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的影院里,《哪吒2》的海报几乎贴满每一块屏幕。上映10多天狂揽100多亿人民币,单日最高上座率逼近春节首日数据,猫眼预测最终票房从80亿一路飙升至108亿。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复联4》的工作日票房纪录被碾碎,《长津湖》的历史总成绩成为垫脚石。中国观众用电影票堆出一座让好莱坞坐立难安的金山。

推特上一则“首部单一市场破10亿美元电影”的预测,意外点燃了大洋彼岸的酸火。某好莱坞投资人兼扎导铁粉的影评人,转推时甩出一句:“第一部真正无人观看的10亿美元大片!除了中国人以外!”空气里顿时飘满柠檬味——毕竟十年前,全球票房破10亿还是好莱坞专属勋章。

被戳中痛处的好莱坞精英或许忘了,电影从不是单选题。《哪吒2》团队用1.5年时间雕琢出2亿个天兵天将与妖族模型,把传统神话掰碎了融进现代叙事。当银幕上响起原汁原味的“急急如律令”,北美院线经理却在为翻译抓秃脑袋。这恰好证明一件事:能在家门口让14亿人自愿掏钱的作品,根本不需要谄媚所谓“国际审美”。

有人质疑海外市场表现,却选择性忽视各国影院首周爆满的实况。更讽刺的是,这位投资人在嘲讽时,恐怕正看着自家项目惨淡的财报——2023年好莱坞超英电影集体扑街的教训还不够痛?
“百亿票房是刷出来的?”网友的争议比电影更精彩。有人认为《哪吒2》踩中了国民情绪:“90亿?中国人连夜排队也要凑出个整数!”也有人痛批“特效堆砌堪比手游”,甚至搬出《泰坦尼克号》对比艺术价值。更有观众借题发挥,把哪吒申公豹解构成人生三阶段:年少逆天改命,中年认命躺平,老年混吃等死。

这些声音恰恰验证市场的公平性——100亿票房背后是实打实的观影人次。印度《巴霍巴利王2》在本土狂收10亿人民币时,中国观众同样不会多看一眼。文化产品本就有地域壁垒,非要强求“全球通吃”才是霸权思维作祟。
“破防背后藏着产业变局”当中国动画电影开始刷新票房纪录,好莱坞焦虑的不仅是钱袋子。那个靠变形金刚和超英就能收割全球的时代正在崩塌,《哪吒2》证明东方叙事同样能创造商业奇迹。北京某影院经理透露,春节期间的IMAX厅几乎被家长与孩子包场——这意味着国产IP正在培养下一代观众。

比起酸葡萄心理,更该警惕的是双标逻辑。漫威电影在北美市场占比超50%时无人质疑“单一市场”,轮到中国电影主场作战反倒成了“闭门自嗨”。说到底,某些人只是无法接受游戏规则被改写。
尾声《哪吒2》的票房计数器仍在跳动,影评人的推特页面多了条沉默的横线。上海某影院散场时,小孩举着哪吒玩偶喊出的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或许比任何数据都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