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随着解放军一路向南推进,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日子越来越难过,蒋介石眼看大势已去,开始琢磨退路。
最终,他选定了台湾岛,带着一批嫡系部队渡海东去。这一撤,便是70多年的两岸分离,也留下了至今仍未完全解决的台湾问题。
当时,到底有多少国军部队跑到了台湾?这些部队的军长们都是些什么人物?他们到了台湾后,又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命运?
计划撤退:国军是怎么跑到台湾去的?
很多人以为国民党的撤台是场慌不择路的溃逃,其实不然,这事儿背后有着周密的计划和准备。
早在1948年10月,辽沈战役正打得激烈的时候,蒋介石就已经把心腹召到一起,开始商量退路了。
蒋介石听完连连点头,立马行动起来。
1948年12月,他派陈诚当台湾省主席,为接下来的大撤退铺路;1949年1月,又赶紧把国家的黄金家底运到台湾和厦门,以备不时之需。
当时运到台北的黄金有260万两,存厦门的有90万两,还有38万两放在了美国。
这笔财富,成了蒋介石日后在台湾重建政权的重要资本。
比如,空军的撤退计划甚至早在1948年5月就拟好了,实际撤退从11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949年前半年;海军则在1949年5月集体撤出,保存了相当完整的实力。
这种提前布局,让国民党在台湾依然拥有不小的军事力量,也为日后的台海局势埋下了伏笔。
那么究竟有多少部队跑到了台湾?
台湾历史学者林桶法在《一九四九大撤退》里考证过,1945-1953年间撤往台湾的国民党军人数量说法不一,从50万到100万都有人提过。
综合各种资料看,1945-1949年间大约有50万国军到了台湾,之后又陆续有不少部队撤过去,比如1950年从舟山群岛撤退的7万余人,还有从海南岛、越南富国岛等地撤过去的部队,总共约60余万军人。
这支队伍,成为了蒋介石在台湾立足的重要基础。
军队改造:蒋介石如何重组这支杂牌军?
撤到台湾后,蒋介石面临一个大难题:这些从大江南北撤过来的杂牌军,怎么才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毕竟在大陆时期,军阀割据一直是国民党的心头痛。蒋介石的改革手段,既狠辣又高明。
首先,蒋介石下了一道命令:撤销所有地方部队番号,只保留中央军的嫡系部队。
那些地方部队的官兵被拆散,分配到各个嫡系部队中重新训练。这一招,不仅加强了蒋介石的权力,还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国民党的军阀割据问题。
讽刺的是,蒋介石在大陆几十年都没解决的军阀问题,在台湾这块弹丸之地上反而迎刃而解了。这何尝不是历史的一个玩笑?
除了整编军队外,蒋介石还加强了对军队的思想控制。
每个部队都设立了政治部,专门负责监督官兵的政治立场。
所有军官必须定期参加政治学习,宣誓效忠蒋介石和三民主义。这种做法,其实有点像他在大陆时期看到的共产党的政工制度。
从这一点看,台湾军队更像是蒋家王朝的私人卫队,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军队。
但说实话,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不太现实。
20支主力部队及其军长的命运全景
说了这么多,现在是时候揭开这20支撤台部队及其军长们的真实面目了:
由此可以看出来,撤到台湾的国军主要有20支部队,他们的军长命运各异。有的飞黄腾达,平步青云;有的却郁郁不得志,甚至遭遇软禁。这些人的起伏,也正好反映了台湾政治的复杂多变。
最风光的当属蒋介石的几位心腹。
宋心濂的命运同样精彩。
桂永清也是个有意思的角色。
这三位,都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在台湾军政系统里可谓呼风唤雨,过着令人羡慕的荣华生活。可以说,跟对人是他们最大的成功之道。
在撤台军长中,命运最为悲情的要数孙立人了。
刚撤到台湾时,孙立人的仕途一片光明。
这一关,就是33年!直到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孙立人才重获自由,但此时他已是87岁高龄了,只能在台北的一栋小楼里度过余生。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说白了,还是权力斗争惹的祸。
孙立人的遭遇,折射出台湾早期政治的专制本质和内部斗争的残酷。一个曾经的抗日英雄,却因为权力斗争被软禁大半辈子,这种遭遇着实令人唏嘘。
结语
1949年那场大撤退,某种程度上成了两岸命运的分叉点。从那以后,大陆和台湾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各自的政治体系和社会形态。
那些随国民党撤往台湾的军队将领们,有的风生水起,有的郁郁不得志;有的长期居于要职,有的却遭遇不幸。他们的个人命运,映照着那个特殊年代的复杂变迁,也体现了历史选择的偶然与必然性。
如今,两岸关系经历了从对抗到交流、从隔绝到融合的漫长历程。伴随着中国大陆的和平崛起,两岸关系也在不断演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能够摒弃历史恩怨,携手共创属于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