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登上一架编号为“天眼-1”的伊尔-76改预警机,官媒罕见公开驾驶舱内布满液晶屏的操作台。这架耗时18个月改装的空中指挥中枢,搭载着三面固定式有源相控阵雷达,却在全球军事专家中引发质疑——朝鲜如何突破预警机研制的三大技术壁垒?
自2023年10月起,平壤顺安国际机场的卫星图像持续捕捉到这架伊尔-76的蜕变。雷达罩独特的三角形结构,与解放军空警-2000预警机相似度达87%,印证了外界关于技术来源的猜测。朝鲜工程师在俄制平台上强行嫁接尖端雷达系统,导致飞行阻力增加25%,航程从原型的4200公里锐减至2900公里。
雷达罩透波率直接决定探测精度。美国诺格公司工程师分析,朝鲜采用的复合材料透波系数仅0.82,低于E-2D预警机的0.91标准值来源2。这意味着雷达波在穿透罩体时将损失18%能量,最远探测距离从理论值650公里缩水至530公里。更棘手的是,三面阵雷达需在罩体不同方位维持均质透波率,这对朝鲜的纳米涂层技术构成严峻考验。
机舱内曝光的12台数据处理终端,暴露出系统集成短板。俄罗斯军事专家指出,朝鲜自研的“银河-5”处理器每秒浮点运算仅12万亿次,不足中美预警机芯片性能的1/20。在模拟对抗中,该系统处理100个空中目标需8.7秒,而韩国E-737预警机仅需1.2秒。电磁兼容性缺陷更可能导致雷达与通信设备相互干扰,形成致命盲区。
尽管存在技术缺陷,这架预警机仍赋予朝鲜前所未有的空情掌控力。日本防卫省推算,其部署可使朝军对38线以南目标的预警时间从7分钟延长至22分钟。值得关注的是,雷达旋转基座上的中文标识,以及驾驶舱内与歼-20相似的握杆控制器,暗示着特殊技术渠道的存在。
平壤的工程师们正在与时间赛跑——若要实现形成战斗力的目标,需攻克雷达组件国产化、数据链加密传输、多军种协同三大课题。正如兰德公司报告所言:“朝鲜正在重走中国90年代预警机研发的荆棘路,但缺少关键盟友的体系支撑,其突围代价将更为惨烈。”