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七的杭州水产市场,比以往热闹了几分。
卖鱼的陈老板忙得连话都没空多说,脸上的笑容却怎么也掩不住。
他右手提着刚分拣好的小黄鱼,左手指挥着装货的人,“快点装车,杨老板那头已经催了好几次了。
”看着长长的队伍,不少人皱着眉却又舍不得走,生怕再晚一点,“头水货”也跟着车子一箱箱搬走了。
春节期间,浙江沿海的大风浪让渔民几乎都停了工,一整周多的时间里,东海海鲜供应几乎断档。
开年后的第一批渔获,终于赶上了阳光放晴的这两天。
相比进口海鲜,本地捕捞的“小眼睛带鱼”“舟山小黄鱼”等无论是口感还是新鲜度,在食客心里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一名路过的中年男子打趣道:“不是说年年有鱼嘛,今年年头我就没吃上一顿正宗的,今天必须补上!
这第一船的新鲜货,可不仅勾起了杭州人的味蕾,还把市场里的商户们拉回到了忙碌的状态。
“谁能想到,春节刚过,这些海鲜比往年还抢手吗?
带鱼和小黄鱼一到货,价格较年前小幅上涨市场里的抢购热潮,不仅让人感叹,第一批东海渔产果然是“金贵的香饽饽”。
小黄鱼、马鲛鱼、带鱼刚到市场,价格就比年前高了不少。
一位专做冰鲜批发的老熟客杨老板,毫不犹豫地一次性囤了30箱带鱼。
他推着车子忙碌地往外运货,还不忘跟记者感慨:“年前可不是这个价,但市场没办法,谁让供货太缺呢?
按照规格划分,不同大小的带鱼价格不一样。
四两的带鱼每斤能卖到18元,顶级规格的甚至涨到37元,比春节前贵了3元左右。
而八两一斤重、泡沫箱装的广东带鱼,价格稍微亲民一点——25元一斤,但这种带鱼肉质和鲜度比不上本地的正宗东海带鱼。
一个追求性价比的家庭主妇一边掂量着一条带鱼的重量,一边嘀咕着:“这种带鱼价格还行,但也就只能凑合烤着吃,清蒸不够香。
价格的上涨背后,是渔获数量不多、供应未完全恢复的现实。
陈老板笑着说:“这批货,我还是靠关系从码头那儿抢来的。
”更让不少顾客关注的是,今年的供应能不能跟上?
年后想抓住几口东海味道,可真不容易啊。
抢货现象频现,元宵后或将迎更平价供应“别急,过了元宵节,本地船大规模出港,就好了!
”市场里,不少商户和顾客反复强调着这句话。
浙江沿海的渔民们虽然节后陆续开工,但不少人会选择忙完春节再正式耕海。
所以,这第一批刚靠向码头的渔获,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供需匹配度上,都算少而精。
“假如是等一般新鲜货,我会建议元宵后再来买,那时候能平价抢个痛快。
”一位常年跑市场的老水产人说道。
可这股迫切的抢购风波,真的只和价格、供应时间有关吗?
也未必。
对不少杭州人来说,春节过后,家里请客吃个海鲜饭、喝碗鱼汤,似乎成了“年味”延续的“天经地义”。
初七、大年十五前后,正是杭州家庭的饭桌上最容易出现东海海味的时节。
一通凉菜、一锅蒸鱼,仿佛像过新年时贴春联那么顺理成章。
“吃上正宗东海货,心里才能踏实!
”杭州市民王先生这样说。
不过,也有人提前规划。
“反正价格肯定还有回落空间,我也没什么急事,先随便买点冰鲜,元宵后再来水产市场囤货。
”比起争先恐后,少数理性消费者倒觉得等待几天可能更划算。
进口货与本地渔获的取舍:味道与性价比如何平衡在第一批东海船货到港之前,杭州不少市场和家庭已经习惯“用进口货过日子”。
无论是从广东运来的冰鲜带鱼,还是人称“洋海味”的进口冻鱼,都占据了另一片市场。
但不得不承认,认准了本地渔获的顾客们,几乎很难完全满意于“代替品”。
一位在市场几次往返的顾客坦言:“年前吃了一次进口鱼,感觉就是不对那味。
虽然价格便宜点,可味道差了点意思。
”相比而言,本地渔获因出海时间短、运输距离近,保鲜程度和肉质自然占优,尤其是像带鱼、小黄鱼这样的鱼类,适合清蒸、红烧等原味做法,更讲究鱼肉的“鲜甜”。
不过,也有“精打细算派”觉得进口货未必就是“下策”。
“其实做个咸鱼干或者熬个汤,这些进口鱼也挺够用,关键是便宜一点。
到底是选进口海鲜,还是选择真东海货,消费者也在市场上根据自己家庭的需求和经济情况,找寻着平衡。
结尾:东海味,江南人的心头好这第一批渔货给杭州的水产市场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一个起点,也反映着市场背后人们对味道的执着。
无论生活的条件如何变化,那股家熟的“东海鲜味”似乎永远是饭桌上的记忆。
正是这种执着,让渔获有了超越经济价值的意义。
它不仅仅是盘中餐,更是一份连接年味与生活的纽带,也是一种简单的满足感。
在味道和性价比之间寻找平衡,也许是市场的智慧,但家人围坐一桌享受美食的温暖,才是东海鲜背后最深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