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问毛主席:若苏联进攻中国,如何应对?伟人的回应尽显智慧

一更历史 2024-04-09 22:19:08

1971年7月,时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奉总统尼克松之命,在外出访问途经巴基斯坦时秘密来到中国。

虽是秘密访华,却也通过各种渠道被其他国家所熟知,其中就包括当时与中国已经交恶的苏联。

令苏联没有想到的是,基辛格后来与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交谈时,用隐含的话语表明:苏联很有可能会主动进攻中国,到时候你们怎么办?那毛主席就这一问题是如何回应的呢?

中苏两国的关系从20世纪40年代末期至50年代中后期发展至顶峰,因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上老大哥鼎力帮助,新中国在工业、教育、社会等各个领域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已经降至冰点。

特别是1969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中苏两国迅速滑向战争边缘。苏联不断向中国发出战争威胁言论,在中苏、中蒙边境修建大量军事基地,增加在中苏边境和蒙古的驻军。

与此同时,苏联以社会主义阵营龙头老大的地位,在外交上孤立中国,阻挠西欧各国承认中国。甚至为了孤立中国,苏联准备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对于这种局面,毛主席认为可能会出现四种情况。

第一,担心爆发战争。从1969年年中开始,毛主席就指示中央采取一系列战备措施,全军进入紧急临战状态,各个大中城市开始疏散,大规模进行备战;

第二,对紧张局势降温;第三,弄清楚苏联的真实意图;第四,关于中美和解的可能性。

可对于美国来说,在中苏珍宝岛事件以前,他们仅仅将中国视为一个国际政治现实中的大国。

对于中苏分歧,尼克松政府团队中的首席智囊基辛格则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美国国务院官员认为美国可以灵活利用中苏分歧,缓解与中国的紧张关系。

美国研究苏联的政治家,担心与中国缓和关系后会损害美苏关系,历史学家建议更好的选择是与弱者联合而不是较强的一方。

所以基辛格担心美国与苏联缓和会造成对中国的强硬政策,反之亦然。

不管怎样,尼克松与基辛格在一段时间里都认为中国是比苏联更具威胁性的国家。

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的第一次海外访问,就对法国总统戴高乐说:“不赞成美苏缓和。要联合苏联、欧洲一起反对中国,从理论上很难与中国保持关系。”

随着尼克松了解中苏边境冲突真相,他逐渐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后来尼克松与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的总统谈论中国时,特别强调:美国不愿卷入中苏冲突里,更不会加入任何针对中国的联盟。

他还告诉齐奥塞斯库:“如果符合罗马尼亚的利益,欢迎他在中美间扮演一个中介的角色。”

尼克松的这番话意思已经很明显,美国愿意与中国打好关系。

苏联却在不同层次的外交场合,试探美国对苏联打击中国重要设施有怎样的反应。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态度,基辛格感到忧心忡忡。

1969年9月的一次华盛顿特别行动小组会议上,他明确对苏联对华使用核打击的可能性表示出严重的关切,并指出:如果容忍苏联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就会对美国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开始加快与中国改善关系,寻求一切渠道,开启与中国接触的可能。

1971年7月,基辛格途经巴基斯坦秘密访问中国。基辛格在准备秘密访华前,就已经明确此次会谈任务,尼克松让基辛格在谈判中突出中国所面临的安全威胁。

所谓的“安全威胁”,就是基辛格要与毛主席、周总理特别提到苏联针对中国在中苏边界部署的人数,已经超过针对北约的人数。

因此,基辛格与毛主席、周总理的会谈中就试探性地提出了苏联问题,明确表示美国绝不会与其他国家,更不会与北约盟国一起来对付中华人民共和国。

至于美国为何突然改变态度,基辛格给出的解释是:主要因为尼克松总统已经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不会从根本上对美国利益造成威胁,而且两国具有如此长久的交往,绝非偶然。

到后来,基辛格数次与毛主席进行交谈时,用隐含的话语表明:尼克松总统认为美苏关系与中美关系相关联。对中国而言,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眼前,美苏正在进行核军备控制的谈判。

对于这些问题,毛主席似乎早已有所准备,他直截了当地对基辛格这么说:“应对苏联军事威胁的办法有很多,比如解放军仍然可以采用游击战和持久战,他们想打哪里,我们就奉陪到底。”

出于苏联扩张会对全球尤其是美国造成难以预估的危险,基辛格进一步就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威胁提出了新的问题。

他问毛主席:“如果苏联人只是用远程攻击,而不直接派兵,那么解放军该如何应对?”

基辛格这里提到的“远程攻击”不是普通导弹,而是杀伤力巨大的核武器。此前数年,苏联在国际上放话不排除动用核武器,对中国的某些重要设施进行精准打击。

毛主席听完基辛格的问题不怒反笑,他一字一顿地回答道:“对方使用核武器那能怎么办呢?你们美国可以组成一个相关的委员会,去专门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或许对方猛攻一番之后,同样会损失大量资源,解放军则坚持打持久战与游击战。”

看上去,毛主席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似乎南辕北辙,实则他老人家已经点出了现代化战争的精髓。

两个大国之间发生战争,装备优劣,包括作战人数差距是决定战役胜负的关键,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但如果把战争胜负单纯地局限于武器或参战人数较量,也是不行的,人心才是战胜敌人的法宝。

更简单点来说,即使苏联当时有强大的核武器以及“三位一体”核打击的能力。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无论来什么样的敌人,我们都会奉陪到底,胜利终将属于正义的一方。

毛主席的这番回答,也向基辛格透露了另一层含义,那就是苏联对中国发起核打击时,以美国为首的其他国家似乎也难逃厄运,中国人民一定会抵抗外敌。

基辛格同样领会到了毛主席回答的真实含义,回到美国之后立即向尼克松总统进行了汇报。

1971年10月,基辛格第二次访华,为了尼克松总统访华做准备工作,他还将美苏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谈判内幕通报给了周恩来总理。

晚年的基辛格回忆起他与毛主席前后五次交谈,不由得由衷佩服道:“我深深地被毛泽东人格魅力所折服,我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人像他具有如此高度集中的不加掩饰的意志力,他身上散发出一种几乎可以感觉压倒一切的魄力。”

这就是我们的伟人,毛主席!

参考文献:

[1]田哲.中美和解与建交过程中的苏联因素[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

[2]陶季邑.美国学术界关于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的研究[J].军事历史研究,2016,30(06):105-116.

2 阅读: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