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巴以冲突以极高的效率升级后,不仅美国、俄罗斯等大国的态度成为关键,中东的地区强国如沙特、伊朗会怎么做,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其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伊朗,作为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的资助者,眼看培植多年的反以武装有灭顶之危,本身也是中东最大反美势力的大本营,伊朗会不会直接对以色列这个美国在中东的桥头堡开战,一时之间成了争论不休的话题。
(加沙已是一片废墟,但伊朗一直没有直接干预)
这个猜测并非空穴来风,10月14日和15日,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连续两天对西方媒体发出警告,如果以色列对加沙发起地面进攻,伊朗将不得不实施干预,而杀红了眼的以色列当局似乎也不愿意在口水战中落入下风,随即放出狠话,一旦伊朗开打以色列将奉陪到底。外界普遍认为,随着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对以色列北部边境发动袭击行动以来,伊朗和以色列发生直接对撞的可能性正逐渐升高。
从字面意思来看,伊朗政府做好了在以色列进攻加沙或不断空袭时,对可能逐渐失控局势介入的准备,然而第二天,伊朗官方的表态就变了。10月16日,伊朗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表示,只要以色列不会主动攻击伊朗,伊朗就不会因为中东局势升级而与以色列发生直接冲突。
这么前短时间内截然相反的表态,如果不是伊朗政府内部不和,就是伊朗政府权衡之后认为此时不宜与以色列发生直接冲突。
对伊朗的态度转变,路透社在10月23日的报道中认为,伊朗试图插手并控制巴以局势升级,但发现自己正在陷入进退不得的境地,而伊朗的对手美国也同样处境艰难,如果以色列继续选择冒进,甚至作死派兵进攻加沙,那么美国陷入伊朗的“口袋阵”的进程就会加速,反之,伊朗过度介入巴以局势,可能与以色列和美国同时开战,最终得不偿失。
(路透社报道截图)
路透社声称,根据伊朗官员的说法,如果以色列全面入侵加沙,伊朗选择袖手旁观的话,那么伊朗这么多年来谋求中东大国地位的努力将被重创,不但美国等域外势力会更加肆无忌惮地介入中东,阿拉伯国家也会怀疑伊朗的实力和立场。可如果主动进攻以色列,很可能会面临美国的报复,伊朗即使能同时挡住美国和以色列,代价也会极其惨重。所以说,伊朗面临的是两难的处境。
同时路透社还援引“3名安全事务官员”的消息,称德黑兰的决策者们暂时达成共识,默许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对以色列发起有限度的跨境袭击,既可以表明伊朗的立场和决心,也能控制冲突的烈度。同时,也默许其他伊朗支持的组织对美国在中东的基地等目标发起小规模袭击,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局势升级,也可以防止伊朗被卷入冲突。
(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
从这几天来中东的动态,特别是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国防军在边境打得有来有回,以及伊拉克什叶派民兵武装对美军基地的几次小规模袭击来看,路透社的消息真实性还是可以的。只是消息来源均为模糊不清的“某某匿名官员”,说服力实在很难上得来,真正可信的,就是伊朗目前确实进退两难,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美国。
近几年来,美国衰落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但只是对东亚大国来说,对全球大部分国家来说,美国再衰落一大截,依然有恐怖到不可思议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对伊朗也是如此。所以就像路透社引用“一名伊朗高级外交官”的话那样,对伊朗高层特别是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来说,保证伊朗的生存才是第一要务。
(美国强大军力的威慑对中东从未减轻)
就算不考虑这个方面,伊朗目前最紧要的也是缓解经济困难的根本问题,介入巴以局势也许可以暂时转移国内矛盾,却不是根本之道。
路透社在报道中梳理了伊朗此时不愿直接介入巴以局势的几个主要原因,却没有提及伊朗最大的问题,就是伊朗内部亲西方势力的情况。这其实是公开的秘密了,伊朗是全球少见的政教合一国家,虽然政治立场极度反美反以,但相当一部分部分伊朗政府高层以及社会精英都曾在欧美接受教育,价值观与宗教阶层完全不一样,不但安全隐患严重,还让伊朗在对内和对外政策上屡屡表现得言行不一致。
(国内问题也是伊朗政府举棋不定的原因)
所以伊朗的反美立场虽然明晰,但实际行动上却总是表现得不够坚定,就像这一次,堂堂外长刚刚放出狠话,就被本国的驻联合国使团打脸。虽然可以用权衡利弊来解释,但体现在国家身上,难免被人猜忌,甚至连伊朗自己培植的代理人势力,也可能会将伊朗的前后矛盾视为软弱的表现,必然进一步降低伊朗在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总之,伊朗在这次巴以局势中的表现,可以借用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袁绍的“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善闻而不能纳”来评价。只是袁绍至少还有公孙瓒认为“用兵状若鬼神”的肯定,伊朗这个国家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恐怕还不如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