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能源汽车界真正的霸主。周鸿祎说他是中国最谦虚的老板,王兴说他未来可以比肩任正非,连马斯克跟他做生意,也得三顾茅庐。他不造车,却能让几乎全部大车企为他“打工”。他毫无资本,是地道的农村娃,却赤手空拳造出一个万亿商业帝国。
他就是宁德时代的创始人,曾毓群。
很多人羡慕雷军,说他仿佛穿越剧男主,但其实曾毓群才是更贴近普通人的爽文剧本。
草根出身,靠着三次豪赌,把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工厂,做成了全球动力电池的老大。
今天我就来一口气起底曾毓群。
1、求学:我命由我不由天曾毓群出生在福建宁德的一个小乡村,家境贫寒,父母都是农民。如果不出意外,大概率就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曾毓群的父亲当过村会计,在村里应该算“能人”了。但问题是家里孩子多,五个女儿三个儿子,这么多张嘴要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
小时候,曾毓群帮着父母下地干活,农活繁重、工具粗糙,没干一会儿,手就磨出了水泡。
父亲看到后只是问了他一个问题,以后是想读书还是想种地?手火辣辣的疼,他内心也燃起了福建人不服输的劲头,坚定地告诉父亲:想读书!
但在那个年代,读书可不是想读就读,更不是必选项。特别是在农村,想读书,你得先思考几个问题:条件这么差,你能不能考出去?家里少一个劳动力,谁来承担?还有更现实的,学费能不能凑齐?读书是不用干活,但读书的苦你能不能吃?如果没把握金榜题名,最好趁早老老实实地为家里分担压力。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想改变贫苦的生活,只能和自己“赌”一把。
好在曾毓群是聪明且幸运的,17岁就顺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
从偏僻小山村跨入到了大都市,曾毓群靠不认命,赌赢了人生的开局。
2、下海:时代在召唤1989年,21岁的曾毓群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福州一家国企工作,端上了人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
按理来说,此时的曾毓群已经完成了人生的逆袭,是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只要安安稳稳,后半辈子基本衣食无忧。
但也恰恰在此时,一批日后影响整个中国的人正在跃跃欲试:王石完成了国企万科的股份制改革,正式踏入房地产;柳传志开始主导联想,并且驶入快车道;史玉柱辞去公务员的工作,卖起了巨人汉卡;段永平南下广东,先后创立了小霸王和步步高。
时代的浪潮下,无数的年轻人选择走出体制内,南下淘金。
曾毓群入职国企三个月后,也决定辞职下海。
但他没有跟风创业,而是进入东莞的一家外企打工。
这家外企叫新科磁电厂,表面是港资,属于香港新科集团,但由于新科集团在1986年被日本TDK(东京电气化学公司)全资收购,所以实质上算是日企。
就是在这里,曾毓群从工程师的职位起步,一干就是十年,31岁就当上了厂里最年轻的工程总监。
至于为什么是曾毓群,有一个例子就能很好地展现。
曾毓群在新科工作时,曾遇到一个问题:客户IBM要求新科停止使用破坏臭氧层的氟利昂清洗剂,改用去离子水洗剂,否则就要给产品贴特殊标签。这事本来是清洁部门负责,但曾毓群觉得贴标签太丢人,就主动请缨解决。他一边做本职工作,一边研究这个全球业界的技术难题。在反复钻研后,他还真找到了解决方法。也因为这件事,领导看到了曾毓群的好学精神和主动意识,开始重点栽培。
3、创业:绝处才能逢生在曾毓群事业上升的阶段,大哥大、小灵通这些移动电话开始风靡全球,紧接着,世界第一台MP3诞生,掌上电脑和游戏机也开始走入千家万户,这是一块超级大蛋糕。
无数品牌参与竞争,但同样肥沃的电池市场却少有人关注。
曾毓群的领导梁少康想做电池,他派曾毓群去考察电池市场。曾毓群到深圳跟专家讨论了一整天,回来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论证进入电池行业的可行性。
梁少康看了之后当场决定,电池,我干了,你,我要了!他要拉曾毓群合伙创业。
为了给曾毓群吃下定心丸,梁少康又拉来了曾毓群的直属老领导加师傅陈棠华。
几番挣扎后,曾毓群下出了人生的第二赌注,放弃高管职位,加入锂电池创业团队。
1999年,ATL正式成立,主营MP3和手机的锂电池。
别看都是精兵强将,但作为一家初创公司,ATL几乎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核心技术,只能先花钱买专利。
为了快速抢占市场,曾毓群带着700多万飞到美国,从贝尔实验室买下了一项锂电池技术。
满心欢喜的回去,结果一落地傻眼了。
这种电池在多次充放电后,特别容易鼓包,用不了多久就得报废。曾毓群不敢相信,又飞回美国跟人家理论,结果对方压根不买账。
眼看700多万就要打水漂,曾毓群再次露出了福建人不服输的劲头,既然对方靠不住,那就靠自己。
他一头扎进实验室,带团队从研究电解质入手,不断测试优化方案,最终解决了聚合物电池反复充放电容易鼓包的问题。连贝尔实验室都攻克不了的难题,就这样被曾毓群搞定了!这个消息传出去后,2002年,一个美国客户主动找上门来,点名要用曾毓群的电池。
这个客户,就是苹果。
ATL顺势打入苹果供应链,为划时代的iPod提供了1800万颗电池,之后又跟苹果合作了很多年。在苹果的背书下,很多公司纷纷找上门,ATL订单拿到手软。
到2007年,ATL的销售额达到23亿,福布斯评选了100家最具潜力的中国企业,ATL名列第13位。
但他们的好日子也没过几天,一看做锂电池这么赚钱,资本快速涌入,蓝海瞬间卷成红海。
当曾毓群还忙着造手机电池的时候,王传福早已经高调进军动力电池,甚至在新能源车还八字没一撇的时候,比亚迪就造出了磷酸铁锂电池。
2008年,在全球奥运健儿的注视下,50辆纯电大巴缓缓驶入北京奥运村,这也揭开了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序幕。年底,“十城千辆”计划推出,第二年国务院直接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一夜之间,所有人都知道国家要补贴新能源汽车了。
中国想要在汽车产业中换道超车,动力电池是关键,而比亚迪已经在这个领域遥遥领先了。
4、跨界:爱博才会赢面对时代机遇和同行的创新压迫,ATL管理层决定在内部成立动力电池团队,向新的电池领域进攻。而曾毓群就是这个团队的领头羊。
跟消费品电池不一样,动力电池背后是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两条产业路线的抉择,对整个国家未来的产业布局和经济增长都有巨大影响,所以国家对本土企业和外资在准入门槛和补贴政策上,都有不小的差距。
刚好当时曾毓群的老家宁德市向他抛来橄榄枝,希望他能回到老家投资建厂,还给了非常优厚的条件。在曾毓群的再三争取下,董事会最后同意在宁德建厂。
这个时候的中国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企业刚刚起步。为了保护它们,国家出台了限制政策,凡是国内注册的外商独资企业,一律不得踏足动力电池行业。而此时的ATL已经是100%日资控股。
于是为了能够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2011年,在ATL副董事长张毓捷的主导下,内部的动力电池研发部彻底独立出来,正式组建成为咱们今天熟知的宁德时代。这家独立的公司,在股权结构上,由张毓捷、曾毓群、黄世霖等人全面主导,曾毓群被推举担任董事长。
而这次独立,正是曾毓群人生的第三次豪赌。
都是做电池,但能做好小电池,并不意味着能做好大电池。而且,当时中国的电动车市场其实非常小,一年也就生产一万多辆。
而日本的松下、韩国的三星、美国的A123、包括当时的比亚迪,都已经在动力电池领域积淀很久了,跟它们比,不管是技术还是市场,宁德时代都是小白级别。
那么它是靠什么破局的呢?靠一位大客户的小订单。
2012年,华晨宝马准备进军新能源,想为自家的首款电动车“之诺1E”寻找电池供应商,看了一圈,注意到了曾经为苹果解决电池技术问题的曾毓群。为什么没找松下等大厂呢?因为订单量不大,要求可不少,光生产标准就有800多页。这一单干下来,大概率赚不到钱,大厂没啥积极性。
曾毓群看完,也有点担忧,但还是咬牙接下了。 毕竟在任何产业供应链中,能接下头部企业的订单,都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赔本赚吆喝也划算。
之后两年,曾毓群带着团队一点点吃透了宝马的生产标准,硬是把严苛的标准一一实现了,而且性价比更高。
这次合作之后,宁德时代在短时间里,走完了动力电池研发、设计、开发、认证、测试的全流程。
而且就像当年有苹果背书一样,这次有了宝马光环的加持,宁德时代开始扶摇直上。
在这中间,比亚迪还送上助攻:2014年,王传福宣布比亚迪电池概不对外销售,他想通过这种策略保持在电池领域的领先地位。
可在曾毓群看来,这不是一道送分题吗?他趁势拿下奔驰、大众、北汽、长城等等一大批客户的订单。用仅一年,装机量就排到世界第三。
到2017年,宁德时代赶超松下,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商,从小白到全球老大,宁德时代只用了7年。
再之后,曾毓群继续扩张产能,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全球老大的位置上,一坐就是8年。
如今,宁德时代以37.5%的全球市占率,领先第二名比亚迪20个百分点。曾毓群也凭借宁德时代收获2800亿财富,成为新一代的香港首富。
5、新局:人生没有赌局曾毓群为人非常低调,除了出席活动,他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每次公开亮相,他的穿着打扮也不像是一家万亿上市公司的老板,反而更像一个厂长。但为了保持行业领先,宁德时代被业内誉为“最舍得花钱”的公司。每年研发上投入超300亿,几乎全国主流的锂电学者,都被他收入麾下。
一位宁德时代早期投资人,第一次去曾毓群办公室时,被墙上挂的“赌性更坚强”字画震惊到了。
他问曾毓群,身为福建人,为啥不挂“爱拼才会赢”?曾毓群说,“光拼是不够的,那是体力活;赌,才是脑力活。”
当然,你要是现在去曾毓群办公室,会发现那幅“赌性更坚强”已经被撤下了,换成了“溥博渊泉”。这四个字出自于儒家经典《中庸》,是指圣人的智慧、美德、功绩,如天一样广博,如渊一样深邃,普照天下,泽及世人。
也难怪老乡王兴评价他,未来他是可以比肩任正非的企业家。
最后,我送你一句话,是曾毓群常挂在嘴边的:“假如我们不是世界第一,我们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万亿宁王或许只是一个时代暂时的注脚,而属于曾毓群的下一场赌局仍在继续。
作者 | 吴婷
参考资料:
[1]先立后破:动力电池领跑全球的传奇与秘密.团结出版社.2024
[2]封面人物丨“宁王”曾毓群:他的宁德和时代.商界.2023
[3]比肩任正非:马斯克背后的香港首富.创业家.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