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灭亡六国之后,刘邦成为哪个国家的“亡国奴”?
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了刘邦的出身:"高祖出身于沛丰邑中阳里,"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东汉的应劭曾经对此作过诠释:"沛是州,丰是其所居",《史记集解》中孟康又说:"以沛为州,以丰为县"。
即沛,本为郡,奉为乡;其后,培称州,丰称州。
前丰县的老县府邸,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汉皇的故乡,宋朝的遗迹。”
据介绍,刘邦的故乡位于春秋时代,是大宋的疆域。
其实,丰县既为宋国疆域,又为其末代君主宋王偃之都。
然而,《史记·宋微子世家》中却有这样的记载:"王偃立四十七年,齐愍王、魏、楚伐宋,王偃被斩,于是,宋国被破,天下被三分。"
西元前286年,即宋王偃47年,宋国被齐、魏、楚三国联合所分裂。
他看了看日期,是公元二百八十六年。
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刘邦的生辰八字说起了。
刘邦的出生年代至今仍是个迷。
《高祖本纪》中关于刘邦死于“汉十二年”的记载仅限于“四月甲辰时,高祖死于长乐宫。”
宋朝的《史记·集解》中,有一篇关于皇甫谧的文章,皇甫谧说,高祖出生于秦昭王51年,时年62年,即秦昭王51年。
若皇甫谧所言属实,则刘邦确实是在西元前二百五十六年诞生的。
刘邦出生的时候,宋国被灭,距今已有三十多年。
也就是说,刘邦并非真正的宋人,而是其父刘太公。
《汉书·高帝纪》中记载了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刘向,负责与皇室有关的宗正,曾说:“汉帝一脉,始于唐,始于周,始于秦作刘,始于魏而东,始为丰公,丰公盖为太上皇之父,其爵位渐长,陵寝在丰鲜城。”
此处所说的“先祖”,就是刘邦之父刘太公;所谓的太上皇,便是刘邦的外公。
这一段经文的大意就是:刘氏乃唐王朝的后人,其祖先曾在秦国以刘为姓氏,后又迁到了卫国。刘邦的祖父被魏王封为“丰公”,由于他在丰邑居住的时日尚浅,因此刘氏一族在那里并无祖坟。
也就是说,从刘邦祖父那一代开始,他们就已经迁居到了凤邑城。
可刘邦的祖父,却是魏国封的,而不是宋国封的“丰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史记·楚世家》另有记载:"(楚)十五年",与秦国及三晋燕国攻打齐国,占淮北。"
这一年,秦国与秦,魏,韩,赵,燕,共讨齐国,占下淮北。
丰邑分属淮北境内。根据典籍上的描述,宋国覆灭后,丰邑先为齐国所夺,再过两年,便为楚国所夺。
但《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楚)十八年,楚人向归雁献弓,王闻之,召而来,欲知是何所为。答:“亦射于比丘之东方,取魏左肘。如果我们攻打定陶城,那么魏之东就会被抛弃,而大宋和方国就会被我们所利用。”
“楚十八年,有一人能以一把小弓箭,射死一只从北方飞来的大雁,顷襄王见此,便将那人叫去询问。”他以弓箭为例,说:“向东射,就是砍掉了魏人的左臂;一枪打死定陶,逼得魏国不得不让出东边的战略要地,到时候,就能轻易拿下大宋和方州了。
“大宋”指的是今天河南的商丘和江苏的砀山,“方与”指的是今天的江苏丰县和嘉祥。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丰邑是魏国的天下。
所以,刘邦的祖父在魏国封了丰公,大约在楚顷襄王十八年,也就是前二百八十一年左右。
也就是说,刘邦之父刘太公不是宋国的人,也不是齐国的人,而是刘邦和他一样,都是魏家的人。
在刘向的讲话中,有一段是在“秦灭魏,迁都于丰城”的。那就是秦国攻陷魏国首都大梁后,那些逃难的魏人,便把丰邑作为新都,成立了逃兵政权,仍在抵抗着秦军。
刘邦随后起义,留下雍牙镇守丰邑,他亲自率军攻打薛地。
陈胜趁此机会,引诱魏国的周市出兵攻打。
永牙没有多想,直接认输。这不仅仅是因为永牙对刘邦的不满,更重要的是,丰邑城大部分居民都是魏人。
刘邦曾三次三度进攻封邑,均以失败告终,足见封邑乃以封邑为基准而建。
再加上周巿劝降雍齿时所说的“丰邑,乃梁朝旧迁之地”,可以推断出,秦灭魏之时,也就是公元前225年,当时仍为魏国之地。
不过楚国的存在时间要比魏国多两年,而楚国则占据了丰邑,所以刘邦本来就是魏国的一员,现在魏国灭亡,他成为楚国的一员,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秦朝灭亡后,丰县就变成了沛县的一部分,刘邦就成了沛县的郡守,泗郡的郡守。因为泗水隶属于前楚国沛县,所以秦代的沛县县也隶属于前楚国的沛县县,所以刘帮就定居在了楚地沛县,在楚文化的影响下,他不仅会唱歌,还会跳舞,这让他这个楚人的身份变得更加与众不同。
更关键的是,楚国南王临终时曾立下"楚人三族,亡秦必楚"的誓言,而陈胜项羽等人都以楚人的名义来反对秦,而且还获得了广泛的拥护和拥护,所以刘邦以楚人的名义加入到反秦浪潮当中,也就不奇怪了。
有些人可能要问,刘邦先后归魏归赵,后归楚,先后做过两次“亡国奴”,为什么他在反秦时只字不提“亡国之恨”这件事?
要知道,在周天子统治之下,所有的诸侯都以他为尊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不会太在意自己的国家。
甚至在春秋、战国时期,对于有雄心壮志,想要一展雄心的人,也并不受附庸国度的束缚。
譬如百里奚,他原本是一个落魄的齐国皇族,少年时曾在齐国学宫读书,少年时曾在虞朝为官,后来虞朝灭亡,被晋所亡,他就投靠了楚,最后成了秦的宰相。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商鞅,他是卫王的后人,后来投靠了魏国,投靠了魏国,投靠了魏国,后来投靠了秦。
还有范雎,他生于魏,在为秦朝效力之前,曾投奔过齐朝。
另一位是魏人张仪,成年后辗转赵,楚,秦,在秦国颇有声望。
苏秦,雒阳人,和张仪齐名,得到了燕昭王的青睐,被派往齐地,曾经是六国之主。
………………
秦朝灭亡后,六国的王公大臣们,都不甘于屈居于普通百姓之下,纷纷高呼要光复六国,于是一股“故国情怀”,突然在六国间蔓延开来。
例如张良,其先祖曾三世为韩丞相,当韩被秦灭亡后,便开始为复兴韩国而努力,与杀手勾结,曾于古博浪沙暗杀秦始皇。
陈胜、吴广等人在大泽乡起事,他们的故土原本属于楚国,因此起事后,便改“张楚”为“张大楚国”。
还有项梁和项羽两个叔侄,他们先拥立荆获为新君,再拥立楚怀王之孙,明信为新君,把楚国的旗帜高高竖起。
………………
刘邦的家世并不显赫,无法与项羽、张良相比,更重要的是,刘向曾经说过,“于秦作刘,过魏而东,终为丰公”,也就是说,刘邦的祖父是从秦国来到魏国的,而他从秦国来到魏国之后,便定居在了丰邑。
所以,刘邦很有可能就是出身于秦国的咸阳。
刘邦一发难,吕雉的家人就会跟着他一起发难,包括吕雉的弟弟吕泽,还有吕雉的弟弟吕释之。至于刘太公的那些亲属,则是刘邦攻破了秦国首都咸阳之后,像刘贾,刘泽这样的人,纷纷前来投靠。
另外,刘邦对秦国的咸阳也有很深的感情,刘邦当上了沛县泗上的官员,被称为“常繇咸阳”,他愿意来咸阳,不仅是因为他熟悉咸阳,更因为他在咸阳有亲人。
换言之,刘邦原本是秦国之人,然后迁徙到了这里,变成了魏,然后魏国亡了,变成了楚国之人,然后被秦王吞并,变成了秦国之人,最终打败了秦,建立了大汉,这才是真正的大汉。
如此说来,刘邦还真不能说是“亡国恨”了。
看了博主的文章,我才知道原来是这样呀,涨知识了,感谢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