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成看似冷面孤傲,实则铁骨铮铮,不顾个人安危为粟裕仗义执言

史海撷英 2025-03-12 16:00:58

在我军的开国中将中,王必成(1912年2月29日——1989年3月13日)将军个性鲜明。在战场上,国军称呼他的部队是“老虎部队”,有俘虏称:“当我们得知与我们交手的是‘王老虎’的部队,就知道这一仗必败无疑。”在陌生人眼中,王必成还是一个十分奇特的人。他看上去有些孤僻,不苟言笑。有部属来到王的司令部,他无非就是这么几种对话的方式:“来了啊”“有事吗”……如果来者没有多余的事,他不会多说一句话。对王必成不了解的人,容易觉得他“拒人于千里之外”。

那么,真实的王必成果真像林彪那样孤傲冷僻吗?其实不是的。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能够仅凭外貌和他人的评论。一个人真正的性格和秉性,需要我们在对方的一言一行中加以分辨。

在抗战时期,王必成是粟裕将军手下的一员猛将。在王必成眼里,粟裕是一名当之无愧的优秀人才,他忠心耿耿、一心为国为民且满腹才华,这样的人才,深受王必成的钦佩。

王必成

当年因形势所迫,王必成必须要“揭发”粟裕的“罪行”。王必成万般无奈之下,当众“批判”粟裕的错误。当时,贺龙在旁一言不发,事后却感叹道:王必成此人可交!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这些人的故事总是让人动容。

知遇之恩

王必成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早年时期辍学务农,十四岁那年便跟着伙伴们参加农民运动。王必成没有文化,但他并不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人。

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之中,王必成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天赋。除此之外,他的思想观念也十分先进。王必成认可共产党的主张和思想,且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加入共产党。

后来,有过农民运动经验的王必成经人推荐加入了党组织。在接下来的几次运动和战役中,王必成立下了一桩又一桩的战功,在军中崭露头角。

人生在世,无人可以确保自己的选择能够始终保持正确。在与国民党对战的一次战斗中,王必成领导的小组作战失败,影响恶劣。为此,王必成的上级领导想要撤掉王必成当时的职位,以示惩罚。可对于王必成来说,他当时的职位是凭借着自己的战功换来的,是自己荣誉的标志!就在他万般懊悔之际,事情出现了转机。

粟多珍

粟裕和其他同志一起为王必成求情,希望能够给王必成一个机会改过自新、弥补这一次的错误的机会。粟裕之所以会为王必成求情,其实是看到了王必成在这场战斗中的真实表现。

作战前,因为我军对国军力量的评估不准确,导致我方委派火力不敌国军。火力的不足,是导致这场战斗失败的直接原因。在这种以弱对强的战况下,王必成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作战能力,成功带领着作战小队多次突围。如此情况,实属不易。也正是如此,粟裕才会帮着他说话。

粟裕同志的帮助和知遇之恩让王必成很是感激。他很珍惜这次机会,并在随后的孟良崮战役中打出漂亮一仗,一雪前耻。

无奈批判

政治形势风云变幻,许多优秀革命同志的际遇也随着政局动荡而沉浮不定。粟裕同志的前半生顺风顺水,战功无数。他身上的荣誉和奖章,总是被人们赞颂。

正所谓“树大招风”。一个人的成就越大,名声越美,就越是容易遭遇小人的陷害。当年,粟裕被任命为参谋长,工作期间得罪了不少人。这些人暗地里搜寻着各种所谓的“证据”,并夸大其词污蔑粟裕有多次“擅权行为”,给他扣上了“极端个人主义者”的帽子。

粟多珍

对于这些人的污蔑,粟裕有口难辩。1958年5月,中央军委召开了一次批判大会。会上,粟裕受到一些莫须有的批评,粟裕却一口难辨,焦灼万分。

在那段时间里,针对他的批判始终不曾停止,参与到批判会中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有人指责他的从政风气,有人指责他在淮海战役中指挥失当。如此种种,批判声不绝于耳。

当时,王必成作为粟裕的得力干将,处境十分尴尬。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批判者想要从王必成口中套出信息,给予粟裕致命一击。那些人要求王必成揭露粟裕的罪行,并与粟裕划清界限。

1958年的一天,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受到错误批判,很多同志都在会场上发了言,这让粟裕感到十分孤独和无助。时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的王必成也来参加这次会议了。大家都知道,王必成在解放战争时期,是粟裕手下三员虎将叶、王、陶之一,深受粟裕的信任和爱护,两个人也建立起了生死战友情。因此,在会议召开之前,就有人专门给王必成通气,说他最了解粟裕,让他跟上会议形势,主动在会议上揭发粟裕。王必成按住了心中怒火,直接问来人,要他揭发什么。来人便给他讲,就揭发粟裕是个大阴谋家。王必成听完点了点头,表示他会在明天讲这个问题的。

第二天的会议上,轮到王必成发言了,他轻轻地站起来,清了清嗓子,对着话筒大声说:“我是奉命来揭发粟裕的,昨天有人专门跟我通气,要我揭发粟裕是大阴谋家。”

王必成

一开始,大家还真以为,王必成要揭发粟裕了。可王必成把这话一说出口,大家立即明白了,他这是要逆势发言了。果真如此。王必成对大家讲,他与粟裕共事多年,是非常了解粟裕的,尤其是对粟裕的大阴谋,是有着深刻体会的。

会上,王必成说:“我奉命揭发粟裕,我在粟裕将军旗下战斗多年,对粟裕的大阴谋,有两方面的深刻思考。那就是‘大’和‘谋’。”“在济南战役尚未结束之际,粟裕将军已定好下一步计划,他向党中央和毛主席建议,准备进行淮海战役,基本解决蒋介石的主力。中央接受了粟裕将军这一提议。”“幸运的是,最后我们吹响了淮海战役胜利的号角。这个‘谋’有多大我不敢评论,也没资格评论,毛主席老人家知情。至于‘阴’,我觉得是空穴来风,我没有体会过,也不知道,请知情者揭发。”

此言一出,会场上顿时鸦雀无声。要知道,王必成这番维护的话语,能够让他也成为批判对象之一。这番话后果将会如何,王必成心里比谁都清楚,可他还是顶着压力说了出来。

“此人可交”

那场军委扩大会议,贺龙当时也在场。会上,贺龙对于批判粟裕一事并未做出任何评价。听完王必成的话以后,贺龙心中也出现了不一样的感觉。会后,贺龙感慨道:“王必成可深信,可深交。”而粟裕在晚年回忆王必成发言这一幕时,深情讲,他坚信王必成会支持他,更不会落井下石,他还那个王老虎,依然有那样的虎劲。

可惜的是,尽管王必成在会议上仗义执言,但他无法改变粟裕的境遇。会后,粟裕被免去了总参谋长的职务,担任了军事科学院的副院长。从此,远离了军队的一线指挥核心。

王必成

但王必成对他的尊重并没有随着他职务的降低而减弱,他一直尊称粟裕为老首长,只要有出差到北京的机会,就必然要去看望老首长。

1984年2月5日,粟裕将军因病去世,至死没能正名。王必成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个消息,他失声痛哭,说老首长的才华被浪费了。而他哭过之后,又是第一时间来送别粟裕,整个全程都在陪伴着粟裕的家人,也与他们一起,送别老首长最后一程。当粟裕的家人在粟裕骨灰中拿到三块弹片的时候,王必成更是抑制不住泪水了,说这就是老首长革命功勋的见证,悲伤之情甚至感染了在场所有人。

粟裕生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自己被平反。王必成得知此讯之后,悲痛万分,当即准备写信给中央,请求帮助粟裕将军平反。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此举无异于引火上身。若不是粟裕的妻子及时制止,王必成还真就把那封信寄出去了。

王必成

1989年3月13日,王必成也去世了。他心中尊敬的粟裕将军还未洗清身上的罪名,他也没能帮上忙,这让他感到终生遗憾。1994年,《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张震、刘华清两位军委副主席的署名文章《追忆粟裕同志》。也就是此时,粟裕身上的闪光点才再次出现在众人眼前,那些无端被扣上的帽子也由此摘下。这一天,粟裕的老伴楚青,专门打电话给王必成的妻子。叮嘱她一定要把这天的报纸供奉在王必成遗像前,告诉他,他最关心的老首长的事情已经解决了。

王必成没什么文化,但他的朴实和善良,让他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认可。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和无情的批判。在对粟裕同志批判声不绝于耳的情况下,王必成挺身而出,为粟裕说话。这种真挚的战友情谊,是给予当时深陷低谷的粟裕同志最大的精神温暖。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