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唯一没杀过功臣的皇帝,却惨遭灭族,世间再没这个姓氏

河山明志 2024-10-22 02:53:09

打天下时可共苦,守天下时却不可同甘,历朝历代的开国帝王几乎都对功臣忌惮不已。心地稍善的帝王勉强愿意“杯酒释兵权",让功臣不至下场凄惨,而大部分帝王更倾向于"抄家灭门",将功臣斩草除根。在帝王中有一位却与众不同,不仅对功臣仁至义尽,甚至惠及他们的后代,那就是秦始皇。

帝王对功臣的忌惮情有可原,一般出于两个考虑。首先,开国的功臣们大都是马上打天下,手中握有重兵。帝王们深知兵马是夺天下的关键,即使此刻这些功臣没有不臣之心,但是人心难测,难免哪天生出变数,不如先下手为强。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就是出于这种考量。其次,帝王在位,尚可以牵制住这些臣子,万一自己不在,继位的后代又能力不足,那打下的江山就要拱手让人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清朝虽然表面对其恩宠有加,实际上却暗中提防,只是碍于局势,无法夺其手中权利。也正因为如此,吴三桂才能在康熙年间发动“三藩之乱"。康熙有勇有谋,对抗吴三桂尚且费了番功夫,若是继位的帝王昏庸无能,这帝位花落谁家还真犹未可知。

秦始皇胸襟开阔,能善待功臣,其实在天下未定前就能看出。在秦国谋划灭楚时,秦始皇曾问属下,需要多少兵力才能灭楚,老将王翦认为至少需要六十万军士,而小将李信则说,至多只用二十万。秦始皇对李信赞赏有加,认为王翦不复当年之勇,于是重用李信去灭楚。

可惜的是,李信并未如秦始皇所愿,一举攻下楚国。李信开始攻城时势如破竹,但是也正因为形势大好,李信过于轻敌,结果被项燕从后偷袭,很快秦军就溃不成军,大败而归。秦始皇大为震怒,然而盛怒之下的他行事却令人叹服。

灭楚失败后,秦始皇做了两件事,第一,饶李信不死,第二,亲自向王翦道歉,请他出山。书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李信的结局,但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燕、齐被灭在楚被灭之后,也就是说灭楚失败,李信可能被处罚,但性命无虞。李信不仅自己安然无恙,亲人也并未受到影响,其后代更是声名显赫,譬如李广。王翦因不被信任而推脱有病回家养老,后来又得到秦始皇的亲口道歉,此举可谓极下帝王面子。秦始皇并未对他怀恨在心,灭楚以后,又重用他南征百越,且封其为武成侯。王翦的儿子王贲也被秦始皇封侯重用。

由此可见,秦始皇并非心胸狭隘之人,反而爱惜属下,后来不杀功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实际上,除李信和王翦外,其余的功臣也都在灭掉六国后备受重用,位高权重。文臣中,李斯被任命为丞相,辅佐秦始皇巩固政权,而武将中,蒙恬、蒙毅也手握重权,因秦始皇的看重,蒙氏家族的地位远超从前。除此之外,一些声名不够显赫但也有从龙之功的臣子也都被善待,譬如冯劫等人。

可惜的是,秦始皇对功臣如此仁至义尽,自己的子孙后代下场却并不好,嬴氏家族从鼎盛到被灭,犹如昙花一现。

秦始皇在南游时病死,为避免朝堂生变,李斯等重臣决定秘不发丧。赵高、李斯趁公子扶苏不知此事,趁机扶胡亥上位。胡亥此人心狠手辣,上位后,先伪造诏书,将扶苏赐死。

逼死最大的敌人后,胡亥仍然觉得不够,先是将十二个兄弟处死在咸阳,后又在杜邮将十六个兄弟姐妹碾死。公子高见兄弟姐妹皆死于非命,主动提出为秦始皇殉葬,以保全家属。

至此,胡亥只剩下三个兄弟尚在人世,他们谨言慎行,行事无可挑剔,但是胡亥却不愿放过他们,最终逼迫他们自刎。当然,胡亥自己也并未得到好下场,他最后被赵高派人逼死。

秦始皇被李贽誉为“千古一帝",其胸襟,其作为,“千古一帝"确实是实至名归。只可惜如此功业却“传给"了秦二世,他行事残暴而不自省,不仅将累代之功毁于一旦,还将家族引向了绝路,令人感叹。

声明:文图均转载网络,内容未核实,如有侵,请联系删除。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