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为何在十三四岁出嫁?不是男人爱吃“嫩草”,原因很现实

化而为鹏 2025-02-06 22:38:41

我国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句诗是用来形容一位姑娘的美丽的,而其中的“豆蔻”,则是指十三四岁的少女,这也说明了,古代男子似乎对十三四岁的少女情有独钟,也就是说,这个年龄的姑娘便可以出嫁了,那么,古代女子为何在十三四岁出嫁?不是男人爱吃“嫩草”,原因很现实。

按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女子结婚的年龄最低都要在二十岁左右,而对于十三四的少女来说,在人们的心目中可还是一个孩子呢!大家根本就不会拿她们当成年人来看,更不要说娶她们为妻了!再说,谁家的父母又愿意将自己这么小的闺女嫁人呢?然而,古代男子却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少女,而作为养她们的父母也并不为此感到心疼。

很多人会认为古代男子爱娶十三四岁的少女为妻,是因为他们想“老牛吃嫩草”,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古代男子结婚时年龄照样也不大,我国民间以前便有这样的说法:男儿十五立父志。这说明古代男子的结婚年龄也在十五岁左右,这与那个时候的女孩子而言,又何来“老牛吃嫩草”之说呢?那么,这其中究竟是为啥呢?其实,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古代女子之所以十三四岁出嫁,是因为那个时候的人的平均寿命都只有三十多岁,这种情下,男女双方都不允许晚婚晚育。因为如果结婚太迟,常常会造成他们的孩子出现幼年丧父或者是丧母的悲剧。那个时候的医学并不发达,同时各种瘟疫疾病又恣意传播,所有这些情况常常会让很多人过早夭折,如果他们不早点结婚,便很容易造成绝嗣。

其次,古代女子早嫁,也与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有关。因为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极为低下,生了姑娘的家庭,本来就不高兴,所以他们便想早点让她们出嫁,以此来减轻家庭的负担。同时,古代女儿出嫁还有一份颇丰的聘礼,这也能给她们的娘家资助一笔不小的资金,所以,养闺女的人都想让自己的女儿早点嫁出去。

第三,古代女子早嫁,也与古代封建社会的政策有关。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由于朝代更替或皇室里争权夺利,经常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这些战争难免会发生大量的人囗死亡,所以,为了恢复人口,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们都会颁布各种政令来刺激人口增增长。比如奖励生育,惩罚晚婚晚育的闺女家庭等。

在我国历史上的汉朝,为了刺激人口增长,汉惠帝就曾经颁布了这样的法令:如果谁家姑娘到了十五岁还没有出嫁,就会增加五倍的人头税!而当时汉朝的人头税为120钱,相当于一石粮食,约为59.9斤,如果增加为5倍,则要交300斤左右的粮食,这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年代,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所以,为了避免沉重的赋税,养闺女的家庭都争先恐后地将女儿早早地出嫁了。即使历史上的唐宋时期,朝廷都将女性的结婚年龄规定为13岁,这样的政令,难怪古代女子大多数都在十三四岁就出嫁了,谁敢与官家作对呢?

0 阅读: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