支部队有了“先天不足”,也让夹在陈、饶之间的粟裕时常处于一种风口漩涡之中。
粟裕更偏向谁?
这个问题成为一些人在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人觉得陈粟组合牢不可破;
但也有观点认为粟裕和饶书记的关系更加密切,甚至已经到了“绕粟联盟反对陈毅”的地步,而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陈毅对粟裕不留情面的狠批,似乎也印证了这种说法。
事实究竟如何呢?
一, 饶、粟之间的关系怎样?
实事求是的说,饶书记和粟裕的关系确实不错,面对粟裕这位下属,饶书记不仅没有领导架子,反而在一些事情上扮演“朋友”、“知己”的角色。
比如在1948年,中央计划组建东南野战军,渡江南下作战,粟裕因感到时机不成熟而犹豫不决,是饶书记多次细心劝导,才让粟裕下定决心上电中央请求留在江北作战。
同时,饶书记还多次在关键时刻力挺粟裕、为粟裕站台。
1947年7月,因受华野分兵两线作战影响,粟裕在南临战役中没有打出预想的战果。战后,华野老资格谭震林等人当众对粟裕表达不满,指责其“在军事上粗枝大叶,缺乏远见”。
眼见华野闹起了家务,饶书记当即以“华东局”的名义,给粟裕发去一封电报,公开赞扬粟裕“二十年革命战争中,你对党和人民贡献极大...近来你头晕病久未痊愈,我们甚为怀念,望珍重。”
除此之外,在济南战役期间,宋时轮等人因攻援问题,在战前会议上和粟裕拍桌子闹别扭。
战后也是饶书记特意从后方跑到前线,开总结大会怒批宋时轮、敲打许世友,逼着一众猛将低头向粟裕道歉。
二,饶粟反陈是否真实?
饶粟两人表象的密切关系,直接促生了一种饶粟联盟的传言。
而这一切,还要从黄花塘事件讲起,有人认为粟裕在该事件中,跟随饶同志明确反对陈毅,最终导致陈毅出走新四军。
各位请注意,这则传言并非空穴来风的谣言。
在《粟裕年谱》中,有一段记载:1955年4月,陈毅在北京饭店主持了一场华东同志座谈会,有人当众批评饶粟关系太过密切,认为粟裕应为此做出检讨。
话虽然没有明说,但能上升到检讨的程度,其中深意不言而喻。
可见,“粟随饶反陈”传言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党内高层也有一定市场。
那这种传言是否属实呢?
首先,黄花塘事件发生时,粟裕因在前线指挥,并未到场参加会议,而是让陈丕显和管文蔚两人到会听取军部意见。
其次,在整个事件中,粟裕曾未明确表态支持任何一方,当事人之一的管文蔚在其回忆录里说道:“会后我们向粟裕汇报会议情况,粟裕听后眉头紧锁,叮嘱我们:有些事情真假难辨,陈军长的为人,我们都是很了解的,如今既没有中央文件,又没有证据,这件事我们三个人知道就行了,不要传达。”
而从之后的事情发展来看,粟裕也确实没有蹚浑水,中央能放宽心的把华野部队交给陈毅、粟裕指挥,也是看中粟裕能够顾大局、讲公正。
因此,贸然揣测粟裕偏向饶书记是不符事实的。
三,陈粟搭档情谊深厚
至于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陈毅带头发言批判粟裕一事,在笔者看来,这绝非是两人间存在隔阂、陈帅借机一吐为快,而是陈帅对粟裕的一种保护。
当时,粟裕因在总参谋部工作期间存在一些问题,已经“得罪”了不少人,一些别有用心之徒甚至打算借此机会,将粟裕一撸到底。
陈帅以华东老领导的身份率先发言,实际上是为会议定调,给批判粟裕画了条底线。
在粟裕当会检讨后,陈帅也是第一个鼓掌表示赞同,向外界表明自己的态度:批评粟裕批的差不多了,不必太过分。
要明白一点,陈帅和粟大将都是有大胸怀的儒雅君子。何为君子?群而不党也。
在陈帅去世后,粟裕大将极力撮合爱女和陈帅之子陈小鲁的亲事,陈粟搭档有了另一种延续。
特佩服粟战神的军事才能
粟裕战神[点赞]
粟裕跟刘、饶新四军两任政委关系都很好
陈离了粟打不好仗,粟离了陈打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