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想迁都洛阳,众臣强烈反对,他愤怒作出一预言,百年后成真

客观听書 2024-09-13 17:49:07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文丨梅川秋裤

编辑丨梅川秋裤

前言

赵匡胤,北宋的开国皇帝,在混乱的五代十国又一次将中华大地给统一了起来,可谓是创立了不世之功。

可在当上皇帝之后,却又拥有了更加远见的想法,也就是他想要迁都,来保证王朝的巩固,可大臣们强烈反对,甚至将唐朝拿出来举例。

无奈赵匡胤只能放弃迁都的想法,只能大胆做出预言,没想到百年之后这些预言竟然真的实现了。

那么这则预言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迁都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虑?

黄袍加身

说起赵匡胤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其中一句形容赵匡胤的典故更是广为流传,那就是“黄袍加身”,更是彰显出赵匡胤的富贵命,可小时候赵匡胤的经历只能用苦中加苦来形容。

赵匡胤从小就家境贫寒,并且那时正值战争年代,时局动荡,每天都是衣不果腹,于是乎他就有了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出去闯闯。

毕竟在家里等着也是只能饿死,怎么不出去找一条活路呢?就这样他和同村几个孩子相约来到外面的世界闯荡。

刚出来他们也并没有什么出路,也就是打打散工,只要给口吃的让他们干什么都行,好运不长,突然之间时局再次动荡,他们的差事也丢了,又回到了每天吃不饱的时候。

他们就又有了上山当草寇的想法,只要能吃饱饭让他们干什么都成,可草寇也并不是那么好当的,时局动荡一点还好,能打劫点吃的,可一等时局稳定,官府立马便派出军队开始镇压。

赵匡胤和兄弟几个也中了军队的埋伏,被带入军队之中,但是被抓住的结果就是从军,但是军队普遍非常腐败,可有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那就是郭威将军所带领的。

他也就在郭威将军手下做事,很快便得到了郭威将军的赏识,仕途是一路提升,直到郭威去世,他又跟着柴荣干。

赵匡胤南征北战,深得周世宗柴荣的赏识,一跃成为了柴荣的左膀右臂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

可随着地位的越来越高赵匡胤的野心也变的越来越大,等到柴荣病逝,赵匡胤的野心越来越大,他想要取而代之,在古代,要想继位就一定要名正言顺甚至是民心所向。

可赵匡胤也不知道自己手底下的兄弟是否支持自己,很快便有一次机会,北汉和辽国军队合并来犯。

后周小皇帝命令赵匡胤领兵出征,在陈桥驿的时候天降大雨,并且他小心的询问自己的亲信,如果自己反了,手下人会不会追随自己,手下表示绝对支持大哥,就这样在明白大哥的心思之后,手下人立马操办。

将象征皇权的黄袍直接穿在了赵匡胤的身上,甚至称他为皇上,就这样赵匡胤成为了北宋的开国皇帝。

赵匡胤的预测

并且之后更是不断的征伐,一度统一的中原,赵匡胤也就成为了五代十国的终结者,他又一次建立了大一统王朝。

可建立王朝之后,问题也随之而来,赵匡胤本人尚武,可他深知文官的重要性,他就开始大张旗鼓的改革,削弱武官的权利,提高文官的权利,这也就导致了宋朝重文轻武的现象。

宋朝一直软弱的真正原因还是受到账款因重文轻武的影响,因为他自己就是靠着武力起义,所以在他的认知里,武将只会破坏江山,而文官才有治理天下的能力。

可随后他的一个想法却遭到了群臣的反对,他一直想要迁都,他觉得开封这个地方并不适合都城,因为开封四周都是平坦的地形,根本就没有战略要地可守,并且开封也不是国家的中心。

反观洛阳自古以后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他不仅仅是文化的象征,而且还是全国的中心城市,可以辐射全国,但是这却遭到了群臣的反对,甚至有的大臣还以死相逼,赵匡胤反而也并没有什么办法,可殊不知这却位置后埋下了祸端。

这样的争吵也极大的暴露了宋朝文官集团和武官集团之间的矛盾,两者之间的矛盾一直持续到宋朝结束,其中岳飞就是很好的例子。

当时岳飞不就是受到了文官的掣肘最终才在狱中含冤而亡,这点历史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反映,面对已成的定居赵匡胤也只是简单的留下了百年之后的预言:若不迁都洛阳,百年之后,天下之民力将耗尽,国家危机也将来临。

没想到这句预言竟然在百年之后成为了当时宋朝的真实写照,他们也为会为不迁都付出惨烈的代价。

预言成真

没想到在百年之后,赵匡胤的话竟然真真实实的反应了宋朝的弊端,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辽人也已经变成了金人,可战争却还在持续。

金人屡次南下,袭扰宋朝,而为了保卫宋朝的都城开封,他们可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谓是劳民伤财。

开封周围全是平坦地势,并没有要塞险峻可守,唯一的办法就是驻扎大量的军队,来抵制北边敌人的南下,这也成为了宋朝不小的花销。

军队维护都是百姓出的钱,虽然宋朝有钱,可如此大量的浪费钱财,实在使得民间怨声载道的。

可尽管花费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依然没有守住开封,在百年之后宋朝的都城竟然被占领,甚至国家差点让人给覆灭,整个朝廷都迁都到了南方,史称南宋。

而此次事件也被称之为“靖康之耻”,这对于宋朝来说也是一次天大的打击,自此之后宋朝便开始一蹶不振,更实在百年之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结语

赵匡胤的深思熟虑和长远的眼光无不突出他的智慧,可因为大臣的愚昧最终导致无法完成自己的想法,这也奠定的宋朝最后的结局。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文献:《续资治通鉴长编》《新唐书》《魏书》

0 阅读:4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