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放牛娃得天下,火烧庆功楼杀尽功臣,他是谁?

草原风大 2023-02-19 15:25:35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又名朱重八,明朝开国皇帝,41岁在南京称帝,年号洪武,在位30年,于洪武三十一年病逝,享年71岁。

明太祖朱元璋

一、出生贫苦,走投无路出家参军,苦心经营终发迹

元朝末年,社会矛盾持续激化,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百姓生活穷困不堪,难以生存。朱元璋就生于这个乱世,祖籍今安徽凤阳县,世代以租种土地为生,生活非常贫苦。朱元璋只念了几个月的私塾就辍学放牛。朱元璋17岁那年,淮北接连发生大旱、蝗灾和瘟疫,他的父母和大哥在不到十几天的时间里相继死去,家破人亡的朱元璋为了生存,只好进皇觉寺当了和尚(《明史》记载:"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

出家皇觉寺

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点燃了元末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朱元璋栖身的皇觉寺也被乱军烧了个精光,为保住性命,他投奔了另一支义军郭子兴,当了一名普通步卒。朱元璋当和尚时曾曾云游四方,见多识广,加之打仗机智勇敢,备受郭子兴看重,把他调到了帅府做事,还把养女嫁给他。从此,朱元璋的人生发生重大转变,从一名穷和尚变成了"朱公子",职位连连升迁。

红巾军起义

朱元璋严苦心经营、礼贤下士,三年后自己就有了一支近三万人的队伍和一批谋士猛将,其中就有他儿时亲密的伙伴徐达、汤和、邓愈、花云等,这些人以后都成了他最亲信、最得力的将领,明朝开国的功臣名将。在他们的辅佐下,朱元璋相继攻下了定远、和州后,朱元璋从谏如流,接受定远名儒冯国用的意见:"金陵龙盘虎踞,是历代帝王建都的地方,如果能以这里作为根据地,四出征伐,用提倡仁义来收揽人心,就一定能平定天下(这也是后来朱元璋定都南京的原因)。"

徐达

二、南征北战,消灭割据势力,灭亡元朝,一统天下

朱元璋严明军纪,严禁部下抢劫百姓的财物,掳掠妇女,滥杀无辜;他不断招兵买马,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他从善如流,任用足智多谋的儒生李善长,深谋远虑,效法刘邦心怀全局,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以图大业。

公元1356年,元朝的水军在采石矶被朱元璋歼灭,集庆城里元军投降,朱元璋胜利进入集庆。他将集庆改名应天府,从此他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根据地。此时占据浙江、四川、湖广的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已纷纷称王称帝,朱元璋却韬光养晦,只是默默地壮大自己的力量。作为一名战略家,他非常重视农业粮食生产,尽管军务繁忙,每到一地,总要关心当地农业生产,鼓励种田养蚕;安排军队耕种粮食,称为屯田;任命专职官员,负责修筑堤防,兴修水利,保证军粮的供应。在徽州时,朱元璋征求大学士朱升对他今后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他非常地高兴地采纳,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一步步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时机成熟,随着朱元璋势力的日益壮大,他与其他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为防腹背受敌,朱元璋决定先消灭东西两个强敌陈友谅(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出现过)和张士诚。

经过再三考虑,朱元璋决定先打位于上游的陈友谅,再收拾胆小懦弱、胸无大志的张士诚。陈友谅亲率25万大军围困洪都,双方在鄱阳湖进行决战。陈友谅将数百艘巨舰用连锁阵法联接起来,并列向前,其势如排山倒海,很是吓人;而朱元璋抓住对方大船相联、运转不灵的特点,派遣一二百只灵活的小船装满火药和芦苇,顺风放火,转瞬之间将陈军数百艘战舰全部烧毁(与诸葛亮“火烧赤壁”,大被曹操有异曲同工之妙)。仓皇之中,陈友谅也被流矢射中而死。朱元璋遂夺取了武昌。消灭了陈友谅后,朱元璋随即挥师向东,准备消灭张士诚。张士诚贪图安逸,目光短浅,其部属更是弄权舞弊,积弊很深。朱元璋根据张士诚辖区南北狭长、中隔长江、难以互相支援的弱点,先扫除了张士诚在淮河流域的据点,以剪除其羽翼,然后攻取湖州和杭州,断其两臂,将张士诚围困于平江城中。后来张士诚被俘,自缢身亡。张士诚覆灭之后,朱元璋又派兵消灭了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次年,朱元璋兵分三路直取福建,又乘胜进取两广,元军望风而逃,朱元璋的部队所向披靡。至此,朱元璋基本完成了统一江南的大业。

统一江南

在朱元璋逐个消灭南方各割据势力的同时,元朝统治下的北方却陷入了内部纷争的混乱局面。对北方元朝形势了然于胸的朱元璋决定抓住战机,乘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的余威举行北伐,一鼓作气,以推翻元朝。朱元璋再三告诫将士,要注意军纪,所到之处不要掠夺百姓财物,毁坏居民房屋。同时他还派人起草了告北方人民檄文,提出“驱除鞑虏、恢复汉宋”,广泛宣传伐元的道理和实行的政策,以瓦解敌元军,争取广大百姓的支持。朱元璋的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平定山东、河南等地,随后徐达直捣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往上都,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结束。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史称明太祖,国号大明,中国历史进入明朝统治时期。至此,中国重新归于大一统。

元顺帝逃回漠北

三、废除相权,设立锦衣卫,强化君主专权

打天下易,治天下难。朱元璋日夜思索如何将政权牢固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因此,重建政治、经济、社会秩序,创建保证新王朝长治久安的制度,于是朱元璋采取了系列强势措施。

朱元璋称帝

第一,杀掉胡惟庸,废除相权。朱元璋杀胡惟庸,表面上是因为胡惟庸胡作非为,归根结底却应该是皇权与相权的冲突。自秦朝以来的一千多年中,宰相是辅助君主执政的大臣,是统领百官、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在不同朝代,宰相的名称和职权虽然会有所变化,但其作为皇权和官僚制度之间的枢纽的性质却没有变化。在皇权与相权博弈的过程中,皇权日尊而相权日衰。然而,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不能容忍任何对皇权的挑战,所以他选择了废除宰相制度。所谓“事皆朝廷总之”,就是一切政务都由皇帝总揽,一切权力集中在皇帝的手中,使得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再也没能恢复。

杀掉胡惟庸,废除相权

第二,苛察吏治,屠戮功臣。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官吏腐败。因此,在与其官僚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朱元璋的内心极其偏激。报销腐败案发生后,朱元璋下令将全国各地衙门掌管印信的长官一律处死,副手打一百杖然后充军。这就是空印案。殿廷上肆意杖责大臣,以提高皇帝的威权,称作“廷杖”。屠戮功臣,胡惟庸案、蓝玉案、火烧庆功楼就直接杀掉34位开国元勋中的30人,仅有信国公汤和、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和西平侯沐英4人幸免。最残忍的是火烧庆功楼,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决定把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他又担心孙子驾驭不了朝中的功臣和老臣。为了朱家江山着想,朱元璋专门建造了一座全木结构的楼房—庆功楼。随后,朱元璋邀请朝中文臣武将到庆功楼参加庆功宴,结果在皇帝安排的豪华宴席上,这些功臣老将大吃大喝,开怀畅饮。眼看大时机已到,朱元璋起身离席而去。快下楼梯时,朱元璋回头发现刘伯温跟在身边,便问他为什么不去喝酒。刘伯温凑到朱元璋耳边,悄声道:皇上难道一臣不留吗?朱元璋听了,默默地走下楼,刘伯温跟随下来了。随着朱元璋一个手势,早已经等在楼下的禁军士兵,将摆放在一楼的干柴与火药、全部点燃。瞬时间,整个庆功楼被火焰吞没。结果赴宴喝酒的功臣全部活活烧死。朱元璋完全践行“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规律,与汉高祖刘邦如同一辙。

火烧庆功楼

第三,设置锦衣卫特务组织,直属皇帝指挥,也是朱元璋法外用刑的专政工具。利用锦衣卫对官员们严密监视,制造白色恐怖。有些官员在家里作一首诗,第二天朱元璋就会知道。有些官员在上朝前,会先与家人诀别,因为担心晚上会回不来。朱元璋对官吏的贪腐行为也予以严惩,官吏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就会被处以死刑。因此,在洪武一朝,士大夫们多数将做官视为畏途,这就是明太祖的“以重典驭臣下”,同时也造成整个明朝锦衣卫专权。

建立锦衣卫

第四、亲藩体制,巩固“家天下”。公元1370年,朱元璋将其几个儿子陆续分封为各地藩王,藩王有极高的地位,拥有护卫军。朱元璋封王建藩的目的,就是要子孙共同维护朱姓天下。在朱元璋年近七旬的时候,他对身后的事情做了周密的安排。他强调,朱姓诸王在朝廷出现“奸臣”时可以奉密诏“靖难”。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有强烈的“家天下”思想,这点很像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刘邦分封同姓诸王,杀白马以盟,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希望通过分封来保证朱氏家族永远的尊荣。然而,所谓亲情,永远只是一个相对有限的圈子,是一个以核心家庭为中心向外适度扩散的圈子。而且,朱元璋大概也没有想到,祸起萧墙往往比来自外部的攻击更具有毁灭性!

朱元璋封王建藩

四、文盲出身,留下霸气名诗36首

中国古代皇帝中,乾隆以文艺耀世,朱元璋以文盲著称。乾隆一生写诗四万多首,创历史之最,却没有一首脍炙人口;朱元璋仅有36首诗传世,却散发出舍我其谁的王者气概。

《天地日月》: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晨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咏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愤题和尚诘问》: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汉,只恁哓哓问姓名。

《金鸡报晓》: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尽残星与晓月。

《咏燕子矶》: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江作竿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秤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朱元璋的《咏燕子矶》

公元1398年,朱元璋完成了他人生的谢幕。从农民变为皇帝,朱元璋的一生绝对可以用传奇来形容。他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创建了一个持续了二百余年的王朝。客观评价朱元璋的历史地位:首先,他结束了元末二十余年的战乱,统一全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大明帝国;其次,他创造了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度中央集权制的政治系统”。

0 阅读:5

草原风大

简介: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