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开国上将王宏坤在赴任的途中,偶遇了自己曾经的老首长刘世模。
在得知老首长的近况后,他既心疼又气愤:“都穷成这样了都不去找李先念?”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刘世模究竟经历了什么?
艰辛的革命生涯刘世模出生在安徽金寨的一个小山村中。家中子女众多,父亲又只是个普通的农民,收入不多,因此他从小便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
由于父母没能力供他上学,他从九岁时便开始为地主打苦工。
但因为常年遭受欺压,刘世模14岁那年便逃离家乡,来到镇上当了一名裁缝学徒。
然而,那时穷苦人家连衣服都没几件,根本请不起裁缝。只有大户人家过节时,刘世模才有出工的机会。而他一年到头挣的钱,也只能勉强糊口。
这种艰难的生活经历,让他不禁对这个世道产生了质疑。凭什么他们这些勤恳工作的人连饭都吃不饱,而那些好吃懒做的地主们却能不劳而获?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旧社会的不满越来越强烈。而他心中那颗名为抗争的种子也开始逐渐发芽。
1927年,全国各地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刘世模也加入到了起义队伍中。
由于作战勇敢,他很快便得到了组织的赏识。几个月后,他奉命前往麻城组织起义活动。
当时正值国内最动乱的时候,敌人发动了大量的地主、土豪武装。
很快,刘世模的身份便暴露了。敌人在展开对他的抓捕时,也加紧了对起义部队的进攻。
在如此险境下,很多人都生出了退缩心理,连夜逃离了部队。然而,刘世模却冒着生命危险,始终坚守在战斗一线,与敌人进行着抗争。
而他这种不畏生死的气魄也得到了革命人士周维炯的器重。
红军部队成立后,周维炯被任命为红11军97团团长。他亲自向组织“要人”,让刘世模成为了自己麾下的一名战士。
刘世模早就对大名鼎鼎的“炯爷”钦慕已久。如今得到对方的赏识,他在战场上也变得更加勇猛起来。
后来,他便跟随周维炯开赴豫东南建立革命根据地。那时97团的成员大多以农民为主,战斗力虽然强大,但会读书写字的人很少。
也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部队的群众工作开展得极为艰难。
为了让根据地尽快稳定下来,刘世模主动承担起部队的宣传工作。晚上时,他便自学文化;等到了白天,他便走街串巷,对群众讲解我党思想。
久而久之,部队便有了扎实的群众基础。97团也在豫东南打了一场又一场的胜仗。
周维炯对他进行了口头表扬:“干得不错!遇到困难敢‘挑大梁’,迎难而上,这才是我们党员的革命精神!我也要向你学习!”
从此以后,他便对刘世模更加看重了。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刘世模的作战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
他从学会单枪匹马地战斗,到学会带兵;又从学会带兵,到学会运用谋略,进行指挥。
随着战斗经验的积累,他的军功也越来越多,而他的职位也从一名普通士兵,晋升为了连长。
他知道,他之所以能有这么快的进步,离不开周维炯的提拔。
在他的心中,周维炯就是他革命道路上的领路人。
永远的遗憾1931年,周维炯被调任为红4军11师33团团长,而刘世模则担任副团长。两人来到了鄂豫皖根据地战斗。
不久后,敌人便调集数万重兵,开始围攻我军根据地。在各路敌军中,数岳维峻的34师最为突出。
他们长驱直入,一举攻占了我军驻守的要地双桥镇。为了重新夺回领地,周维炯带着刘世模等人对敌人发起了冲锋。
战斗刚一打响,刘世模便率部杀进了敌营。在激战数小时后,我军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外围阵地,并歼灭敌人两个连队,夺占了战场的大部分高地。
唇亡齿寒,镇内的敌人惶恐不安。他们立即出动了全部的火炮,对我军进行了疯狂的反扑。
刘世模带着战士们开启一场惨烈的血战。阵地几度失守,又几度被夺回。
但毕竟敌我实力悬殊,最后,敌人凭借着武器优势,击退了我军的进攻。而我军也到了弹尽粮绝的危急时刻。
就在敌人继续进攻时,周维炯突然亲自来到了前线助战。在他的指挥下,众人以正面突击为主,结合迂回穿插战术,成功将敌人分割。
刘世模抓住机会,立即对敌人进行了最后一轮猛攻。经过七个小时的激战后,敌人被我军全歼,师长岳维峻也被我军俘虏。
这场战斗给刘世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周维炯临危不惧,与战士们共进退的精神也深深鼓舞着他。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后,周维炯同志便不幸牺牲了。刘世模心中悲痛不已,他决心要带着老首长的遗志,继续战斗下去。
1932年,刘世模接任33团团长,开始带领部队的战士们继续驰骋疆场。
当了首长后,他对手下的战士们要求非常严格,又在生活中对他们给予无尽的关爱。
在与敌人战斗时,他不允许任何一个人退缩。在长途行军时,他也不会让任何一个人掉队,从未撇下过一个伤员。
渐渐地,他也成为了战士们眼中的好领导。
不久后,他被任命为红四军副军长,开始与李先念、许世友相熟。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国上将王宏坤成为了他手下的一名士兵。
在一次战斗中,我军遭到了敌人的重重围困。刘世模为了掩护李先念突围,决定从正面抵挡敌人的炮火。
李先念不愿他冒险,劝他留下。他却说:“您不用管我,我这条命早就交给党和部队了!”
之后,他便一马当先冲进了敌营。而他那毅然赴死的背影,在全军的战士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整个革命时期,刘世模打了无数场恶战、硬仗。而他的身体中也留下了数不清的弹片。长征结束后,他旧疾复发,留在了延安休养。
抗战开始后,我军的部队进行了整编。为了缩减部队,毛主席鼓励一些伤员复员回家。
为了大局考虑,刘世模离开了部队,回到了家乡。
但即便退出了军队,他的心也始终向着我党。
在整个抗日期间,他凭一己之力,拉起了一支数十人的游击队伍,与敌人进行着艰苦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提出了对革命年代有军功的将士给予照顾。此时,刘世模的肺病已经加重,不能劳动。
一家人挤在一个小屋子中艰难度日。即便如此,他依旧一声不吭,从未想过麻烦国家。
1950年,王宏坤在去北京赴任的途中,在湖北的火车站遇见了这位老首长。
两人多年未见,相逢后依旧亲密如故。
王宏坤得知他的近况后,又心疼又生气:“您都这么穷了,怎么不去找李先念?不去找我?您看您现在过得是什么日子啊!”
刘世模却不以为意道:“我现在过得挺好,能亲眼见到革命胜利,我就心满意足了,为何还要麻烦你们呢……”
王宏坤听后心中很不是滋味。回去后他便给李先念打了电话,说明了此事。
李先念非常重视此事,他立即为刘世模安排了医院,准备好好照顾他。
然而不幸的是,两年后,刘世模便因病去世了,享年42岁。
刘世模同志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为国家付出了全部,却不求回报。这样大公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