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贞为何可以稳当十年皇帝?乱世问题虽然多,但谁让后梁底子好

史说畅谈 2025-02-08 16:25:34

大运九年(923年)秋冬交替,凉风习习,李存勖带领后唐大军兵临开封城下,后梁统治终于走到了尽头。末帝朱友贞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选择了殉国。二十世纪初,史学家薛居正曾感叹:"虽天命之有归,亦人谋之所误也",一语道出了这段历史的无奈与辛酸。

五代十国是历史上一个极端动荡的时期。动乱中的皇帝更替如同走马灯,平均每位皇帝在位时间不过数年。然而,在这个动荡的背景下,朱友贞却创造了一个奇迹,他稳坐皇位近十一年。这个奇迹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后梁立国之初,朱温开始着手建立强大的中央军权。他削减地方藩镇自辟幕僚的权利,收回地方人事任免权,使地方藩镇难以对抗中央。朱温还创建了一支强大的禁军,以六军和侍卫亲军为核心,通过分权制衡,确保没有一人能够独揽大权。朱友贞继位后,依靠此军事布局维持了中央对地方的强大控制。在齐整的禁军和有效的分权下,虽有些藩镇如河中、徐州等地发生叛乱,但均被迅速平息。

尽管军事力量强大,朱友贞的治国方略却并非毫无冲突。他弑杀兄长朱友珪后即位,虽然名义上是为父报仇,但事实上并不具备合法性,导致地方实权派的怀疑和诸侯间的不满随之而来。然而,尽管内忧外患,朱友贞表现得相对稳重,不再随意屠戮功臣,维持了一定的政治平衡,这使得后梁君臣在外敌面前尚能保持一种表面的和谐。

在外部威胁方面,河东李存勖的存在一直是悬在后梁头上的利剑。后来的历史证明,正是李存勖的崛起与后梁的内耗,使朱友贞长期面对内忧外患。在这样的压力下,虽然朱友贞减少了屠戮功臣,这保证了在李存勖兵锋未至的时候,后梁尚能对外争斗维持一定的战争红利。

除了军事和政治上的策略,朱友贞自身的心机和权谋也为其稳固皇位提供了保障。他在开封即位,不愿意前往洛阳举行登基典礼,甚至在三年后才在众人劝说下举办祭天礼。他深知开封作为自己的基本盘的重要性,始终不愿离开此地,而历史证实他所做的决定是正确的,即便统治后期,李存勖大军逼近开封,他依然坚守,未曾想逃亡洛阳。

朱友贞为了避免宗室叛乱,他利用朱友孜的谋反事件,大幅削弱宗室的权力,将其软禁起来。同时,他在朝中安插了诸多心腹,如张汉杰、赵岩等,通过以内制外的方式确保中央的绝对控制。这种一系列的手段,使得朱友贞在位期间,后梁的内部虽然不是一片和谐,但至少无大的动荡。

而在这一系列权谋手段背后,老天也似乎帮了朱友贞一把。从贞明二年(916年)开始,第一代的后梁功臣如杨师厚、康怀英等相继去世,使得朱友贞减少了内部潜在的威胁。他们的离世,给了朱友贞更多的空间任用心腹,加强对权力的控制。虽然失去了这些功臣对国家军事力量是一大损失,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有利于朱友贞稳固其皇位。

然而,一切未必尽如人意。尽管朱友贞为保持统治付出了诸多努力,但他的猜忌之心使其任用的不少心腹和奸佞却为后梁带来了隐患,使一些有功之臣离心离德投向李存勖。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忠诚度降低,使得后梁内忧外患愈加严重。

最终,朱友贞支持的统治体系在李存勖的压力下显露出不可克服的劣势。龙德三年,李存勖得知后梁空虚后快速发动奇袭,在众多后梁将领内应下,李存勖顺利围困开封。眼见局势崩溃,朱友贞选择殉国,后梁走向了终结。

历经这段历史,我们能看到,朱友贞不仅仅凭借后梁父辈留下的强大国力和治理体系维持统治,还依靠自身的计谋与灵活变通在乱世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可是,他的猜忌心和用人不当,最终导致江山旁落,留下了让人深思的历史遗憾。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