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上海人都对生煎有着几乎偏执的热爱。
有人喜欢半夜去小巷里找一家热气腾腾的生煎店,坐下来咬一口酥脆香浓。
一个朋友说,在上海,没有味蕾体验能比生煎更让人心满意足。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都难以拒绝这口酥脆与鲜美的完美结合。
探寻百年历史的生煎魅力走在上海的街头,随时都可能被一阵特殊的香味吸引,那是生煎的味道。
这种小巧的美食其实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
不同于包子,生煎用的是发酵后的面皮,经过煎制后,底壳酥脆,而内里却保留了丰富的汁水。
正是这简单而独特的味道,被一代又一代的上海人念念不忘。
网上有一句戏言:“不吃生煎,不算来过上海。”这句话对本地人来说可谓是再合适不过了。
即便是一些老字号的生煎店,如今仍旧用着几十年前的做法,传承着这一份属于上海的独特味道。
老街坊们每天早晨排着队,只为吃到最正宗的一口生煎。
大壶春:国营老店的独特生煎说起大壶春,老上海人都不陌生。
这家位于外滩附近的生煎店,始创于上世纪30年代。
店内装潢简单,但每个细节都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感。
这里的生煎与其他店不同,用的是全发酵面皮,没有汤汁,却依然香气扑鼻。
每一个生煎褶子朝下,底部金黄酥脆,肥瘦相间的肉馅,一口下去,满满的满足感。
有位年长的食客一脸满足地说:“几十年了,大壶春的味道一直没变。”这些话不是恭维,而是对岁月和味道的真实感悟。
因为在上海,不只是吃口味,更重要的是吃一种记忆,一种情怀。
小杨生煎:三种风味满足你的味蕾相比起曾经的老店,小杨生煎则是另一种尝试和创新的典范。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店以来,它逐渐成为上海小吃的一种代表。
走进店里,总能看到师傅们在热气腾腾的铁锅前忙碌着,翻转着一个个生煎。
小杨为食客准备了原味、蟹粉和虾肉三种风味,每一种都有不同的风味特色。
小杨的生煎讲究先用筷子戳一个小口子,轻轻吸完鲜汤,再一口咬下,这样才能充分感受生煎的多层次口感。
对于不常来上海的朋友,他们也许会觉得小杨的食材新鲜且创新。
然而对于习惯这一口味的人来说,熟悉的味道在舌尖上回跳,仿佛再一次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若问哪里的生煎能带你一秒“穿越”至过去的旧上海,那一定非“三两春”莫属。
这是一家隐藏在居民楼里的店铺,不知道的时候,仿佛更像是一个老上海人家的厨房。
推开门,会看到阿姨们手脚麻利地包着生煎。
三两春用的是半发面的面皮,保留了韧性与柔软,使得外皮酥脆,内馅鲜美。
很多老饕评论说,三两春的生煎不用多说,只有两个字:地道。
这就是对传统食物的一种纯粹追求,也是对城市传统的一种记忆保留。
结语:在生煎中品味城市的时光在上海,每个不经意的街角都有一份生煎的飘香。
有人说,城市的味道可以概括为食物的味道。
通过一只简单的生煎,我们品味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这个城市绵长的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不论是在老店里寻觅旧时的味道,还是在新潮店品味创意风味,生煎作为这座城市的灵魂小吃,总是让人欲罢不能。
每当我们咬下滚烫酥脆的生煎,少不了的一句“慢点吃,别烫着”,不仅仅是对味觉的关照,更是一种生活中的温情。
在生煎中,我们品味着时间的流逝,也品味着生活中那一份不变的简单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