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镜头记录时代变迁,留下了《牧马人》《芙蓉镇》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聚光灯后的谢晋,却是一个被命运反复揉碎、跌入谷底又重新站起的普通人。从父母自尽、四个孩子三个患病,到一生两度白发人送黑发人,谢晋的生命犹如一部充满矛盾与悲剧的现实剧。今天,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位“电影之父”的一生,探寻光影背后的深沉人生。
离经叛道:追逐梦想的少年谢晋
谢晋从小在家人的掌上明珠般的宠爱中长大。父亲谢春溥是交通部的总会计师,母亲陈振美出身余姚名门,嫁妆丰厚到需要用几条船才能装下。这样的优渥背景让谢晋的童年十分幸福无忧。
让谢晋彻底迷上的,却是电影。他随母亲去电影院时,眼睛就没有离开过屏幕。他从光影交错的镜头中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开始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用影像讲述故事。
谢晋的父亲坚决反对他涉足戏剧,甚至怒言:“我们谢家人的祖坟,是不是被人动了?不然怎么会有你想去当戏子这种荒唐的念头?”
1941年,18岁的谢晋做出了一个令家族震惊的决定。他给父母留下一张字条,独自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前往四川江安的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学习。
在学校里,谢晋深受老师们的喜爱。戏剧大师焦菊隐多次表扬他的表演天赋;马彦祥对他的刻苦印象深刻,甚至将他推荐给了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
他的勤奋也让同学们佩服,很多人都说:“谢晋是那种即使一贫如洗,也会找到办法实现自己梦想的人。”
正是在学校的一次排演中,谢晋遇到了命运中的另一半——徐大雯。
两人初次接触是在一次戏剧排演中,谢晋作为助手被老师安排去指导江安女子中学的学生,徐大雯正是其中之一。
他们在排练中一拍即合,谢晋的才华让徐大雯敬佩,而徐大雯的热情与活泼也让谢晋心生好感。
一次在校外举办的庆生活动中,谢晋邀请徐大雯和其他同学参加,不料被学校视为“不良行为”。徐大雯因这次聚会被学校开除,流言蜚语迅速扩散,让她几乎无法立足。
她无奈选择前往重庆投奔亲戚,却没想到谢晋也毅然决定辍学前往重庆。他放弃了稳定的学业,追随自己的老师们进入中国青年剧社,以实践取代课堂,从零开始学习戏剧创作和导演技艺。
重庆的日子虽然艰难,却也成为谢晋艺术道路的重要起点。在这里,他不仅打下了戏剧表演和导演的基础,还与徐大雯的感情逐渐升温。
1946年,他迎娶了徐大雯,从此携手度过人生风风雨雨。这一年,23岁的谢晋正式步入了婚姻殿堂,也迈入了他戏剧和电影事业的新阶段。
智障儿子的痛与赎罪的爱
1954年,谢晋执导了他的第一部短片《蓝桥会》。
他接连执导了《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迅速跻身中国电影的第一梯队。
他和妻子徐大雯育有四个孩子:长女谢庆庆,大儿子谢衍,三子谢建庆(阿叁),小儿子谢佳庆(阿四)。
命运似乎格外残酷,四个孩子中有三个患有智力障碍。谢庆庆智力轻微缺陷,三子和四子更是严重的智力发育迟缓,生活无法自理。
尽管如此,谢晋和徐大雯从未放弃过孩子们。他们带着孩子们四处求医,从上海到杭州,再到北京,每到一地都会拜访名医。
谢晋曾对朋友说:“如果能用我的生命换孩子们健康,我愿意毫不犹豫地付出。”然而,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孩子们的病情都没有太大改善。家庭的重担和内心的愧疚成了谢晋一生无法摆脱的阴影。
谢晋并没有让这些苦难的经历封存于内心,他用电影将这些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他将自己孩子的遭遇融入电影《启明星》中,拍摄了一群智障儿童如何在逆境中寻求希望的故事。
这些镜头深深打动了观众,却无人知道这正是谢晋自己苦难人生的写照。谢晋曾对朋友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却远比艺术更残酷。”
从影路上的辉煌与代价
1964年,他执导的电影《舞台姐妹》因敏锐地反映了时代女性的生存困境而备受关注。随着政治运动的波及,这部电影被批判为“文艺毒草”,谢晋也因此成为斗争的对象。
当时,谢晋被划为“反动文艺分子”,在批斗会上当作“典型”受到侮辱。他不仅被剥夺了电影创作的权利,还被迫进入牛棚接受改造。
家庭的“成分”也因为他的牵连变得“肮脏不堪”,连他的父母也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他的父亲谢春溥原本是交通部的高级会计师,受人尊敬,但在运动中,他被扣上“资产阶级代表”的帽子,连日的批斗让这位儒雅的老人不堪重负。
一天夜里,谢春溥留下遗书,服下整整一瓶安眠药,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写道:“我为国家效力多年,但最终落得这般下场,已无颜再见列祖列宗……”
这一消息传到谢晋耳中时,他整个人瞬间崩溃。他被囚禁在牛棚,根本无法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
更让谢晋痛苦的是,他的母亲陈振美在失去丈夫后,心理承受能力也到了极限。直到一天,她静静地走到家中六楼的窗口,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父母的接连去世成为谢晋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创。他从不轻易在外人面前落泪,却在深夜独自一人哭得无法自控。
面对这场巨大的家庭灾难,谢晋一度失去了生活的信念。他曾对徐大雯说:“我把他们害死了,如果没有我,父亲不会服毒,母亲也不会跳楼。”
甚至在某些黑暗时刻,他也曾动过轻生的念头。但每次想到自己的妻子和四个孩子,他就不得不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离不开我,如果我走了,家就彻底散了。”
1980年代,谢晋的电影事业进入新巅峰,《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等作品相继问世,他成为中国电影界无可争议的领军人物。然而,就在这一时期,他的三子阿叁(谢建庆)的健康状况却急转直下。
阿叁从小就患有哮喘,发作时气若游丝,需要人用氧气袋随时守着他。随着年龄增长,他的智力发展严重滞后,加上哮喘的长期折磨,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
1991年,谢晋正在剧组拍摄电影《启明星》,突然接到家里传来的消息:阿叁病重,被送往医院抢救。
医生竭尽全力进行抢救,但阿叁的肺功能已经完全衰竭,年仅38岁的他最终撒手人寰。
阿叁的离世,让谢晋更加珍视家中的其他孩子,尤其是唯一健康的大儿子谢衍。谢衍继承了父亲的艺术天赋,是一位极具才华的导演,他执导的《花桥荣记》《女儿红》深受好评。然而,命运并未因此放过谢家。
2008年,谢衍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选择隐瞒病情,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陪伴在谢晋身边。
他将自己的财产分配妥当,遗嘱中写道:“四分之三留给四弟阿四,四分之一留给父母。”这位孝顺的长子甚至亲自挑选了自己的墓地,与去世的弟弟阿叁合葬。
2008年8月23日,谢衍因病去世,享年59岁。谢晋目送着唯一正常的儿子离开,这次的打击几乎将他击垮。
最后的告别:从巅峰到谢幕
2008年10月18日,85岁的谢晋在家乡上虞的酒店内安然离世,未留下一句话,也没有任何预兆。
谢晋的作品不仅影响了中国电影,还影响了几代电影人。更令人敬佩的是,谢晋始终坚持创作的自由和艺术的独立性。
作为导演,谢晋是成功的,但作为父亲,他却无法回避家庭带给他的巨大压力。他的一生,两度白发人送黑发人,三个孩子智力障碍,父母接连自杀。这样的苦难,几乎摧毁了他。但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家庭。
小儿子阿四是他最后的牵挂。阿四患有癫痫,生活无法完全自理。
谢晋在世时,给阿四安排了一份特殊工厂的工作,希望他能有一些独立的能力。
谢晋的遗孀徐大雯,在谢晋去世后承担起了照顾阿四的全部责任。她曾对人说:“谢晋走了,但我不能倒下,因为我还有一个孩子。”然而,2016年,徐大雯也因病离世,享年90岁。
谢家的亲友们接过了这份责任,将阿四接到姐姐谢庆庆家中生活。尽管命运坎坷,但阿四始终生活在亲人们的爱与呵护中。
2022年底,小儿子阿四因感染新冠病毒不幸去世,享年67岁。
2023年11月26日,唯一在世的大女儿谢庆庆也因病离世。
至此,谢晋的六口之家在天堂得以重聚。
谢晋的离世,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他的电影里,活在观众的记忆中。正如他所说:“电影是我的生命,我用电影记录人间的苦乐,也用电影告诉世人,生活终究是值得的。”
谢晋的谢幕,不仅是一位电影大师的终结,更是一个坚韧生命的完满。正如他的墓碑上那标志性的微笑,谢晋最终以豁达的心态告别了这个世界,留下了光影永恒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