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薹能长到法棍粗,这事我听说过很多年,直到前几天同事在水果湖买到一把比胡萝卜还要粗的洪山菜薹,才算真正开启我们疯狂的菜薹探访之旅。
武昌的洪山菜薹公园里种着跟巨人蹭过边的菜薹,每根都有小孩胳膊那么粗壮,叶子大得能当扇子,本地人都说这才是正宗的洪山菜薹。
我拿着手机对着田里的菜薹拍照,旁边卖菜的大爷笑着说洪山菜薹就是要长得粗壮才够味道,细细软软的菜薹根本不够格,就好像小孩子长得胖乎乎才讨人喜欢。
田间的菜薹一簇一簇挤在一起,绿叶子互相遮掩着,中间露出红彤彤的茎秆,远远看去像一个个小喇叭立在地里,这就是传说中的大股子品种。
我们买了几根回家尝鲜,剥开外皮咬一口,汁水四溢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再咬一口,这味道跟普通菜薹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专家说这里的土壤是最适合菜薹生长的灰潮土,富含各种矿物质,所以种出来的菜薹又粗又甜,不像其他地方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洪山菜薹公园虽然不大,但这块地方就像武汉的宝藏,藏着最好吃的菜薹,周围高楼大厦林立,偏偏给它留了这么一块田地。
以前这一带都是洪山村,家家户户种菜薹,后来城市发展只剩下这块地方,但种出来的菜薹味道一点都没变。
现在菜薹种植已经推广到江夏区黄陂区,面积都超过五千亩,但老武汉人还是觉得只有这里的最正宗。
每年到了菜薹上市的季节,洪山菜薹公园附近就支起一排小摊,卖菜的大妈说她们天不亮就得开工。
这些菜薹有一大半都要寄到外地去,最远能寄到新疆,北上广深的订单更是络绎不绝,不少人专门来武汉买菜薹。
我在摊位前蹲了半天,听到好几个外地口音的人问价格,有的一买就是好几斤,说要带回去给亲戚朋友尝尝。
老板娘说现在物流发达得很,早上采摘的菜薹,下午就能坐飞机送到全国各地,新鲜程度完全不用担心。
有个北京来的顾客专门找老板要最粗的那种,说要给家里人看看什么叫真正的洪山菜薹,粗得能当武器。
不光是外地人,本地人也爱囤货,有的一次买好几斤,说要送人的送人煮汤的煮汤炒菜的炒菜。
老板说有些回头客已经买了十几年,每年这个时候准时来买,问他们为什么非要买这里的,都说别的地方的吃着没感觉。
这些年网购这么发达,但洪山菜薹还是更受实体店欢迎,因为买的人都想自己挑选,摸摸看看才放心。
菜市场里总能听到买菜的人为了菜薹争得面红耳赤,有人坚持要买最粗的说好吃,有人非要买细的说入味。
我家楼下的老奶奶总说菜薹一定要炒腊肉,但隔壁阿姨却觉得清炒最好,能保持原汁原味。
有人喜欢把菜薹切段,有人喜欢劈成两半,还有人专挑带花苞的买,说花苞最好吃。
我小区里有个退休的老师,每次都要用指甲刮掉菜薹的外皮生吃,说这样最能尝到甜味。
湖南来的同事说他们那边喜欢放猪油炒,四川的朋友则说必须做成鱼香味才地道。
天门人管菜薹叫菜蕻子,宜宾人种的品种叫钓鱼竿,虽然叫法不一样但都离不开这个味。
有个在加拿大的同学说,在那边的超市看到菜薹特别激动,但吃起来总觉得不是那个味。
我想大概是菜薹也要讲究一个地缘,就像人一样,离开了生长的地方就会变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