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哲学家孔德,主张实证主义,认为思维发展有3个阶段?

生活信息分享 2019-09-17 16:46:13

孔德(1798-1857年)法国哲学家,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出身于一个政治上倾向保皇党的税务官家庭。1818年起任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1824年同圣西门决裂,在巴黎自设讲座,并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1848年创立了“实证哲学协会”,形成学派。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六卷、《实证政治体系》等。孔德的哲学观点是很庞杂的,在所有哲学基本理论上都从唯心主义基本立场出发,调和唯心主义同唯物主义的对立,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严厉批判。

孔德

孔德在他的《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提出,人类智力的发展必然遵循“一条伟大的根本规律”,“这条规律就是: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点,每一个知识部门,都先后经过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

孔德

又说:“人类的精神受本性的支配,在它的每一项探讨中,都相继地使用了三种性质基本上不同,甚至根本相反的哲学方法:首先是神学方,其次是形面上学方法,最后是实证方法。”这是精神、哲学、科学都必然经过的三个发展阶段(状态)。

孔德

神学哲学的特点是企图“清屋自然的神的观念”去解释世界的起源和本质,追求的是绝对知识,因而是空想的东西,这个阶段是拟人的,一切都按人类形象来比拟;形而上学哲学的特点,虽然排除超自然的原因,但它仍然“试图说明存在的内在性质,所有事物的起源与目的”,并用“人格化”了的抽象“实在”概念作为世界的本原,所以是一种“虚构”(实证精神论)。

实证哲学才是科学的哲学,因为它主张“一切从属于观察”,人类的精神承认不可能得到绝对的知识,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种现象的内在原因,而只是把思考与观察、推理与观察相结合,就现象外界本身来记述事物,从而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找出“现象间的恒常关系”(不变的先后关系,相似关系),这是能够实际证明的,是这样就信,不是这样就不信。

科学只是问如何,而应间为什么。科学反映的只是感觉现象,如果超出这一点,追求经验的本质、规律的客观必然性,客观物质实在,进而追问宇宙的起源、第一因等,都是不确实的,无法证明的,人的能力无法把握的,从而都是毫无意义的“形而上学”。因此,它拒绝回答这种“空洞的本体论”,这都是“无谓的争论”。把认识局限于分析经验现象,用一些所谓合乎常规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把它们互相联结起来,这是实证主义的根本观点。

孔德的人类思维发展三阶段论的错误在于;(一)离开人们社会实践和人类认识史的发展,从精神活动本身探索人类精神和智力发展的阶段和规律,是不能得出科学结论的。(二)他只注重个人经验证实,不懂得科学的真正意义在于突破感觉限制,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陷入了狭隘的感觉主义和经验主义。(三)攻击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下次不见不散~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