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这个龙头竟然沦落到要“卖身”!

雅彤正前方 2025-01-17 22:06:39

本文首发于“新能源正前方”公号,这里有更多新能源行业热门话题深度剖析,记得关注哦~

这是新能源正前方的第1057篇原创文章

一波三折后,孚能科技这次能成功卖身吗?

孚能科技拟卖身

1月3日晚,孚能科技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香港孚能及其一致行动人赣州孚创拟向广州国资旗下恒健工控新能源转让股份,交易价格15.9元/股,总对价9.72亿元,较当前股价溢价37%。

股权转让后,恒健工控新能源与同属广州国资的工控集团签一致行动协议,香港孚能等出具不谋求控制权及放弃表决权承诺函。

交易完成后,工控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持1.73亿股,占总股本14.16%,公司控股股东或变更为工控集团,实际控制人或变更为广州市人民政府。

熟悉孚能科技的朋友都知道这并非什么新鲜事,管理团队谋求卖身已经很久了。

在2023年7月,孚能科技就曾公告称,控股股东香港孚能及其一致行动人拟向广州工控集团及其所控制的主体广州创兴新能源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转让合计持有的孚能科技5%股份。

当时股权转让价格为每股28.37元,交易价格合计17.28亿元,相比此次的价格高出近一倍!不过后面这笔交易宣告失败。

后面为了努力卖身,双方还调整了变更方式。香港孚能、YU WANG(王瑀的英文名)、Keith D. Kepler(孚能科技另一位重要股东)和工控集团协商,拟将获得公司控制权的方式由老股东协议转让转换为广州工控集团认购公司未来向特定对象发行的股份。工控集团拟认购前述定向增发并取得不超过标的公司定向增发后总股本12%的股份。

但最终这个定增方案没能实现,这一次又换回了协议转让股权的形式继续推进“卖身事业”。

不过这一次是否能成功,依然具有不确定性。

名不符实的软包动力电池龙头

为什么孚能科技的管理团队如此着急卖身呢?

自然是因为经营不善,孚能科技成立于2009年,是国内专注于软包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的生产商,2020年顶着科创板第一家动力电池厂商的tittle进入了A股,恰好遇上新能源汽车二级市场大爆发也风光了一波,然而打开公司的财报,从2020年上市后就没有赚过钱,而且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过去几年累计亏损了40多亿,而且依然见不到盈利的希望。

亏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此前在碳酸锂价格暴涨的时候囤积了太多高价原材料,导致毛利率被挤压,并且计提了大额资产减值损失。又比如公司或是出于保障供应链需要或是有其他目的投资了一些企业,包括亿咖通科技 (ECX.O)、振华新材(688707.SH)、京能基金等,都是大亏,也拖累了业绩。在出海方面也交了一笔昂贵的学费,这一点管理层自己都在2023年报中坦陈了。

当然了 ,最主要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押错了技术路线。

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注于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厂商,软包动力电池出货量一度领先国内第一,被誉为软包电池龙头。

但熟悉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朋友看到软包和三元就知道孚能科技会是什么情况了。

最开始由于能量密度的需要,动力电池主要以三元为主,但后面随着技术进步,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有了明显提升,更便宜和更安全的属性越发凸显,最终市占率超越三元动力电池,现在双方的市占率已经是37开了。

软包动力电池甚至更惨,国内主流技术路线是方形电池和圆柱电池,软包电池的市占率微不足道,软包电池主要市场在海外,包括韩国和德国等,但现在全球范围内,中美两国厂商占据主要竞争优势,也就决定了软包动力的市占率空间。

尤其韩国和德国的一些汽车厂商为了参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适应消费者的偏好,逐步转向方形和圆柱电池方案,未来软包电池的市占率很可能还将继续下滑。

即使在软包电池领域,孚能科技也只能说是比较纯粹,相比有软包动力电池业务的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之类的大厂,并不具备明显优势。

既然如此,为何广州工控对孚能科技如此执迷,一直想要接盘?

各有苦衷 双向奔赴

广州工控是广州市国资委旗下的重要投资平台,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资源。孚能科技是什么情况,广州工控也很清楚,之所以对控股孚能科技比较执着,其实也是有苦衷。

我们都知道广州一直是汽车重镇,广汽集团大名鼎鼎,广汽丰田和本田在油车时代的实力无需赘述,然而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广州的汽车产业开始遭遇巨大的转型压力。

丰田和本田在新能源汽车业务上的转型有多难,大家都很清楚了,对于国内的消费者而言,这些传统油车大佬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就是杂牌车。广汽集团的自主品牌埃安一度靠着网约车市场也算活得不错,但也恰恰因为网约车形象太过深入人心,制约了它在私家车领域的接受度,结果就是从去年开始,随着网约车市场逐步饱和,埃安的销售陷入了困境。新品牌昊铂也不是很成功,在智能化层面明显落后于其他厂商。

所以今年随着管理层更替,本来坚持智能化自主的广汽也开始要加入华为的怀抱了,就是不知道这次华为能不能点石成金。

除了广汽,广州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主要就是小鹏汽车,但要不是因为之前收购的滴滴mono 03 和最近的p7+ ,小鹏一度也是极其危险,即使如此,小鹏依然难言安全。

目前的现状就是,广州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尤其是动力电池产业链比较薄弱,急需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进行完善的布局。

孚能科技此前就是广汽埃安和广汽三菱的供应商之一,虽然去年广汽集团决定自己做动力电池,可能会影响孚能科技与广汽的合作,但只要广州国资入主,双方还是可以进行整合,有机会深入合作。

广州国资给孚能科技续命的同时,还有机会赋能;另一方面,孚能科技也可以补充和丰富广州在动力电池产业上的布局。

也算是各有苦衷之下的双向奔赴了,至于后续会不会有美好结果还有待观察,但考虑到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情况,如果最终这笔交易能完成,对于孚能科技而言显然是最好的结果。

孚能科技的卖身是中小厂商最好的样本

在中国没有人会怀疑新能源汽车时代已经到来,但这两年尤其是去年惨烈的价格战,也让大家充分见识了这个领域竞争的残酷性。

终端厂商不断降价,产业链日子也自然不会好过,加上动力电池产业链本身就遭遇严峻的产能过剩压力。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主要电池企业对外公布的产能规划需要 3000 万辆电动汽车才能消化……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全面打开之前,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逐步提升,增速放缓,竞争恐将持续下去,而且很可能会越来越激烈。竞争越激烈,中小厂商的生存压力就越大,与行业巨头的差距也将越大。

就像此前阿维塔CEO 在发布会讲的那样,“只用宁德时代的电池,不用其他杂牌电池”。

虽然这货主要是为了营销出圈才专门用如此极端的话术,但在动力电池技术依然还在持续进步、依然有差异化的情况下,动力电池龙头厂商确实更具备优势。

除非能与下游主机厂商有强绑定关系,不然下游主机厂商为了提升终端吸引力,也会偏向于选择知名度更高、各方面都更具备优势的动力电池厂商。

中小厂商的出路要不就是卖给大厂,要不就是卖给下游主机厂商。虽然这种可能性比较小,除非有某些独特优势,不然大厂没理由并购;下游主机厂商除非实力强大,不然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背景下也不会做电池业务,很可能就是转向专注于储能或者消费电子之类的。

当然了,最大可能就是随着惨烈的竞争,在现金流消耗完毕后,消失在无垠的历史长河中,成为这一波新能源汽车滚滚大浪潮中的背景板。

早卖早好,孚能科技1年前的卖价和现在的卖价近乎一倍的差距也正是生动的写照。

其他中小厂商会不会有这种机会,都难说呢。

0 阅读:2

雅彤正前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