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百姓也不救灾,范雎不解其意,秦昭襄王:不救可保大秦昌盛

梦醒史分 2022-07-23 15:24:01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贾谊曾在《过秦论》中说得很明白,秦始皇一统天下靠得不仅仅是他一世之身,而是加之其上六代秦王共同努力打下的家底,才有的中国第一位皇帝。今天要说的这位秦昭襄王嬴稷就是秦“六世余烈”之一,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雄才大略评价的秦国雄主。不过这位雄主却也有污点,宁可看着百姓饿死于饥荒也不肯赈灾救民,那这又是怎么回事?难道这位“六世余烈”并非雄主,而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不成?

范雎恳请秦昭襄救助灾民

秦昭襄王承秦武王嬴荡,启秦孝文王嬴柱,是秦国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前承上启下的重要君主,在位期间大有作为,发展耕战,长平伐赵,为后世秦国扫灭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史书对其评价极高,却唯有一件事引起诸多争论,那就是发生饥荒却不救灾。

秦昭襄王在位时秦国发生了大饥荒,应侯范雎向国君请命,希望国君可以将五苑(秦王的花园)之中数之不尽的蔬菜、橡果、枣子等植物分发给灾民活命,范雎料想这赈灾之事国君必不会怠慢,因此问得理直气壮,可没成想秦昭襄王答的也是斩钉截铁:“不救!”,这番表现不仅范雎难以置信,怕是今日各位看官也一头雾水,那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其实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维护法家治国

秦昭襄王绝非毫不爱惜民力的国君,相反他还很重视国民生息,古代生产力低下,人口就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他决定不救灾民并非执意让国民死伤,主要就是为了维护国家法纪。秦昭襄王面对范雎的质疑对范雎说:“吾秦法,使民有功而受赏,有罪而受诛。今发五苑之蔬草者,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也。夫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者,此乱之道也。”

大概意思就是说我们秦国是法家之道治国,有国家法纪,国民有功的要赏赐,有罪过的要责罚,现在我要是发放了五苑的蔬果给灾民,这就是有功的国民和有罪的国民同时得到了赏赐,如果这样让有功的和有罪的都得到了赏赐,会破坏国家法纪,会导致国家动荡混乱的,所以不救可保大秦昌盛。

秦国以法家之道治国大家都知道,仿佛严刑峻法已经成了秦国的代名词,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上下公卿百姓都在国法之下,因此秦国才能日渐富强,现在如果救灾就是破坏了秦国之法,动摇了国家基本,国法今日能破,明日能破,长久下去法将不法,国将不国,秦昭襄王正是出于这样的顾虑,才不肯将花园中那些只是用来看的蔬果植物下发给灾民活命,并非因为有意害民或者舍不得这些植物。

秦国奖励耕战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日渐强大的根本原因就是奖励耕战。秦国土地贫瘠,相比齐国赵国的肥沃之地,百姓想要填饱肚子的难度显然更大。因此秦国奖励耕战的政策应运而生,耕地会得到国家奖励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你种的粮食越多奖励和地位也就越高,国家以此来激发百姓的种粮积极性。这么一来粮食自然也就多起来了,粮食多了,国家财富也跟着逐渐增加,国库丰盈,无论是用来养活更多人口,还是对外征战都有了充足保证,就这样形成良性循环。

而战功也同样如此,秦国爵位可分二十等,都是以战功划分,功勋卓著者甚至能官至彻侯,食邑十万户,这样一来士兵打仗也无比凶悍,而且加之奖励耕种粮食充足,国民进入行伍参军的欲望也更高了。在这样的制度之下,秦昭襄王不赈灾的顾虑又少了一层,百姓遇到饥荒颗粒无收可以去军营当兵,与敌国作战,士兵是完全能吃饱肚子的,而且又可以得到战功,又何必只等着国家救济。

所以秦昭襄王敢不救灾的原因还有秦国的政策让耕与战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军队粮食充足且有机会一步登天,那灾民们也有了去当兵这种活下去的方法,虽然战争有伤亡,但总比饿死强,虽然很残忍,但这也是君王手段的高明与可怕之处。

以工代赈政策

我们都知道上世纪美国经济大萧条时,罗斯福缓解美国经济危机的措施之一就是以工代赈,其实这种方法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经有了,《晏子春秋》中就记载了“齐饥,晏子因路寝之役以赈民”的故事,而同样的,秦国也是有着以工代赈的政策的。

秦国修建了诸多水利工程以确保本国农业能良好发展,其中比较出名的都江堰和灵渠的建造过程中就用到了大量民工民夫,其中服徭役者少,吃不上饭的饥民和生活困难的贫民多,民工在建造过程中虽然辛苦,但是能够确保吃饱饭,不至于饿死成为一具枯骨,国家一方面动用民力修建大量工程,一方面又解决了灾民面临饿死的窘境,可谓一举两得。

至于如果附近没有工程,灾民也可以向军营服务,比如制作箭矢,修缮甲胄,收集草料,维护战车等等工作,来谋求一份食物,因此秦国不允许灾民随意逃荒、迁移导致秦国损失珍贵的劳动力,更不允许乞讨,鼓励国民做一份工作,就能保证自己不被饿死。

以工代赈的方法见效快,还能消化多余的劳动力,兴建利国利民的工程,可谓是一举多得,也正是有这样的政策兜底,所以秦昭襄王也敢于出于维护法纪的目的不救济灾民,如果没有这些措施,他又岂敢放任国民活活饿死,国家饿殍遍地,如果真是这样,那起义怕也是不远了。

总结:秦昭襄王的行为虽然在那个年代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而不救济灾民确实很符合封建统治者的作风,不过靠着牺牲部分人来维持的公义便已不再是公义,这种带有封建阶级局限性的做法就应该彻底消散在历史之中。而思古及今,我们更应该感谢我们强大的祖国,无论哪里遭受了巨大的灾难,无论是汶川大地震,还是武汉疫情,国家都会第一时间组织全力救援,全国各地也都会伸出援助之手,这才是真正的可保中华昌盛。

14 阅读:9537
评论列表
  • 2022-07-30 14:47

    以工代赈是最好不过的!你直接放赈举国上下几乎都会过来,不排除有冒充饥民的,白拿的谁不要!

    我可能不是人 回复:
    层高2.3米问题迎刃而解。
    用户13xxx37 回复:
    安置房是拆迁还原的,你说的是公租房
  • 2022-08-22 00:30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性的,不能用当今时代去评论以往朝代

  • 2022-08-22 14:44

    无耻荒唐

  • 2022-08-25 20:02

    秦成于武道,亡于人道。

  • 2022-08-08 13:46

    古代的思想和现代的思想是不是不通?

    用户11xxx05 回复:
    本质一样 疫情几年 搞大基建就是以工代赈
    用户10xxx33 回复:
    异曲同工。
  • 2022-08-26 08:29

    盛世苛民,民无耐受之,内外祸起则民不知有国,,,

  • 2022-08-27 18:19

    秦占有雍州之地,那是尚书上唯一被赞为上上之田的土地,比齐赵沙土之地肥沃得多,这是周秦汉唐强盛的根基,并非贫瘠之地。过去土地宽展,努力耕种当有盈余,那些遭灾之民,多是懒汉,就不应当救济。秦王做法是对的。

  • 2022-08-31 07:58

    混淆概念,主动性放弃劳动与被动性失去劳动力能一样吗?我就支持秦昭襄王的做法,往大的说对国家,对小的说对企业对家庭就应该奖功罚过

  • 2022-09-17 07:41

    [得瑟]古代古早级法家玩法,弱民,疲民,治民如治仇寇。

  • 2022-09-19 06:58

    防民甚于敌国

  • 2022-08-22 13:20

    要活下去,就要去劳作

  • J20 2
    2022-08-22 12:54

    现代也应该使用以工代赈

    用户87xxx95 回复:
    现在就是以工代赈啊。给你口吃的,你就要没日没夜干活,还要感恩
    9527 回复:
    重点是只能发口粮不能发钱,而且口粮保证俄不死就行。防止有人捣鬼
  • 2022-08-25 12:28

    又不是没有出路,有两条路嘛

  • 2022-09-15 12:39

    什么乱七八糟

  • 2022-09-17 09:29

    所以二世就亡了!

  • 2022-09-18 00:11

    扯淡!个人认为那是因为灾难还不是很严重!还没有到需要救灾的地步!如果灾情真的很严重了他真的敢不救?无论在哪个时代!人口都是国家最重要的资源!是国家的基础!如果基础都奔溃了!什么法!策!度!都是浮云!小鞭这就是在扯淡!

  • 2022-08-26 17:10

    我真是服了

  • 2022-08-29 15:49

    古代穷现代富,古代无闲人现代工作难

  • 2022-08-30 13:12

    疲民 逸民 懂不懂

  • 2022-08-27 15:12

    以工代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