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响封建社会丧钟的克伦威尔掌握权力后便脱离人民走上专制之路

史海撷英 2025-04-25 15:14:49

就整个世界历史而言,1640年是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跨入了资本主义时代。而敲响封建社会丧钟的人就是这次革命的领袖——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年4月25日——1658年9月3日)。他为了保护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跃马疆场,挥戈厮杀,使皇家军队望风披靡;他还威坐法庭,庄严宣判,将国王头颅斩落于地,成了革命中叱咤风云的英雄。

1599年4月25日,克伦威尔出生于英格兰东部亨廷顿郡一个中等乡绅家庭,其祖辈曾是英王亨利八世的宠臣,父亲是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国会议员。1616年,克伦威尔曾入剑桥大学读书,次年因父亲去世而辍学,不久后即到伦敦读书,专修法律。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继承祖业。早年的家庭教育以及学校中强烈的反天主教气氛,使克伦威尔还在革命前就以一个抨击国教主教制的虔诚的清教徒而知名。1628年他当选为国会议员,开始走上政治舞台。

17世纪上半叶,随着英国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强烈要求解除封建制度对自己的束缚。他们利用国会猛烈抨击封建当局,主张限制王权。同时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要求摆脱封建制度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于是,二者为了共同的利益就站在了一起。但是1625年即位的查理一世却变本加厉,加强了他的专制统治。1629年他下令解散国会,逮捕反对派议员,压制任何反政府言行,更加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终于在1639年,苏格兰人民发动了起义并向英国进攻。这次起义点燃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

国王查理一世为了筹集军费,被迫于1640年4月重新召开国会。但他没想到,议员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们却把议会当作公开向封建权威挑战的舞台。这其中就有克伦威尔。1641年,克伦威尔参与起草了《大抗议书》,列举了查理一世的罪行,指责教会给英国带来的危害;要求实行改革,保证工商业自由,建立大臣对国会的负责制,限制主教权力等。这一抗议书激起了查理一世的愤怒,竟然企图加害国会议员中的反对派首领,结果被挫败。这时,国王与议会已处于敌对状态。查理一世在1642年1月10日潜出首都,8月22日在诺丁汉组织了大批军队后,向国会宣战。

战争初期,由于议会中许多人想与国王妥协,采取了消极保守的战略,导致了国会军队节节败退。10月,王军攻陷了牛津;11月又进逼伦敦,国会面临着危险。这时,国会中的一些议员清醒过来,一方面组织伦敦民兵,保卫首都;另一方面,又奔赴各地,组织武装力量从外围打击王军。

奥利弗・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回到家乡,在自耕农中招募士兵进行严格训练,组成了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骑兵队伍。尽管最初只有60人,但由于这些士兵都有坚定的目标和顽强的意志,忠于国会事业,所以在和王军战斗时骁勇无比,连连得胜,队伍也逐渐壮大,被人称为“铁骑军”。就这样,克伦威尔率领他的铁骑军艰难地扭转了战场上的局面,把保王党人赶出了林肯郡。“铁骑军”从此成为国会军中的中坚力量,克伦威尔也因此晋升为中将。

国王查理一世事先怎么也不会想到在马斯顿荒原会发生一场决定其将来命运的重要战争。马斯顿荒原位于英国北部约克郡以西,这是一片广阔的草原,周围山坡上灌木丛生,草原附近的田地里长满了庄稼,一派祥和景象。1644年7月2日黄昏,草原上下起阵雨,雾蒙蒙地腾起一股无名的肃杀之气。国王军队大部分都集合到这里,正在卸装宿营。突然,埋伏在灌木丛和庄稼地中的国会军杀了出来,犹如天兵从天而降。国会军在克伦威尔的指挥下,杀得王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这次战斗,王军损失了4000多名士兵,查理一世在北方的据点被摧毁,战局迅速扭转。这一仗之后,克伦威尔被誉为“铁人”,和他的“铁骑军”一起闻名全国。

1645年1月,国会通过“新军法案”,授权克伦威尔按“铁骑军”模式组建“新模范军”。从此,克伦威尔事实上成为国会的最高军事统帅。1645年6月,新军在纳斯比战役中一举摧毁王军主力,收复牛津,查理一世仓皇出逃,被苏格兰扣留。不久,英国国会用40万英镑将国王买回,囚禁于赫姆比城堡,第一次内战结束。内战结束后,国会中出现了分歧。长老派主张停止革命,解散军队,实行君主立宪制,并暗中与查理一世谈判,互相勾结;而以克伦威尔为代表的独立派,则主张继续革命,以争取更多利益。分歧的结果是,克伦威尔把国王移至新军大本营纽马凯特城堡,并且凭武力使长老派重要分子出走,自己则控制了国会。

这时,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和平民的“平等派”于1647年10月提出“人民公约”,要求取消一切特权,实行成年男子的普遍选举制,建立一院制国会。而以克伦威尔为首的上层独立派则认为君主制不能动摇,应保留王位和上院,财产权也不得侵犯。这就引起了广大士兵群众的不满,克伦威尔逐渐失去了民心。1647年底,查理一世从纽马凯特潜逃,次年初纠集了各地保王党军队掀起了第二次内战。苏格兰军队也乘机进攻英国北部。面对危机,克伦威尔为了换取士兵的支持,只好答应战后实现“人民公约”。于是,广大士兵群众再度支持克伦威尔,几个月就平定了王党叛乱。8月在普列斯顿战役中击溃了苏格兰军;9月攻占了苏格兰首都爱丁堡,内战很快就结束了。

1648年12月,克伦威尔将查理一世押至伦敦,并逮捕和驱逐了140多个在战争中与王党勾结的长老派议员。1649年1月,在克伦威尔主持下,国会与军队共同设立最高法庭,审理国王案件。27日,克伦威尔宣布查理为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公敌,法庭宣判处以死刑。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推上了断头台。就这样,统治英国近千年的封建制度结束了。5月19日,国会宣布英格兰为共和国,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奥利弗・克伦威尔

但是共和国的成立并不能掩盖国内矛盾的产生。以克伦威尔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贵族拒绝实现人民公约,在经济上又加重了广大农民和平民的不满,人民内部斗争激情又重新高涨起来。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拒绝实行民主改革。广大城乡贫民的处境日益恶化,他们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土地问题。1649年4月,一小群贫苦农民和城市无产者在伦敦附近的荒山上开荒种地,过共同劳动、共同衣食的公社集体生活。他们由于挖掘荒地而得名为掘地派。掘地派的行动很快获得了各地的响应,英国各郡都发生了贫民耕种荒地的运动,有的地方参加者达千人之多。声势浩大的掘地派运动威胁到私有制的基础,引起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恐惧。1649年9月,克伦威尔统治集团采取武力镇压。到1651年底,各地的掘地派运动都被镇压下去了。克伦威尔派军队镇压各地的“掘地派”运动,这表明克伦威尔及其政权正式脱离了广大人民,走上了专制道路。

国内平定之后,克伦威尔又率大军出征爱尔兰,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并侵占了爱尔兰2/3的土地。1650年,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在苏格兰被长老派国会拥为英国国王,发动了复辟王朝的战争。尽管广大农民不满共和政府,但他们更痛恨封建王朝。他们在大敌当前之际,以大局为重,自动拿起了武器,站到了政府军一边同复辟军展开斗争。最终,复辟军被全部歼灭,查理二世逃亡国外。虽然复辟战争失败了,但保王党残余分子仍然想利用人民对政府的不满,蠢蠢欲动;而广大农民对于日益腐朽反动的共和政府,再也忍无可忍,也正在酝酿着新的暴动和起义。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已经意识到这内外交困的危险,决定依靠强权建立资产阶级军事专政,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统治就应运而生了。1653年4月20日,克伦威尔命令士兵强行解散国会,又从各郡选择亲信140人,于7月组成“小国会”。12月12日,小国会宣布将政权交于克伦威尔,国会自行解散。16日,伦敦举行盛大典礼,庆祝克伦威尔成为“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护国主”。护国主集各种大权于一身,并且是终身制。克伦威尔还兼任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陆海军总司令;拥有立法权和对国家法令的最后否决权;和国务会议共同拥有行政权。但克伦威尔仍不满足。1657年,他改护国主为世袭制,使自己成为没有国王头衔的国王。

这种独裁统治自然不能造福英国,克伦威尔一方面对内残酷剥削百姓,镇压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又对外发动了殖民战争,目的是为了缓和国内开质,转移人民视线,弥补战争带来的财政危机。1654年英国取得了与葡萄牙通商的特权,还迫使丹表允许英国船只自由出入波罗的海;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加勒比海上的奴隶贸易中心牙买加岛……

奥利弗・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的执政思想过于严苛。他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从小就在清教氛围中长大。他在剑桥大学就读的西德尼·苏塞克斯学院,更是被称为“清教主义的渊薮”。这种信仰导致他试图将清教理念强加于全体国民。禁止赛马、斗鸡、酗酒这些还算情有可原,但连看戏、玩纸牌这样的日常娱乐活动都要禁止,就显得太过苛刻了。

共和政权在舆论宣传方面的失败也是重要原因。共和派的宣传乏善可陈,连弥尔顿写的《偶像破坏者们》都无法扭转局面。而且克伦威尔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治理模式。他与议会的矛盾始终存在,先后三次成立和解散议会。宪法也没有确定下来,两部宪法都形同虚设。后来他干脆将英格兰划分为11个军区实行军事统治。军区长官权力很大,连民众的娱乐活动都要管制。这种做法让他越来越像一个独裁者,人们甚至称他为“无冕之王”。

但是,这种军事统治是极不稳固的,国内外矛盾不但没有消除,反而愈演愈烈,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更加剧了政局的动荡。克伦威尔非常不得人心,以至于在他成为护国公3年后,有人匿名出版了一本小册子,鼓励人们将他刺杀。1658年9月,奥利弗・克伦威尔终于在内外交困中病逝了。他的尸体上被涂上了防腐的香料,以便为他举行一场皇家葬礼,他的遗体将躺在圣台上,让人们列队经过,进行最后一次瞻仰。但是,防腐香料没有起到防腐的作用。克伦威尔的遗体已经腐朽得无法见人。于是,他匆匆忙忙地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一个蜡像被展出,供人们参观。后来,一口空棺被安放在一场巨型葬礼的中央。一名观察者评论道:“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快乐的葬礼,因为除了狗以外没有一人哭泣。”护国政体也随之瓦解。他的儿子理查德虽然继承了父位,但是缺乏治国理政的能力,威望也不高,因此没多久便被推翻流亡异国,克伦威尔建立的政权彻底失败。后来,英国经过了近30年的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终于在1688年11月的“光荣革命”中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的君主立宪政体,完成了这场将近50年的革命。

克伦威尔的政权失败,既有其个人因素,也有客观原因。他的清教思想过于严苛,未能在宣传上塑造良好的共和国形象,更重要的是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治理体系。这些教训值得后人深思。克伦威尔是杰出的军事家,却不能说是杰出的政治家。他虽然在英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有着非凡的贡献,但作为最高执政者,他显得似乎有些不知所措,远不如在千军万马中干得得心应手。在他去世后,由于那些始终未能解决的矛盾,使他建立的政权最终走向消亡。不过,尽管克伦威尔的统治充满争议,但他依然是一个开创新时代的伟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